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佚名 《黃帝內經》
- 一生要讀的國學經典
- 汪思源
- 1481字
- 2019-08-01 16:59:08
中醫理論注重養生,通過調節飲食、頤養心神、控制情緒等各種方法,達到預防疾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講究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養生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就是《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大約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是一部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藥物學和治療原則的醫學巨著,為我國現存醫書中最早的醫學典籍。
書中采用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黃帝是遠古時代華夏部落的聯盟首領,據說是他征服了東夷、九黎族,最終統一了華夏部落,因此黃帝被尊為華夏始祖。傳說是黃帝創立了醫學,而岐伯、雷公則是黃帝時期的名醫。但是黃帝只是傳說中的人物,現實中并沒有可考的史料證明他和他的事跡的真實性。《黃帝內經》也并非出自黃帝之手,而是醫家、醫學理論家們托黃帝之名聯合創作的,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中進行的第一次醫學上的理論總結。《淮南子·修務訓》載:“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由此可見,《黃帝內經》之所以冠以“黃帝”之名,是為了順應厚古薄今的風氣,意在取信于人。
《黃帝內經》原書十八卷,分《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素問》原九卷,至南朝齊梁時部分亡佚,后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二十四卷,計八十一篇,以人與自然的統一、陰陽學說、五行說、臟腑經絡學為主線,重點論述攝生、經絡、臟腑、病因、病機、治療原則以及養生防病等,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原理。
《靈樞》原也有九卷,最早稱《針經》,由于長期抄傳,出現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如《九卷》《九靈》《九墟》等。后經南宋醫學家史崧整理校正,擴充為二十四卷,也就是流傳至今的版本。《靈樞》與《素問》內容相似,著重介紹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偏重于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
這部醫書具有比較全面的醫學理論體系和學術思想。在世人的眼中,《黃帝內經》是一本記錄中醫理論的醫書,其實,《黃帝內經》不但是一部中醫理論寶典,還是一部養生寶典,一部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
《黃帝內經》繼承了我國古代唯物的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認為宇宙萬物皆由氣而生,而人是整個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道法自然。按照這種思想,人的正常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是與自然息息相關的。這樣的思維方式很像是道家的思想。道家創始人老子曾說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上不皎,其下不昧”,“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這是道家學說中形而上者的道,闡述了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這和西方的分子、原子學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分子、原子學說如同見微而知微,而氣一元論則更形象地體現為“觀全局而知微妙,窺一斑而曉全身”。天地由氣貫穿,從而把自然環境與人體的內部環境相結合,形成一個天地人的循環。這種思想在《黃帝內經》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把人的脈象分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以春夏秋冬不同時節的氣候變化感知人體氣血的適應狀態。
《黃帝內經》中的生命觀闡述的更是一種無神而注重修養的思想,它否定超自然、超物質的神明存在,認識到生命現象來源于生命體自身陰陽二氣的矛盾運動。這種無神論思想的萌芽可謂是醫學上的進步。
大多數人成不了醫生,但可以成為一個懂得醫理、珍惜生命的人。《黃帝內經》這本書能讓人從理論上認知生命的運動,更有益于趨利避害,修身養性。《黃帝內經》原本大多為文言文,讀起來顯得有些晦澀難懂,不過現在的版本大多有譯文注釋,讀起來也不是特別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