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東歷史與現狀二十講
- 黃民興
- 1538字
- 2019-09-05 11:06:00
一、逐漸形成體現在三大一神教中的、以天堂地獄說和復活說為特征的終極關懷體系,表現出一定的“集體救贖”觀念
就中東的兩大文明中心而言,兩河流域與埃及存在著差別。兩河文明一般被認為發源更早,其宗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水流湍急而改道頻繁,不利航運;洪泛無定,降水季節與農時不協調,對農業生產不利。盡管兩河流域通過發展灌溉建立了發達的文明,但受環境的影響,其宗教表現出更多的悲觀傾向,《吉爾伽美什史詩》中主人公尋找永生之草的悲劇性結局可資證明。在兩河的古代宗教中,并不存在來世之說。人們認為亡靈只是生活在地下黑暗沉悶的地方,在一代人以后就會消失。但另一方面,有關死而復生的植物之神塔木茲的傳說也包含了復活的思想。
埃及的地理環境有所不同。尼羅河每年適時而定期地泛濫,水流相對舒緩,有利于農業和航運。另外,當地干燥的氣候使尸體干而不腐,因而催生了有關來世和復活的思想。古埃及人認為,人有靈魂,人死后可以復活,但前提是完好地保存尸體,由此產生了制作木乃伊的習俗。另外,人死后也要進入陰間,接受死而復生的植物之神、冥王奧西里斯和其他神靈的審判,行惡之人的靈魂將被魔怪吞食。所以,追求永生成為君主不懈努力的目標,這體現為修筑金字塔的熱潮。
在祆教的教義中,人死后將接受法曹米特拉的審判,善者進天堂,惡者入地獄,但在末日降臨時他們均須通過最后審判,無論善惡靈魂均可復活,進入光明王國。不過,復活不需要肉體,因為創世者無所不能。
可見,中東宗教中的天堂地獄說旨在以幻想的來世規范人在現世的倫理和行動,它與復活說相聯系,二者均適用于個人層次,屬于“個人救贖”。這與南亞宗教主張輪回、轉世的學說在目標和功能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天堂地獄說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而輪回則是一個無限循環往復的過程,盡管復活說使中東人在理論上也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與此相聯系的是,中東宗教還發展出“集體救贖”的主張,即千年王國之類的理論。祆教認為,善與惡斗爭的歷程即世界創造和劫滅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為一千年。
第一階段為靜止階段;
第二階段為善神馬茲達創造物質世界的時期;
第三階段為馬茲達戰勝惡魔、瑣羅亞斯德誕生的時期;
第四階段,瑣羅亞斯德指定兒子為救世主,后者指引人類進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國。
同樣,猶太教和基督教也主張神創論、世界末日、最后審判和對救世主的信仰。猶太教認為猶太人是“上帝選民”,與上帝立約。不過,后期的拉比猶太教不再像早期猶太教那樣強調救世主因神意而降臨,而是宣傳當所有猶太人都恪守神的律法時,就意味著救世主的統治在人間實現。基督教認為神創的世界是有缺陷的,人類負有原罪,而耶穌以生命為人類贖了罪,信徒們必須通過信仰基督、上帝和現世的努力實現救贖。
伊斯蘭教也認為,在世界末日到來時,一切生命都將結束,所有死者都會復活,接受真主的裁判,善者進入天國,它是人們真正的、永遠的歸宿。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宗教歷史觀,闡明了宗教對歷史發展的看法。正是在這種教義的影響下,3世紀以后形成了基督教史學,認為歷史就是從上帝創世到末日審判的過程,是上帝的旨意在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實現的預定過程,其代表作即5世紀圣·奧古斯丁的《上帝國》。
顯然,上述宗教所強調的是所有信眾、所有人類的共同命運(“上帝的選民”或原罪,“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主張)和末日來臨時整個民族或所有信眾的集體、同時的救贖,而個人救贖是集體救贖的組成部分;它們也高度強調信徒的現世努力。
相反,佛教盡管認為世界是不斷變化的,但它是“神所賜予的”,個人的命運是前世的“業”決定的;佛教完全突出個人、分散的拯救,其社會發展觀是循環的,而非歷史的。究其原因,是上述中東宗教經常表現出來的入世性,而佛教則屬于典型的出世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