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文學第四

這里是指學術和文學兩方面,其中三分之二的篇幅和學術有關。學術部分主要反映魏晉士人的清談內容,包括儒學、佛學及名理學。而文學部分占了三分之一,主要探討文學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顯然魏晉士人已開始注重文學理論與批評了。

【原文】

鄭玄在馬融門下①,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嘗算渾天不合②,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便決,眾咸駭服。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嘆。恐玄擅名而心忌焉③。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④。融果轉式逐之⑤,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矣。”遂罷追,玄竟以得免。

【注釋】

①鄭玄:字康成,東漢高密(今屬山東)人,著名經學家,遍注儒家經典,精通天文歷算。馬融:字季長,著名經學家,才高博洽,學生常有千人,曾任校書郎中、南郡太守。②渾天:古代解釋天體的一種學說,認為天地關系如蛋殼包著蛋黃,天的形狀渾圓如彈丸,南北兩極固定在天的兩端,日月星辰繞南北兩極極軸而旋轉。天文學家就根據這種觀點去推算日月星辰的位置。③擅名:獨享名望。④屐:木屐,木底有齒的鞋子。⑤轉式:旋轉栻盤進行推演卜算,是一種占卜的方法。式,通“栻”,用來占卜的器具,上圓下方,象征天地。

【譯文】

鄭玄在馬融門下求學,三年都沒有見到馬融,只是由馬融的高才弟子傳授學問而已。馬融曾用渾天儀測算天體位置,計算得不準確,弟子們也弄不清楚。有人說鄭玄可以解決這個難題,馬融就找來鄭玄,讓他測算,鄭玄一推算就得到了結果,大家都驚嘆佩服。后來鄭玄學成離去,馬融發出了“禮樂都隨著鄭玄東去了”的慨嘆。馬融擔憂鄭玄名聲超過自己,心里很嫉妒;鄭玄也疑心他們會前來追殺,就坐在橋下,腳上穿著木屐踏在水面。馬融果然在轉動栻盤占卜他的行蹤,他對左右的人說:“鄭玄現在土下水上,而且腳踩木頭,可見得他一定是死了。”于是就停止追趕。鄭玄竟然得以脫身。

【原文】

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①,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②。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

【注釋】

①行:出行。②了:完結。

【譯文】

鄭玄打算注《春秋傳》,還沒有完成。他有事外出的時候,與服子慎(虔)不期而遇,他們住在同一家旅店,剛開始兩人并不認識對方。服虔在旅店外邊同別人講自己注這本書的想法。鄭玄聽了很長時間,他認為服虔的見解很多都與自己的相同。于是就走到車前對服虔說:“我一直都想注《春秋傳》,現在卻還沒有完成。剛才聽您的話,很多都與我的想法相同。今天我應該將已經作的注全部送給您。”這就是服氏《春秋注》。

【原文】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著泥中①。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②?”答曰:“薄言往訴,逢彼之怒③。”

【注釋】

①曳:拉。②“胡為”句:語出《詩經·邶風·式微》,意思是怎么會在泥水中。③“薄言”二句:語出《詩經·邶風·柏舟》,意思是趕去訴說,他卻大發怒火。

【譯文】

鄭玄家的奴婢都讀書。鄭玄曾經使喚一個奴婢,不合他的心思,要打她,她還辯解。鄭玄十分生氣,就讓人把她拖到泥水里。一會兒,又有一個奴婢過來,用《詩經》中的一句問道:“胡為乎泥中?”意思是“你怎么到了泥里”。那個婢女也用《詩經》中的話回答:“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意思是“我要申訴,正趕上他發怒”。

【原文】

服虔既善春秋,將為注,欲參考同異。聞崔烈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食。每當至講時,輒竊聽戶壁間。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諸生敘其短長①。烈聞,不測何人。然素聞虔名,意疑之。明早往,及未窹,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②。

【注釋】

①共:介詞,同,與。②相與:相互,彼此。

【譯文】

服虔因擅長研究《春秋》,因此準備作注,他想參考一些不同的觀點。因聽說崔烈召集門徒講《春秋》,于是就隱姓埋名,讓崔烈的門徒雇用自己去煮飯。每當崔烈講時,他就站在墻外偷聽。感到崔烈所講無法超越自己,就與崔烈的學生稍微探討了一下崔的得失。崔烈聽說后,猜不出是誰,但是因對服虔早有耳聞,于是就懷疑是他。第二天早晨,服虔還在睡覺的時候,崔烈就前去大聲叫喊:“子慎!子慎!”服虔被驚醒,不覺中應了聲。從此,兩人成為摯友。

