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姓墨名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曾經學過儒術,對儒術中“禮”的學說極其厭煩,因此另立門派“墨家”發表新說,聚徒講學,走向了儒家學派的對立面。
《墨子》是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匯編,集中闡述了墨家學派的思想,是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典籍。過去稱這部書的著者為墨家學派的創立者墨翟,但書中包含了墨子弟子乃至后期墨家的著述資料,因此后世一般認為此書由墨子的弟子及后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
墨家在秦朝時期便飽受壓制,到漢朝時已經完全絕跡,儒學便占據了統治地位,這直接造成了《墨子》許多章節的丟失、損毀,甚至險些失傳。它的文本也從最初的七十一章減少到當今的五十三章,例如“反對儒學”的三章就只剩下了一章。
現存的《墨子》一書中有《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作為先秦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對中國哲學史有著重大的影響。
其中,墨子提出的“兼愛”就與儒學的“仁愛”有所不同:儒家的“仁愛”其實是一種差等之愛,強調親疏尊卑,雖然有很強的封建制度的影子,但卻以人的感情為出發點,更加合乎實際,合乎人情。墨家的“兼愛”講的是一種大仁大愛,完全跳出了階級的束縛,類似于現代的共產、民主的思想。礙于時代的束縛,這種“兼愛”的思想注定是淪為空想的烏托邦、象牙塔之類的理想,但也正是這種過于進步的思想產生了墨家的一個特殊團體——墨者。
墨者是指戰國時期創造和追隨墨家思想的人,這些人大多出身于下層農民和小手工業者。他們有著無私奉獻的精神,對人類社會有著深厚的、難以為平常人所理解的愛。
墨者們都信奉墨家的一眾學說思想,而且有作戰能力,同時立掌門人,形成軍事組織,舍身行道,試圖在人間創造一個“兼愛”互利的理想國,這聽起來像是丐幫大俠和梁山好漢的綜合體。儒家的宗旨是告訴人們怎樣去修自身德行、統治國家,而墨家更有“路見不平我自己管”的意味。
在《墨子》一書中,《非攻》講的是反對侵略戰爭;《尚賢》講的是不分貴賤唯才是舉;《尚同》說的是執政者應上下一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興利除弊;《非命》強調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命運;《非樂》談的是擺脫禮樂束縛,專注實業生產;《節用》《節葬》講的是節約擴大生產,反對奢侈享樂生活,不在死人身上浪費財富等。這些思想都顯得進步而前衛,在諸子百家中獨稱一家,可見墨家思想的獨到之處。
《墨子》不單單局限于哲學思想,在時空的論證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就其宇宙論來說,墨子把整個宇宙看作一個連續的整體,整體包含著個體,不同的個體又構成一個連續的整體。墨子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論出發,建立了關于時空的理論:把時間定義為“久”,空間定義為“宇”,并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為古往今來朝夕循環的一切時間;“宇”為包括東西南北中的一切空間;而時間和空間是連續不斷的。在此之后,他又思考了時空是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認為對于整體而言,時空是無限的,對于部分而言,時空是有限的。
體會墨子這一廣闊思想時,我們還應該把心態甚至眼界放平,也許墨子想的并沒有我們那么遠,“時空說”中的“部分”也許就是所有可見事物的本身,用以認識自身的渺小和有限;而整體正是眼界所限,古往今來不能窮其盡頭,山川地域不能窮其邊緣的感嘆,視為無窮。只是現在我們的眼界寬了,想得更遠了。由此可見,墨子的一些思想還是很能激發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