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方國家對性格的理解

在西方國家,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對性格展開了各種各樣的研究,并做出了種種解釋。而這些最早的研究和論斷也為后來性格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早提出性格分類學說的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他把人分成兩類:一類人是以“邏各斯”(理智)為指南并能支配自己欲望和需要的人;另一類人則屈從于跟動物沒有多少區別的愿望和需要的支配。柏拉圖則用不同的靈魂占優勢來解釋人們的性格。在他的《理想國》中,他提到人應根據自己的性格做適合的事情,從而各司其職,例如,有智慧的人應該當學者,勇敢的人應該當軍人,而情欲旺盛的人可以從事手工業、做手藝人。在西方,把性格理解為其本質是產生于社會的這種觀念,起源于亞里士多德。他把人確定為政治的、社會的動物,認為人的性格產生于結合成群體的人們的社會情感和聯系,以及由人際交往聯系起來的集體生活方式。亞里士多德的這種思想,構成西方最早的性格社會心理學的核心。

一直到十八九世紀,隨著人類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拉杰法爾的相面術和加爾的顱相學。這種學派認為,人的長相、臉型和性格、命運有聯系。1811年,奧地利醫生加爾研究了大腦皮質不同部位的功能定位,并且認為,腦的某一部分是否發達,能在顱骨的外形上顯示出來。因此,可以根據顱骨的外形來確定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心理傾向。例如,前額骨突出,就被認為是“聰明”“精干”;額骨扁平,則被認為是“笨拙”等。加爾的這個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被他的學生施浦澤姆加以發展,成為一門“骨相學”。根據這種學說,一個人是忠誠老實還是虛偽奸詐,是正直坦率還是陰險毒辣等,只要看一個人的頭骨長相就能推測出來。但是,這些學說帶有很濃的唯心主義色彩,缺乏必要的科學依據,隨著科學的進步,它最終被新的學說所取代。

20世紀初,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馮特明確提出了“個性精神源自于整體精神之中”的觀點,認為個人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是由一定的集體現象中派生出來的。

在馮特以后,又有人提出“遺傳決定”的學說,認為個人的性格取決于遺傳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說,人的個性“80%決定于基因,17%決定于訓練,3%決定于偶然因素”。霍爾則鼓吹:“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他們實際上認為,個人性格之間的差異就是遺傳因素的差異,這種差異是不可能消除的。

而從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到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至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在個性形成問題上都看到了社會的作用,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對于性格的影響,提出了性格不是遺傳的結果,而是環境和教育影響的結果的原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更是將社會對性格的影響大大地推進了一步,他們強調人的活動本身在改變環境中的作用,即不但環境能改變人,人也能改變環境。

到了20世紀40年代,關于遺傳和環境對性格、心理的作用,曾引起國際心理學界一場激烈的論戰,其結果是不了了之。這場論戰中止20多年后,又由于詹森在1969年發表關于種族的智力差異觀察、強調遺傳決定而重新引發。究竟是遺傳決定,還是環境決定,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定論。但是性格與人的行為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方面,性格對人的行為具有支配性,另一方面,人也可以支配自己的性格,人的性格是接受自我意識的控制和調節的。一個人,當發現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好的,他便會通過自我意識來鞏固、加強和完善這一性格特點;反之,當他發現自己的性格特點是不好的,有缺陷的,他便通過自我意識有目的地節制和消除它。人便是通過這兩個渠道改變不好的性格和培養好的性格,來不斷完善自己,進行優良而完美的性格的塑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舒城县| 皋兰县| 安溪县| 眉山市| 陵水| 宜丰县| 黎平县| 望谟县| 五常市| 铁岭市| 金溪县| 寻乌县| 若尔盖县| 磐石市| 文昌市| 南京市| 长丰县| 穆棱市| 屏南县| 赣州市| 利津县| 抚松县| 藁城市| 六枝特区| 高阳县| 同仁县| 运城市| 当雄县| 宜宾市| 齐齐哈尔市| 原阳县| 赫章县| 侯马市| 泸溪县| 手游| 惠州市| 运城市| 重庆市| 塔城市| 桐庐县| 汉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