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老子 《道德經(jīng)》
- 一生要讀的國學經(jīng)典
- 汪思源
- 1675字
- 2019-08-01 16:59:08
眾所周知,《道德經(jīng)》是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所作的一部語錄體著作。老子原名李耳,又名伯陽,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被奉為道教的始祖,與戰(zhàn)國時期另一位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合稱為“老莊”。
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時期,周朝衰落,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主地位,征戰(zhàn)不斷。根據(jù)司馬遷《史記·老子傳》的記錄,老子原本是周朝的守藏史,也就是皇家圖書館的史官,“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他本打算歸隱,途經(jīng)函谷關(guān)時,遇到了守關(guān)令尹喜,尹喜對他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老子于是以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為依據(jù),提出了一系列治國安民的主張,寫成了傳世名作《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經(jīng)》這個書名是后來才出現(xiàn)的,在戰(zhàn)國時韓非子稱之為《周書》,在秦朝時《呂氏春秋·注》稱之為《上至經(jīng)》,在漢朝時則直呼《老子》。全書共有八十一章,前面三十七章是“道篇”,后面四十四章是“德篇”,道為體,德為用。其中的“道”就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道的方法。“德”是修道者必須具備的特殊世界觀、方法論和為人處世的方法。老子嘗試在這本書里建立一種把宇宙萬物都囊括在內(nèi)的理論,宇宙萬物都遵循這樣一種“道”。借助這種“道”,老子又解釋了宇宙萬物的演變,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另外,書里還有很多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比如認為所有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轉(zhuǎn)化,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由于老子十分關(guān)心百姓疾苦,書中還提到了很多民本思想,比如傳誦極廣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比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比如“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比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等。
《道德經(jīng)》成書距今已有大約兩千五百年,對后世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先說哲學方面,先秦諸子多多少少曾受過《道德經(jīng)》的影響,尤其是同為道家學派的莊子,他的代表作《莊子》全書都貫穿著《道德經(jīng)》的思想。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重要代表韓非、申不害的政治思想也明顯受到《道德經(jīng)》的影響。為此,司馬遷在《史記》中,特意把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四人的列傳合成了一篇《老莊申韓列傳》。而此后,魏晉的玄學、宋朝的理學也深受《道德經(jīng)》的影響,魏晉時期有名的玄學家王弼還曾為《道德經(jīng)》作注。
再說政治方面,西漢初期的惠帝、文帝、景帝都在《道德經(jīng)》的影響下倡導(dǎo)清靜無為,由此創(chuàng)立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在位期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但實際上他所推崇的儒家思想同樣包含了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的政治思想,這種情況在中國整個封建王朝中延續(xù)著,很多頗有作為的皇帝都對《道德經(jīng)》贊不絕口,如宋太宗曾說:“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并在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曾說:“朕雖菲材,惟知斯經(jīng)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清朝順治皇帝也曾說:“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著書五千余言,明清靜無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倫物,世固鮮能知之也。”
最后是文學方面,《道德經(jīng)》對中國文學最直觀的影響在于山水田園詩的創(chuàng)作領(lǐng)域。魏晉時期,道家思想盛行,出現(xiàn)了陶淵明、謝靈運等有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道德經(jīng)》對此居功至偉。
除了對國內(nèi)的影響外,《道德經(jīng)》的影響力還波及海外。歐洲對《道德經(jīng)》的研究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德國的哲學大師黑格爾、尼采,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等都研究過《道德經(jīng)》,發(fā)表過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道德經(jīng)》的譯本在歐美、日本等國家廣為流傳,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老子熱”。根據(jù)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現(xiàn)在已成為出版發(fā)行量僅次于《圣經(jīng)》的世界文化著作,真令人贊嘆。
外國人尚且如此關(guān)注《道德經(jīng)》,更何況是中國人?真正的名著都擁有超越時空的魅力,直至今時今日,這部短小精悍的作品依然能作為中國人修身治國的參考書。不過,原版的《道德經(jīng)》理解起來頗有難度,為方便讀者理解,中國古代就出現(xiàn)了很多注本,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西漢嚴遵的注本、三國曹魏王弼的注本等,現(xiàn)代的注本更是層出不窮。閱讀時可參考這些注本,以方便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