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是戰國時期屈原首創的一種新詩歌體裁,因屈原生活在楚地(也就是現在的湖南、湖北一帶),便將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等融入到這種詩體中,形成了濃郁的地方色彩,所以人稱之為“楚辭”。當時,楚地巫風盛行,受此影響,當地的文學藝術也充滿了浪漫奇幻的色彩,楚辭也不例外。另外,楚地的民歌常出現“兮”這個語氣助詞,屈原也將其引入楚辭中,成了楚辭最一目了然的語言特色。到了西漢年間,劉向將屈原等人所作的楚辭收錄起來,編成了有名的《楚辭》一書。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出身于顯赫的家族中,是楚國的貴族,而且才華出眾,忠君愛國,早年深受楚懷王寵信,身居高位。可惜后來楚懷王聽信讒言,流放了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國將領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絕,在汨羅江投江自殺。
一生憂國憂民的屈原,以筆寫心,創作了很多愛國題材的作品。縱觀《楚辭》全書,最具盛名的莫過于他的《離騷》。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離騷”這個題目便是遭遇憂患的意思。這是一首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政治抒情詩,屈原在詩中敘述了自己的身世、品德和理想,痛斥楚懷王昏庸無能,朝中小人當道,自己空懷報國之志,卻得不到重用。在詩中,屈原用男女愛情比喻楚懷王和自己的君臣關系,將自己比喻為棄婦,將楚懷王比喻為拋棄自己的丈夫,將朝中奸臣比喻為嫉妒自己的其他女子。這種寫法相當別致、鮮明。整首詩刻畫出了一個堅貞、高潔、執著追求政治理想的愛國者形象,鼓舞了后世很多文人。1926年,魯迅在自己的短篇小說集《彷徨》的書前題詞中,還引用了《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詩句自勉。
另外,《楚辭》中收錄的《九歌》《九章》《天問》等篇,也是屈原的代表作。《九歌》原本是楚人祭祀時的巫歌,被屈原改編成楚辭。《九歌》總共包含十一篇,除悼亡楚國戰死將士的《國殤》外,其余各篇都以神靈的愛情故事為主題。《九章》總共包含九篇,分別創作于不同的時間、地點,有著不同的主體,在文學成就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別,其中以《橘頌》《哀郢》《涉江》《懷沙》四篇成就最高。《天問》全詩以問句構成,接連對天地、自然、社會、歷史、人生提出了多達一百七十三個問題,想象奇異,字里行間展現出作者的才華橫溢,令人嘆為觀止,被譽為“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除屈原的作品外,《楚辭》還收錄了戰國時期的宋玉,西漢時期的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等人的辭賦作品,也都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楚辭》是繼《詩經》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部詩歌集。中國幾乎所有的文學題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楚辭》的影響,后世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帶著《楚辭》的影子。以詩歌為例,后世的招隱詩、游仙詩等都直接源自《楚辭》,李白等人的浪漫主義詩風也明顯受《楚辭》啟發。一如現代文學家鄭振鐸所言,“《楚辭》像水銀瀉地,像麗日當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無星之夜,永遠在啟發著、激勵著無數的作家”。《楚辭》的影響力還波及海外,早早就流傳到了日本、朝鮮、越南等東亞國家。明朝年間,《楚辭》又被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引入西方。目前,國際上已經出現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等多種譯本的《楚辭》。
由于年代久遠,劉向編輯的《楚辭》原本已經失傳,今人只能從此后的注本中一窺其全貌。東漢年間,王逸所作的《楚辭章句》,一直被認為是最完整的《楚辭》注本。除此之外,還有宋朝洪興祖所作的《楚辭補注》等多部《楚辭》注本。閱讀《楚辭》時,若能參照這些注本,會更有助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