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兒童和社會
- 阿德勒心理學經典(套裝共4冊)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5557字
- 2019-08-07 17:00:17
根據社會的要求,我們務必要承擔某些責任。而我們的生活規則與生活方式,以及心智的發展,都將受這些責任影響。
人類分為兩種性別,這是社會的一項自然生理特征。個人和社會在這種前提條件下,一定會存在關聯,即必須跟異性在一起生活,個人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沖動獲得滿足,得享安全感與幸福,獨自生活的男性與女性卻無法做到這些。
孩子長大成人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循序漸進。這說明社會能很好地保護人類,人類無法在沒有社會的情況下繁衍生息。
勞動分工是人類面對種種責任時的大勢所趨,它將增強而非切斷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
人們要維持和諧、緊密的關系,就要幫助身邊人,并跟同類同享樂,共患難。
接下來,我們會就剛剛出生的嬰兒要面對的環境,展開細致的探討。
第一節 嬰兒所在的環境
成長期間,任何孩子都要依靠社會幫助,即便如此,他依舊會發現,這個世界一方面在賜予,另一方面又在索取;一方面能讓人們的生命需求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又需要人們適應。提升自己的能力期間,孩子必然會遭遇種種阻礙,由此感到受挫乃至極度的痛苦。不僅如此,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孩子便發現了一個真相,即一山更比一山高,相較于他自己,身邊很多人更有才能,更有成就,實現理想的程度更高。種種環境都要求孩子擁有一種綜合性器官,能讓生命正常運作,心靈就這樣產生了。根據付出最少,收獲最大的原則,評測所有環境,引導孩子迎接之后的環境,便是心靈這段時期的責任。因此,眼見別人開門或搬重物毫不費力,眼見別人威嚴地發布命令,無人敢不聽從,孩子就會心生艷羨,認為這種人擁有非同一般的身材、身高、力量、權力,心底便會情不自禁地生出想長大、想變得跟別人同樣強大乃至更強大的欲望,并會確立一項重要的人生目標,即控制身邊人和自己的環境。他會在同一時間發現,大人之所以看不起他的能力,且只能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就是因為他本身太過柔弱。他據此很自然地領悟到了掌控別人的方法,這種方法一般分為兩種,表示兩種心理傾向與性格類型:第一種是對力量與權力的維系,這二者便是他感知到的成人的行為與方式;第二種是極力展現自己的柔弱,從而給大人這樣一種感覺,他十分需要幫助,因此悉心照料他。
生命最初那幾年,人的性格已開始成形。部分孩子幼年時以獲取力量與技巧,從而得到他人承認,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部分孩子的心思卻全在自己的柔弱上,為從他人那里獲得關心與幫助,他們會極力通過種種方式展現自己的柔弱。所以一定要了解個人幼年時的態度、表現、談吐,才能判斷其性格類型,一定要了解性格類型產生的環境,才能對該性格類型有真正的了解。
環境的影響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展現。由于孩子所在的環境存在巨大差異,因此便以對孩子不友好的環境,作為我們探討的重點。因為孩子尚未擁有成熟的思想與觀察力,所以時常會因這種環境產生一種全世界都與自己為敵的惡劣印象。若他在之后的成長期受到的教育未能消除這種錯誤的思想,那他的心靈便會遵循這一軌跡繼續發展,他的言行便會表現出這種錯誤思想,且這種敵對的印象很有可能會在他深陷困境時加深。有身體缺陷的孩子更常出現這種狀況,而行動不便,或某一器官功能不健全,或體弱多病,便是所謂有身體缺陷的表現。相較于天生身體健康的孩子,這種孩子會以迥然不同的態度對待環境。
但孩子很難直面真實世界,不僅僅是因為有身體缺陷,反常的環境同樣能造就不健康的心理傾向。身體缺陷會給孩子造成何種影響,反常的環境向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或用不合理方式提出要求,就會對孩子造成何種影響。例如愁苦、沮喪的環境會讓迫切想跟環境相適應的孩子感到寸步難行,充斥于他身邊的悲觀情緒也會將他變得同樣悲觀。但很多人的才能與潛力恰恰是受欠缺感鼓勵,才大量發揮出來的,因此孩子若極力想要彌補自己的缺陷,就一定能重塑自己,成長為健康的人。
第二節 困境的作用