【原文】

鐘會撰《四本論》始畢①,甚欲使嵇公一見②。置懷中,既詣③,畏其難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注釋】

①鐘會: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部)人。三國后期魏國名將,是太傅鐘繇的小兒子。《四本論》:討論才性同異的文章。四本指的是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②嵇公:嵇康。③既詣:各本有異文,宋本作“既定”,《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四作“既詣”,《續談助》卷四引《小說》作“詣宅”。今依《太平御覽》。④難:駁難,質難。

【譯文】

鐘會剛寫完《四本論》,很想讓嵇康看一看。于是把稿子揣在懷中,主意已經打定,又怕嵇康刁難,一直將書揣在懷里不敢拿出來。后來就在門外很遠的地方,把書扔了進去,然后轉身跑了。

【原文】

何平叔注《老子》①,始成,詣王輔嗣②。見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③!”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注釋】

①何平叔:何晏,字平叔。《老子》:又稱為《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相傳為春秋時老聃所著。②王輔嗣:王弼,字輔嗣。③天人之際:天意和人事的關系。天人關系是古代哲學探討的核心問題。

【譯文】

何平叔注釋《老子》剛剛完成,就去拜訪王輔嗣,看到王輔嗣注釋的《老子》精湛非凡,就佩服得五體投地,說:“這樣的人,可以和他談論天人之間的關系了。”于是就把自己的注釋改為《道德二論》。

【原文】

王輔嗣弱冠詣裴徽①,徽問曰:“夫無者②,誠萬物之所資③,圣人莫肯致言④,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圣人體無⑤,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注釋】

①裴徽:字文季,三國時魏國人,善言玄理,官至冀州刺史。②無:道家術語,和“有”相對。“無”和“有”是道家的兩個哲學命題,“有”為萬物之源,而“無”是“有”不可感知的精神本原。③資:憑借。④圣人:具有極高智能和道德的人,這里指孔子。⑤體:本體,這里的意思是“認為……是本體”。

【譯文】

王輔嗣不滿二十歲時去拜訪裴徽,裴徽問他:“無,確實是萬物的根源,孔子沒有對它發表意見,而老子卻反復地論述它,這是為什么呢?”王輔嗣說:“孔子體察到無,而無又是不可說的,所以言必談有;老子、莊子不能超脫有,所以總是解釋他們不足的無。”

【原文】

傅嘏善言虛勝,荀粲談尚玄遠,每至共語,有爭而不相喻。裴冀州釋二家之義,通彼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①。

【注釋】

①暢:暢快,舒暢。

【譯文】

傅嘏愛談論一些無形的美妙境界,荀粲擅長解說深奧悠遠的老莊道學。二人在一起時往往爭論不休,彼此無法理解。裴冀州(徽)解釋雙方的義理,往往能使彼此溝通,使雙方融洽相處,心情都很暢快。

【原文】

諸葛宏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王嘆曰:“卿天才卓出,若復小加研尋,一無所愧。”宏后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譯文】

諸葛宏年輕的時候總是不肯用功學習,但是一開始與王夷甫(衍)談論義理,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王衍感嘆道:“你有過人的天賦,倘若能夠稍微用功鉆研,則無論面對什么人都會面無愧色。”以后諸葛宏閱讀了《莊子》《老子》,然后再去和王衍談論,就同他不相上下了。

【原文】

衛玠總角時①,問樂令“夢”②,樂云:“是想③。”衛曰:“形神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樂云:“因也。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搗齏啖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衛思“因”,經日不得,遂成病。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衛即小差。樂嘆曰:“此兒胸中當必無膏肓之疾!”

【注釋】

①總角:指童年。古人未成年時將頭發梳成雙髻,狀如角,故稱總角。②樂令:樂廣。③想:思念,即因醒時心想。

【譯文】

衛玠在童年時問樂廣“夢”是怎么回事,樂廣說:“是心有所想。”衛玠說:“形體并未接觸、神思也從未想過的東西卻夢見了,難道這是心有所想嗎?”樂廣說道:“那就是要有因由根據啊。你總不至于夢到過將車子駛進老鼠的洞穴,將搗菜的鐵棍吃進肚子里吧。這都是因為你醒著的時候沒有想過,于是也就沒有形成夢的根據的緣故。”衛玠就去思考形成夢的“因由”,總也想不出來,并因此生病。樂廣聽說后,專門派人備車馬去為他分析解釋,衛玠的病情頓時大有好轉。樂廣感嘆道:“這個孩子心中應該沒有無法治愈的病。”

