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武帝在位期間,將軍李陵奉命攻打匈奴,戰敗投降,此后又傳出他背叛國家,幫助匈奴練兵的謠言。漢武帝龍顏震怒,滅了李陵三族。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辯解,漢武帝遷怒于他,以大不敬的罪名對他處以殘酷的宮刑,并將他關入獄中。直到三年后,漢武帝大赦天下,司馬遷才得以釋放。
被囚期間,司馬遷給自己的朋友任安寫了一封信,世稱《報任安書》。在信中,司馬遷說自己“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也就是說自己之所以在身受如此奇恥大辱之后忍辱偷生,完全是因為編撰一部史書的心愿尚未達成。“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他決心效仿這些古人,在逆境中完成這部史書,這便是傳承千古的《史記》。
《史記》,又稱《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太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錄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元狩元年三千余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生于西漢初期漢景帝在位期間,出生地為夏陽(今陜西韓城南)。幼時,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已經能誦讀《尚書》《左傳》《國語》等書。漢武帝即位后,司馬談到京城長安擔任太史令一職,負責編撰史書,監管天文歷法、祭祀等。司馬談一直有個心愿,想要編撰一部宏大的史書,可惜直到他去世也未能如愿。
司馬談死后,司馬遷接替父親的官職成了太史令。為完成父親的遺愿,他從四十二歲開始編撰《史記》。編撰期間,他雖因李陵一案受到牽連,遭受了巨大的屈辱和折磨,還險些喪命,但這些都沒有阻止他繼續編撰《史記》。五十五歲那年,他終于完成了這部史書巨著。
成書后的《史記》共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書”就是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方面的專題史;“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現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記;“本紀”是對歷代帝王興衰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世家”是歷朝諸侯貴族的傳記;“列傳”是歷朝各階級比較有影響的人物傳記,另外還包含《匈奴列傳》等幾篇對少數民族歷史的記錄。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都是以人物傳記為核心的歷史記錄,占了全書的大部分篇幅,司馬遷由此創立了史書的新體例“紀傳體”。
這些人物傳記大致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與此同時又考慮到一些人物間的內部關聯,比如西漢討伐匈奴的大將李廣、衛青、霍去病的傳記都是連在一起的,中間還插入了《匈奴列傳》,其后是同時期兩位名臣公孫弘、主父偃的傳記,因為這二人都主張不要跟匈奴作戰。
司馬遷有著極高的文學修養,其刻畫的人物多性格鮮明,真實生動。比如《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涉及的人物眾多,主要人物個個讓人印象深刻:項羽磊落自負,劉邦圓滑世故,范增老謀深算,張良足智多謀,樊噲忠心耿耿。有些人物跨越多篇傳記,展現出其性格的多面性,如魏公子信陵君,作者在《魏公子列傳》中以“竊符救趙”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核心,塑造出一個禮賢下士、有勇有謀的完美形象。但到了《范雎蔡澤列傳》中,卻寫到信陵君出于對秦國的畏懼,面對前來求助的魏國相國魏齊,遲遲不肯出手相助,等到魏齊絕望自殺后才悔之晚矣,雖打破了信陵君此前的完美形象,卻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在《史記》中,司馬遷在記錄史實之余,還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評論解析,所謂“太史公曰”,很多極具見解,值得好好研讀。如在《項羽本紀》中,他解析項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即項羽夸耀自己的軍功,張揚自己的才能,卻不肯效仿古人,以為所謂霸業便是用武力奪取天下,最終在短短五年內身死國滅,臨死前還說“是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之罪”,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作為一部史學巨著,《史記》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首先,其首創了紀傳體通史這種體例,為之后歷朝歷代的史家沿用,對現代的史家依然有影響力。其次,樹立了其在史學的獨立地位。在《史記》之前,中國的史學一直包含在經學中,沒有獨立的地位。而《史記》之后,專門的史學著作不斷涌現,史學終于脫離經學獨立,對此,撰寫《史記》的司馬遷居功至偉。第三,創立了史傳文學的傳統。《史記》雖是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卻有著極高的文學成就,為后世史家效仿,在重視史學價值的同時,兼顧了文學價值。
而作為一部文學巨著,《史記》對后世同樣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史記》代表了中國歷史散文的最高成就,從唐宋八大家到清朝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散文中,都能清楚地看到《史記》對其的影響。《史記》中塑造了很多形象生動的人物,為后世的小說、戲劇創作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人物原型。而《史記》中記錄的史實,也為后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比如明朝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有很多內容都取材自《史記》。現在流行的武俠小說,很多人物形象也都是從《史記》中演變而來的。而武俠小說中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和敘事方式,也明顯是從《史記》中借鑒的。
今人讀《史記》,無論是將其視為一部嚴肅的史書,還是一部精彩的小說,都能獲得極大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