- 性格決定命運
- 文德
- 1594字
- 2019-08-28 15:59:49
中國歷來對性格的認識
我國對性格的認識與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性習論”,而后到了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的年代,各家各派又在“性習論”的基礎上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將對性格的探討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首先是產生于商代的“性習論”。“習與性成”據說是商代早期伊尹告誡初繼王位的太甲的一句話,意即一種“習”(習慣)形成的時候,一種“性”(性格)也就形成了。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隨后把“性習論”加以發展,提出“性相近,習相遠”,認為人的本性原先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習練,而導致了人們“習相遠”,即差異很大的性格。
到了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在以往學說的基礎上也形成了自己的觀點。提出了“性染說”,認為人性如素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即人性完全是環境和教育的結果。
與此同時,儒家的另一位集大成者——孟子則一直堅持“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他認為人的性格天生都是善良的,并且舉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為人性的“四端”,而這“四端”是人皆有之的,只要推而廣之,就可發展成為仁、義、禮、智、信等善良性格。
同屬儒家的荀子則提出了與孟子的“性善論”恰恰相反的“性惡論”。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認為“情”和“欲”都是人的天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所以,“情不可免”“欲不可去”,“情”和“欲”都是人們產生不良性格的基礎。他主張用“禮樂”節制人們的“情”和“欲”。
到了漢代,集各家學說于一身的董仲舒為了迎合當時統治者的需要,便將性格與“天人感應”聯系起來,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天人感應論”,認為“為人者天也”。因此,人的身體結構跟天的特點相吻合:“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也與天的現象相對應:“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晴;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從這種神秘的“天人感應觀”出發,必然引出唯心主義心身觀,對人性做出唯心主義的臆測。董仲舒明確把人的性格分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這就是所謂“性三品”說。他認為“圣人之性”天生為善,不必教育;“斗筲之性”天生為惡,無法教育;“中民之性”則可善可惡,必須教育。
隨后,“性惡”“性善”“性染”和“性品”的爭論一直持續到了明清時期。
關于性格的分類,中國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分類方法,我國古書《靈樞》中就對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差異進行分類,并歸納為五類:金、木、水、火、土。
金型人面呈方形,皮膚白色,肩、腹、足都小,腳跟堅實厚大,骨輕。稟性廉潔,性情急躁,行動剛猛,辦事嚴肅認真、果斷利索、堅定不移。
木型人膚色蒼白,頭小面長,肩闊背直,身體弱小,憂慮,勤勞。好用心機,體力不強,多動剛猛,多憂多勞。
水型人皮膚較黑,面部不光潔,頭大,清瘦,肩膀狹小,好動,走路時身子搖晃。稟性無所畏懼,不夠廉潔,善于欺詐,為人不懼不卑。
火型人皮膚發紅,背部肌肉寬厚,臉形尖瘦,頭小,手足小,步履穩重,走路時肩背搖晃,背部肌肉豐滿。性格多慮,缺少信心,態度誠樸。性急,有氣魄,輕財物,但少信用。
土型人皮膚呈黃色,頭大面圓,肩背豐厚,腹大,腿部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身體勻稱。內心安定,助人為樂,對人忠厚。行事穩重,取信于人,靜而不躁,善與人相處。
根據這個理論,不同性格的人,壽命的長短也是不同的。一般認為火型人“不壽暴死”,土型人壽長病少,這一點已為現代醫學所證實。
我國另一部偉大的醫書《內經》還按陰陽強弱把人分為以下五類: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平和。
用“陰陽五行說”對人進行分類,雖然缺少科學依據,但還是給人們提供了區分不同類型的人的參考工具,這在當時是有一定作用的。這種分法表明:人的本質是由內部陰陽矛盾的傾向性決定的。這和近代生理學研究的興奮和抑制關系有相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