【原文】

庾子嵩讀莊子,開卷一尺許便放去,曰:“了不異人意①。”

【注釋】

①人:相當于“人家”,此處用作第一人稱代詞“我”。

【譯文】

庾子嵩讀《莊子》,剛展開一尺來長就又放下了,說道:“與我的想法完全相同。”

【原文】

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①:“至不?”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②?”于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

【注釋】

①確:通“榷”,敲。②那得:怎么能。

【譯文】

有客人去問樂廣“指不至,至不絕”的論題,樂廣并沒有急著解釋文句,只是用麈尾柄敲了敲幾案,問道:“到了嗎?”客人說:“到了。”于是樂廣又舉起麈尾,說道:“倘若是到了,又怎能離開呢?”于是客人就領悟了義理,紛紛表示信服。樂廣往往說得不多,但是意思卻非常透徹,大都是這樣的。

【原文】

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舊注外為解義①,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②。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郭象者③,為人薄行,有俊才。見秀義不傳于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余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④。后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注釋】

①向秀:字子期,和嵇康等人相友愛,是“竹林七賢”之一。嵇康被害后,他開始出仕,曾任黃門侍郎、散騎常侍。②《秋水》:和下文的《至樂》《馬蹄》均為《莊子》一書中的篇名。③郭象:字子玄,晉人,曾任黃門侍郎、太傅主簿。④定點:修改。

【譯文】

當初,注釋《莊子》的有幾十家,但沒有誰能探求出它的意旨要領。向秀在前人舊注之外重新解釋《莊子》,分析精確玄妙,使玄學之風更為興盛。只是《秋水》《至樂》兩篇的注釋尚未完成,他就去世了。向秀的兒子當時還小,所以他的釋義就此散落,但還有另外的抄本。郭象這個人,品行低下,但是才華出眾,他看到向秀的釋義沒有流傳于世,就剽竊來作為自己的注解,另外又補注了《秋水》《至樂》兩篇,改注《馬蹄》一篇,其余諸篇,也只是改變一下文句而已。后來,向秀的其他抄本也刊出了,所以現今有向秀、郭象兩種《莊子》注本,但內容基本上是一樣的。

【原文】

三乘佛家滯義①,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②。諸人在下坐聽,皆云可通。支下坐,自共說,正當得兩,入三便亂。今義弟子雖傳,猶不盡得。

【注釋】

①三乘:佛教用語,指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是三種淺深不同、得道解脫的修行途徑,三種途徑就好比所乘的三種車子,所以叫三乘。滯義:晦澀難解的含義。②炳然:顯明的樣子。

【譯文】

佛教三乘的教義,晦澀難懂,支道林進行解剖分析,使三乘的含義清楚。大家在下面坐著聽,都說能夠通曉明白。支道林下了講壇后,大家自己討論,卻只能解釋到二乘,進入三乘就混亂了。現在的三乘教義,弟子們雖然能夠得到傳授,但仍沒有徹底理解其義理。

【原文】

殷中軍問:“自然無心于稟受①,何以正善人少,惡人多?”諸人莫有言者。劉尹答曰:“譬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一時絕嘆,以為名通②。

【注釋】

①自然:天然,即道家認為生成萬物的大自然。稟受:指人從大自然那里接受的品行資質。②名通:精妙的解釋。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問:“大自然并沒有存心賦予人類不同的品行資質,為什么世上恰恰是好人少,壞人多?”眾人沒有誰能回答。丹陽尹劉惔回答說:“這好比把水傾瀉于地,只是四處流淌漫延,并沒有流成純然是方形或圓形。”一時間大家都極為贊賞,認為是名言。

【原文】

康僧淵初過江①,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②,乞索以自營③。忽往殷淵源許,值盛有賓客,殷使坐,粗與寒溫④,遂及義理⑤。語言辭旨,曾無愧色,領略粗舉⑥,一往參詣⑦。由是知之。

【注釋】

①康僧淵:晉時高僧,本是西域人,生于長安,晉成帝時過江南下。②周旋:盤桓,游逛。市肆:市場,集市。③自營:自己謀生。④寒溫:寒暄。⑤義理:探討經義名理的學問。⑥領略:領會。⑦參詣:達到高深的境界。

