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視背后的秘密
目光的凝視常常會包含很多內容,對某一具體事物或人物的注視可以證明對他們感到好奇或感興趣,也可以表示對他們的關注。當然,這種關注既包括積極的,也包括消極的,例如一個人直視另一個人時,我們可以把這種注視理解為一方對另一方的威脅與管制,甚至是憎恨。相愛的人之間也常常會彼此注視,這種注視通常是表現一種親昵的關系,親人之間也會這樣,例如在母親與孩子之間。
有另一種可能性,當人們在談話時,一方將視線移開并向遠方注視時,說明他在獨立思考另一些事,而此時,他不希望受到對方的干擾和影響。但是,從另一方的角度來講,這樣的行為又有些不夠禮貌,對方會覺得受到了漠視和拒絕。
其實,在交談的過程中,一方將視線移向別處,僅僅是將思路集中,爭取語言流暢表達的潛意識動作,并非真的不尊重對方。這時,移開視線、注視遠方的那一方,邊緣大腦沒有意識到來自對方的任何消極信號,從而不會在意對方的這種感受。
因此,如果我們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情況,大可不必在意,因為僅憑他注視遠方這一點,并不能斷定他是在漠視你的觀點。
而在人們交談的過程中,占據支配地位的人能夠更自由地注視任何地方。因為,從常理出發,支配者常常不會在意被支配者的情感和想法,而受支配的人又常常不敢肆意移動目光,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換句話說,地位較高或擁有一定權力的人可以漠視一切,因此注視的目光可以不受限制。
處于被動地位的人也可以通過不斷注視的目光喚起他人的注意,從而在取得關注的情況下獲得表現自我的優勢和機會。
在課堂上,學生想要回答問題或表達想法,但又沒有足夠的勇氣舉手示意,就會不斷地注視老師,以引起老師的注意。相反地,如果學生不愿回答問題,則會將頭深深地低下不敢去看全班同學和老師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