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里加點中藥,補養大不同
煲湯時,為了達到最好的滋補效果,需要在湯中加入一味或者幾味中藥制成滋補湯,這個傳統古已有之,這樣制成的湯,既少了純藥湯的苦口,又能達到藥補的功效,可謂一舉兩得。
不過,藥膳絕不是食物與中藥的簡單相加,而是在中醫辨證配膳理論指導下,由藥物、食物和調料三者精制而成,如不具備醫藥常識而盲目制作或食用藥膳進補,很可能還會傷身。所以,要想真正做出滋補身體的藥膳,選對藥材非常關鍵。
在制作藥膳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請專業中醫對自己的體質進行判斷,然后再根據醫生的建議和中藥的寒、熱、溫、涼等特征,選用適合自己的藥材,即“辨證施治”。
中醫認為看病證,不外乎虛證、實證、寒證、熱證。各證的特點還是比較明顯的。如神疲氣短、倦怠懶言、舌質淡、脈虛無力等為虛證,形體壯實、脘腹脹滿、大便秘結、舌質紅、苔厚蒼老、脈實有力等為實證,怕冷喜暖、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遲等為寒證,口渴喜冷、身熱出汗、舌紅苔黃、脈數等為熱證。
根據中醫“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虛證患者以其陰陽氣血不同之虛,分別給予滋陰、補陽、益氣、補血的藥材進行治療;實證患者應根據不同實證的證候,給予各種不同的祛除實邪的中藥進行治療;寒性病證給予溫熱性質的中藥治之,熱性病證則給予寒涼性質的中藥以治之。
另外,在選擇藥膳藥材的時候,還要考慮季節因素。春季萬物始動、陽氣發越,對應肝,可以選擇一些養肝清肝的中藥,如枸杞子、菊花、佛手等;夏季炎熱多雨,對應心,宜選些具有養心作用的中藥;秋季萬物收斂、燥氣襲人,宜選些滋潤性質的中藥,如沙參、百合、玉竹等;冬季天寒地凍、萬物伏藏,對應腎,此時最宜吃些溫陽補腎之品,如干姜、肉桂、杜仲等。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藥膳所用的中藥材和食物一樣必須優質,變質、發霉的絕不能用。而且,無論哪種藥材都不宜長期服用,應該根據自己身體和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常用煲湯中藥功效一覽

續表

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