【譯文】

康僧淵剛到江南時,沒有人了解他,他經常在集市上游逛,依靠乞討來養活自己。一天,他突然前往殷淵源那里,正遇上有許多賓客在座,淵源讓他坐下,和他稍稍寒暄幾句,之后便談到義理。康僧淵在言談意旨時,簡直毫無愧色。他將深刻領略的內容大略地闡釋,卻都直接進入高深的境界,于是大家開始對他有所了解。

【原文】

人有問殷中軍:“何以將得位而夢棺器①,將得財而夢矢穢②?”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尸;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污。”時人以為名通③。

【注釋】

①位:指官位、爵位。②矢:通“屎”。③名通:名言。

【譯文】

有人問中軍將軍殷浩:“為什么要得到地位時會夢見棺材,要得到錢財時會夢見糞便呢?”殷浩答道:“官職原本就是腐臭的,所以要得到的時候就會夢見棺材尸體;財物原本就是糞土,所以要得到的時候就會夢見污穢的東西。”當時人們認為這是至理名言。

【原文】

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①?”遏稱曰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③。”公曰:“謨定命,遠猷辰告④。”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⑤。

【注釋】

①《毛詩》:即《詩經》,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一部詩歌總集。今傳《詩經》是由漢代毛亨所注,所以又稱《毛詩》。②遏:謝玄,小字遏。③“昔我”四句:語出《詩經·小雅·采薇》,意思是,回想當初出征的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蕩;如今回到家鄉,大雪紛紛滿天飄揚。思,語末助詞。雨雪,下雪。④“謨”二句:語出《詩經·大雅·抑》,意思是建國大計、長遠國策一定要及時宣告。,大。謨,謀。猷,謀略。辰,按時。⑤偏:最,特別。

【譯文】

謝安趁子侄們聚會的時間問:“《毛詩》里哪句最好?”侄子謝玄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謝公說:“‘謨定命,遠猷辰告。’”他認為這一句最有高雅人士的深遠志趣。

【原文】

桓南郡與殷荊州共談,每相攻難。年余后,但一兩番。桓自嘆才思轉退①。殷云:“此乃是君轉解。”

【注釋】

①轉:漸漸。

【譯文】

南郡公桓玄和荊州刺史殷仲堪在一起談論時,每次都互相駁難。一年后,兩人辯論的次數少到只有一兩次,桓玄感嘆自己的才思在逐漸衰退,殷仲堪說:“這正是因為你逐漸感悟了呀。”

【原文】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①,不成者行大法②。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③?”帝深有慚色。

【注釋】

①文帝:指魏文帝曹丕。東阿王:指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曾封為東阿王,后進封陳王,死后謚為思,世稱陳思王。早年曾以文才受父曹操寵愛,后備受曹丕父子猜忌,郁悶而死。②大法:指死刑。③“煮豆”六句:意思是,煮熟豆子做成羹,濾去豆瓣留下汁。豆莖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中哭泣;本來就是同根生長,相互煎熬為何這般迫急。羹:稠湯。漉:過濾。菽:豆類。萁:豆莖。釜:鍋。然:同“燃”。

【譯文】

魏文帝曹丕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就要施行大法處死。曹植隨聲就作成一首詩,大意為:“拿豆子料理湯羹,先把豆豉濾汁當作湯頭,并將豆莖放在鍋底生火,被烹煮的豆子在鍋里哭泣說道:‘我們明明來自同一根源,何苦急迫互相煎熬呢?’”魏文帝于是露出深深的慚愧的臉色。

【原文】

樂令善于清言,而不長于手筆①。將讓河南尹②,請潘岳為表③。潘云:“可作耳,要當得君意④。”樂為述己所以為讓,標位二百許語⑤,潘直取錯綜⑥,便成名筆。時人咸云:“若樂不假潘之文,潘不取樂之旨,則無以成斯矣⑦。”

【注釋】

①手筆:撰寫散文。②讓:辭讓。③表:上奏皇帝的疏。④要當:必須,但要。⑤標位:列舉、揭示、闡明。⑥錯綜:交錯安排,組織整理。⑦成斯:成就這個。斯,此,指“表”。

【譯文】

樂廣非常善于清談玄理,卻并不擅長寫文章。他想辭讓河南尹的官職,請求潘岳替他寫一道表章。潘岳說:“讓我寫可以,但是我必須得了解你的意思。”于是樂廣就敘述了自己辭讓的原因,大概說了二百多字。潘岳按照樂廣的意思縱橫組織,就寫成了名篇,當時的人們紛紛說道:“若樂廣不借潘岳的文采,潘岳不按照樂廣的意思,則無法寫成這么好的文章。”

