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東歷史與現狀二十講
- 黃民興
- 1737字
- 2019-09-05 11:06:01
二、宗教的社會職能從早期的多功能的不分化狀態向后期廣泛地指導、規范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內部自治的緊密型宗教社團發展,形成高度的政教合一國家
在早期,中東宗教即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密切聯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亞早期國家一般均產生于神廟。蘇美爾城邦經濟的主體是神廟,其面積可達城市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個別神廟控制的勞動力達到城邦勞動力總數的一半。城邦的早期國王名稱即“恩”和“恩西”,而“恩”原是高級祭司,“恩西”則指神廟中的管理人或奠基者。顯然,早期的城邦首領是從高級祭司而非氏族貴族中出現的。同時,神廟在兩河流域和埃及城市的市區總面積中占到三分之一。
從神廟和祭司階層的社會職能上看,這一時期尚處于與其他機構和階層相交叉的狀態,社會分工不明確。例如,兩河流域的神廟在經濟事務上,負責農產品的儲備和防災、納稅、儲備再生產物資、支付參加公共工程人員和神廟雇工的口糧、組織外貿等;城邦祭司往往由長老兼任,沒有專職祭司。
在帝國時期,中東的宗教成為官方重要的意識形態工具。在埃及,法老被稱為“拉(太陽神)的兒子”,其塑像與神像并列在神廟中,而法老死后往往要為其修建葬祭廟和宏偉的金字塔。在兩河流域和波斯,同樣存在著君權神授的悠久傳統。
隨著晚期宗教的發展普及,公元4~9世紀在中東逐漸形成了成員有強烈認同、內部有強大凝聚力的緊密型宗教社團,尤以祆教和三大一神教這些“有經典的宗教”為典型。筆者認為,緊密型宗教社團的主要特征有:
(1)固定的崇拜儀式。信徒平常在家中禮拜,而每周在教堂、清真寺或會堂舉行一次集體禮拜。祆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每天禮拜五次,在禮拜前須作大小凈。對穆斯林而言,禮拜可以在工作場所和旅行途中進行,因而與他們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
(2)共同的社團財產。由宗教機構管理,包括宗教設施、公共澡堂、學校、公墓、行政樓和宗教基金等,其中的宗教基金也負責慈善活動的開支。
(3)統一的宗教教育。祆教在薩珊帝國晚期形成了制度化的宗教教育;三大一神教也都設有專門的宗教學校,其科目包括世俗課程。
(4)無所不包的宗教法律和專門的法律機構。教法對信徒的日常生活作出了細致而廣泛的規定,內容涉及倫理、飲食、喪葬、婚姻、財產繼承、子女監護、放債等許多方面,并設有專門的法律機構處理社團內的相關事務。在飲食方面,高度重視潔凈問題,因此一些食品屬于禁忌之列。
(5)信徒有明顯的外在標志。例如,男性猶太教徒必須作割禮,其服裝和發辮因所屬教派而有不同。
(6)有關禁欲方面的規定。上述宗教都有潔凈方面的規定。而禁欲主義主要存在于基督教、后期的祆教和蘇菲派的一些派別中。
(7)對叛教的嚴厲懲罰。如祆教規定取消叛教者的財產繼承資格,并可實施逮捕,勸說無效者可處死。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哈乃斐法學派也規定要取消叛教者的財產繼承資格。當然,類似規定并不能阻止改宗,甚至大規模改宗現象的發生。
(8)宗教科層體制和宗教人士對社團控制的形成。在祆教內,形成了金字塔式、與薩珊帝國行政體制相一致的宗教體制:位居國家最高層、由政府任命的祭司長,與大省或一般省份一致的大祭司、祭司,縣和縣以下行政單位的神職人員。另一方面,像后期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則確立了不依賴于官方的、分別由拉比和烏萊瑪、蘇菲派首領控制的分散的自治社團。
(9)宗教與社會生活的廣泛聯系。政教合一是一個突出特點,如祆教僧侶即參與政治,包括國王廢立。伊斯蘭教的烏萊瑪擁有解釋經訓教法的權力和司法、教育大權,控制著宗教基金瓦克夫,參與地方的稅收、水利、治安、慈善事務,甚至出任行政官員。與社會生活的廣泛聯系實為入世型宗教的表現。
此外,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還通過內婚制鞏固社團,推動宗教的傳播。宗教社團的形成增強了內部的凝聚力,同時也加劇了社團之間的區別、對立乃至沖突。
在薩珊帝國占領伊拉克以后,它逐漸開始承認當地宗教社團的自治,以宗教容忍換取納稅和政治支持。這一政策為后來的阿拉伯帝國所繼承,適用對象為“迪米”(“有經典的宗教”信仰者,即猶太人、祆教徒和基督徒),奧斯曼帝國時期則發展為著名的“米列特”制度。
在上述宗教中,祆教因過分依賴政府而在薩珊帝國滅亡后逐漸消亡,而三大一神教依靠強有力的宗教社團,即使在政權解體后仍然能夠生存,甚至迫使征服者改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