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女媧補天”便是其中之一。而這個神話的流傳,得益于西漢年間的一部奇書《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一部哲學散文集,撰寫于漢景帝在位后期,于漢武帝建元二年被進獻給朝廷。因為本書是淮南王劉安組織編撰的,所以人們稱其為《淮南子》。至于另一個書名中的“鴻烈”,“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劉安認為這本書包含了廣大、光明的通理,于是稱其為“鴻烈”。
關于本書的具體作者,有種比較含糊的說法,說其是由淮南王劉安召集自己的門客共同撰寫的。不過,劉安的門客多達數千人,不可能都參與了《淮南子》的撰寫,于是有了另外一種相對明確的說法,認為除劉安外,還有蘇非、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周、伍被、晉昌等八位門客參與其中,人稱“八公”。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十六歲時被封為淮南王。他聰敏好學,是中國的豆腐、豆漿的創始人,還是全世界嘗試熱氣球升空的第一人,不過他生平最重要的成就還是主持撰寫了《淮南子》。
據史料記載,《淮南子》本是一部鴻篇巨制,包括《內書》二十一篇、《外書》三十三篇以及《中書》八卷,可惜只有《內書》二十一篇流傳至今。整部書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方方面面,幾乎包羅萬象。不過,這部書的思想內容以道家思想為主,同時夾雜著先秦各家的學說。胡適曾說:“道家集古代思想之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之大成。”
書中繼承了先秦時期道家的宇宙觀本體論思想,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唯物主義改造,指出宇宙在天地形成之前是一個渾然一體、無定型的“虛”,是個渾涵未分的“一”。“道”是“虛”之道,是“一”之道,說到底便是物之道,這屬于唯物主義。“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之氣“清揚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陽為日,陰為月,陰陽分化為四體。這便是古代唯物主義的宇宙生成論。書中還改造了此前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說“無為”并非毫無作為,而是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主動作為。這樣一來,便實現了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書中還繼承并發展了先秦儒家的“仁者愛人”的原始人道思想,表示“國之所以存者,仁義是也”,“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這些都是對孔子、孟子仁政思想的認同與發展。
此外,書中還繼承了法家的歷史發展和進步思想,提出法律制度要隨著時代的變化作出修改,“先王之制,不宜則廢之”。而在法律制度的制定、修改方面,《淮南子》主張應以百姓的需要為依據,這比先秦的法家思想更加進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書在闡述哲理的同時,還記錄了一系列古代神話故事,如開頭就提到的“女媧補天”,以及“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大禹治水”等,對保存中國古代神話資料意義重大,也為讀者的整個閱讀過程增添了更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