【原文】

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①,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②;若無意邪,復何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注釋】

①文康:庾亮,謚號文康。②賦:本是詩歌的表現方法之一,特點是鋪敘直陳,漢魏六朝時發展成為一種韻文文體,仍然具有敘事成分多于抒情成分的特點。下文的“賦”字作動詞用,指寫賦。

【譯文】

庾子嵩完成了《意賦》,侄子文康看了,問道:“如果有心意的話,不是一篇賦能表達得盡的;如果是沒有心意的話,又何必寫這篇賦呢?”庾子嵩回答:“正是在有意無意之間。”

【原文】

郭景純詩云:“林無靜樹,川無停流。”①阮孚云:“泓崢蕭瑟②,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

【注釋】

①郭景純:即郭璞。林無靜樹,川無停流:林中沒有靜止不動的樹,河中沒有靜止不流的水。②泓崢:水深山高,比喻郭詩境界高妙。蕭瑟:形容風吹動林木的聲音。

【譯文】

郭璞詩中寫道:“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孚評價說:“這首詩描繪了水深山高、氣象蕭瑟的景象,真是妙不可言啊。每當讀到它,就會有精神形體超凡脫俗的感覺。”

【原文】

孫興公作《庾公誄》①,袁羊曰②:“見此張緩③。”于時以為名賞。

【注釋】

①《庾公誄》:敘述庾亮生平德行,以表示哀悼的文章。誄,哀悼死者的一種文體。②袁羊:袁喬,字彥叔,小字羊。③張緩:義同“張弛”,緊張和輕松。比喻處理政務能適當調節,有張有弛。

【譯文】

孫興公寫《庾公誄》,袁羊說:“能從這里面看出有張有弛的節奏。”當時人們認為這是有名的鑒賞。

【原文】

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①。謝太傅云:“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而不免儉狹②。”

【注釋】

①都下:京城,這里指東晉京都建康。②儉狹:貧乏,狹隘。

【譯文】

庾仲初寫完《揚都賦》后,拿給庾亮看。庾亮因為同宗的關系,極力加以贊揚:“此賦可以和《二京賦》并列為‘三京’,可以和《三都賦》并列為‘四都’。”于是人人競相抄寫,京城的紙張因此漲價。太傅謝安說:“不應該這樣,這不過是高屋下架屋而已,寫文章處處都模仿,就免不了內容貧乏而眼界狹窄。”

【原文】

習鑿齒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荊州治中。鑿齒謝箋亦云:“不遇明公,荊州老從事耳!”后至都,見簡文,返命,宣武問:“見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見此人。”從此忤旨,出為衡陽郡,性理遂錯。于病中猶作漢晉春秋,品評卓逸。

【譯文】

習鑿齒的史學才能卓著,宣武(桓溫)對其非常器重,不到三十歲,就被升遷荊州治中。在他寫給桓溫的謝函中說:“如果不是遇到你,我還依然是荊州的一個老從事罷了!”后來,他在建康見到簡文帝(司馬昱),回來復命時桓溫問他:“看見了相王,你覺得怎么樣?”他答道:“我生來還沒有見過這樣的人!”從此便違背了桓溫的旨意,被降職到衡陽做太守,也因此而精神錯亂。病中撰寫了《漢晉春秋》一書,書中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獨到,見解卓越。

【原文】

孫興公云:“三都、二京,五經鼓吹①。”

【注釋】

①鼓吹:樂隊演奏,這里是指宣傳。

【譯文】

孫興公(綽)說:“《三都賦》和《二京賦》,都是五經的吹鼓手。”

【原文】

謝太傅問主簿陸退:“張憑何以作母誄,而不作父誄?”退答曰:“故當是丈夫之德①,表于事行;婦人之美,非誄不顯。”

【注釋】

①丈夫:男子,男人。

【譯文】

謝太傅問主簿陸退:“張憑為何只為母親寫誄文而不給父親寫?”陸退答道:“大概是男人的德行,表現在其生平所做的事業上;而婦女的德行,沒有誄文就顯揚不出來。”

【原文】

孫興公云:“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①,往往見寶。”

【注釋】

①簡:選取。

【譯文】

孫興公說:“潘岳的文章就好像是披著錦緞,文采斑斕,沒有一處不是美的;陸機的文章就好比披沙淘金,總是可以發現瑰寶。”

【原文】

孫興公作《天臺賦》成,以示范榮期①,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②。”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③!”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

【注釋】

①范榮期:范啟,字榮期,官至黃門侍郎。②金石聲:金石類樂器撞擊之聲,比喻辭賦音韻之美。③宮商:古代把音階定為宮、商、角、徵、羽五級,叫作五音,五音配合而構成音樂。這里舉宮商以代表五音。

【譯文】

孫興公寫成了《天臺賦》,拿給范榮期看,說:“你扔到地上試試看,一定會發出金石一般的鏗鏘之聲。”范榮期說:“恐怕你的金石之聲,并不是五音協和的聲音。”但每當讀到優美的文句,就贊嘆道:“的確是我們這些人才能說的話啊!”

【原文】

桓公見謝安石作的簡文謚議,看竟,擲與坐上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①。”

【注釋】

①碎金:比喻篇幅短小的美文。

【譯文】

桓溫看到謝安石作的簡文帝的謚議,看完后,扔給當時在座的眾多客人,并說道:“這可是安石的碎金啊。”

【原文】

孫興公云:“潘文淺而凈①,陸文深而蕪②。”

【注釋】

①潘:指潘岳。②陸:指陸機。蕪:繁雜。

【譯文】

孫興公說:“潘岳的文章淺顯純凈,陸機的文章雖然深刻,卻很繁雜。”

【原文】

裴郎作語林,始出,大為遠近所傳。時流年少,無不傳寫,各有一通。載王東亭作《經王公酒壚下賦》,甚有才情。

【譯文】

裴郎撰寫《語林》這本書,一經問世,便被遠近的人們爭相傳誦。當時的風流少年,無不傳抄,人手一本。書中載有王珣所作的《經王公酒壚下賦》,非常有才華。

【原文】

孫興公道曹輔佐才①,如白地明光錦,裁為負版绔②,非無文采,酷無裁制。

【注釋】

①曹輔佐:曹毗,東晉譙國(今安徽亳縣)人。善辭賦,曾著《揚都賦》。官至光祿勛。②負版绔:服役者穿的褲子。負版,給官府背文書簿籍的人。绔,褲子。

【譯文】

孫綽評說曹毗的文才,說好比白底子的明光錦,裁做雜役者穿的褲子,并不是缺乏文采,而是沒有裁剪制作的巧匠。

【原文】

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①。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東亭在側,極嘆其才。袁虎云:“當令齒舌間得利。”

【注釋】

①倚:站,立。

【譯文】

桓宣武北伐,袁虎當時也隨從出征,他因犯錯而被免官。這時正好需要起草一份緊急檄文,于是就又把袁虎叫來,讓他站在馬前動筆。他奮筆疾書,一會兒工夫就寫滿了七張紙,非常可觀。王珣在旁對其才氣極力稱贊。袁虎說:“應當讓我在你的言辭中得到些好處。”

【原文】

袁宏始作《東征賦》①,都不道陶公。胡奴誘之狹室中②,臨以白刃,曰:“先公勛業如是!君作《東征賦》,云何相忽略?”宏窘蹙無計,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無?”因誦曰:“精金百煉,在割能斷。功則治人,職思靖亂③。長沙之勛,為史所贊。”

【注釋】

①《東征賦》:贊頌江東英杰的賦,為世所重。②胡奴:陶范,陶侃之子,歷任烏程令、光祿勛。③功則治人,職思靖亂:擔任官職,文能治國,武能平亂。

【譯文】

袁宏開始寫《東征賦》,完全不提陶侃。陶范就把他騙進一間小屋里,把雪亮的刀子對準袁宏說:“先父有那么大的功績,而你在寫《東征賦》時為何將其忽略過去了呢?”袁宏窘迫為難,無法可想,就說:“我在極力稱贊陶公,怎么說沒有呢?”于是就朗誦道:“精金百煉,在割能斷。功則治人,職思靖亂。長沙之勛,為史所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宽甸| 博湖县| 兴文县| 栖霞市| 定日县| 手游| 秭归县| 宿松县| 宝山区| 白山市| 营口市| 达拉特旗| 浑源县| 论坛| 正定县| 盘锦市| 佛山市| 郎溪县| 天台县| 彰化市| 会泽县| 沂水县| 房产| 大姚县| 海口市| 喀喇沁旗| 桂林市| 碌曲县| 郑州市| 舟曲县| 金坛市| 连南| 长沙县| 黔东| 苍梧县| 平凉市| 榆树市| 沙河市| 驻马店市| 丹巴县|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