未等孩子做好準備,種種困境便已不斷出現,逼迫其做出反應,這自然會導致孩子頻頻犯各種錯誤。即通常說來,孩子都沒有充足的時間,鎮定自若地發展自身心理習慣,在不具備完備的適應能力之際,孩子就要努力跟大量很難改變的真實情況相適應。若能對自身對環境的各種錯誤反應進行深入反省,我們就能發現,為了尋找正確的答案,做出正確的反應,持續取得進步,人類心靈一直在不斷嘗試,一生從未停止,跟不停地做一種試驗沒什么區別。成長期間遭遇某種特殊環境,孩子會有何種反應,是我們觀察孩子的行為時特別要留意的一點,因為根據他這時的態度,我們能清楚了解其心靈世界。而我們在研究期間,自然也要銘記,無論評價個人還是社會,都要視其具體情況而定,按照固有模式統一進行處理是不可行的。
一般情況下,心靈成長期間遭遇的困境,都會導致孩子社會感的發展受到阻撓或是歪曲。有些困境也許源自經濟、社會、種族、反常家庭關系等外部環境,有些也許源自器官的殘缺等孩子本身的問題。健全且完全發育的身體,是維系人類文明最基本的前提條件。這說明在處理人生問題方面,器官殘缺的孩子必然會處于下風,這種孩子包括很晚才學會走路的孩子,不擅長運動的孩子,很晚才學會說話的孩子,大腦發育滯后,因此長期行動笨拙的孩子。這種孩子經常把自己弄傷,動作笨拙,反應遲鈍,身體飽受折磨,精神同樣如此,這些大家都已了解。他們難以從這個世界獲得溫柔的照料,因為這個世界并非針對他們設計的。他們反過來必然還會因身體殘缺,陷入難以自拔的困境。但若是孩子并未因精神折磨陷入永遠的絕望,那他們自然有可能在時間的推移中獲得某種心理方面的彌補,讓心靈的傷口完全愈合,但是惡劣的經濟條件會讓這點充滿變數。因此人類社會的固有規則,必然難以獲得有身體缺陷的孩子的認可,這點很好理解。這種孩子會在機會到來時表現遲疑,無法相信機會是真的。他們孤獨自閉,總在避免承擔責任。對于生活中遭遇的敵視,他們敏感至極,且往往會在無意間對其進行夸張。相較于人生中光明的那一面,他們對陰暗的那一面興趣濃厚許多,但他們整體而言對二者都相當重視,以至于經常給人一種爭強好勝的感覺。他們不顧及他人,只顧及自己,卻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善待。人生的種種責任會鼓勵很多人發憤努力,他們卻總是將這些責任看成困難,解決起來很不容易。總之,他們以敵對態度對待其他人和這個世界,他們跟身邊的環境間有一道阻隔,且越來越難以逾越。這導致在處理任何事情時,他們都會表現得慎重、遲疑過度,跟其他人的交往讓他們越來越遠離真理與實際,這當然會不斷加劇他們面臨的困境。
無法從父母處獲得足夠的照料與關懷,很可能會讓孩子遭遇相似的困難,這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無法挖掘其愛的本能,導致其執拗程度不斷加深,最終不了解何謂愛,也不了解怎樣愛。也就是說,在缺少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已漸漸形成了這樣一種基本的人生態度,在所有愛與柔情面前選擇逃避,因此很少會表現出愛。另有部分成人,包括父母、老師等,以相當欠妥的方式教育孩子,教孩子諸如愛與柔情、不禮貌、滑稽乃至懦弱的不利觀點,同樣有很大概率會讓孩子形成上述人生態度。很多孩子都是在這種教育環境中長大的,曾在愛與柔情方面受到譏諷的孩子,受其影響格外嚴重。在這種孩子看來,向其他人展現自己的愛,很荒誕,很滑稽,也很啰唆,因此他們會極力避免展現自己的情緒或感情。正常的柔情似乎能把他們變成奴隸,貶低他們的地位,以至于他們不愿接納。幼年時,他們的人生已經有了這么多阻礙,之后再想體驗何謂愛與柔情,對他們來說十分困難。孩子處在這種野蠻并抑制所有柔情的教育環境中,很容易形成怯懦的性格,漸漸與生活脫節,跟外界斷絕關系,但這種關系卻是兒童心靈成長非常關鍵且必不可少的步驟。偶爾會有一個身邊人主動向他示好,他會輕而易舉跟此人建立非常密切的友誼。成年之后,有些人只有一個朋友,不喜歡除這個朋友外的所有人,原因就在于此。比如之前談及的男孩的遭遇,已將這種人或許要面臨的人生困境全面展現出來了。終其一生,他都在嘗試尋找幼時失去的溫暖與關懷,而這要歸因于發現母親只善待弟弟的那一刻,他遭到忽略的感覺。這種人受到的教育必然很壓抑,這點不言而喻。
教育中沒有半點柔情會產生弊端,有過多柔情同樣如此。被嫌惡的孩子會遭遇種種困境,被寵壞的孩子也是一樣。自幼便受到寵愛的孩子極度渴求柔情,通常不愿跟自己眷戀的一個或多個人分離。過分突出柔情的價值也許會讓孩子誤會,大人會在他的愛的逼迫下對他負責。要實現該目的,對孩子來說難度不高,其只需告訴父母:“不管什么事,你們都要為我去做,因為我愛你們。”這種狀況在普通的家庭基本已發展成一項明顯的定律,出現頻率頗高。看到其他人有這種表現,哪怕只是一點點,孩子都會為從其身上獲得更多關懷、順從,主動流露出更多柔情,但我們更應留意格外眷戀某一個家人的孩子。教育中有過多柔情,毋庸置疑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損害,導致其在之后的生活中為從其他人處獲得柔情,用盡不正當的方法。他會無所顧忌地采用任何能實現該目標的方法,如努力壓制自己的對手(兄弟姐妹),又如為打壓對手,背后說其壞話。在他看來,要讓父母偏心自己,只需成為眾人心目中光榮、正派的好孩子即可。為了成為父母的最愛,他也許會鼓動自己的兄弟姐妹犯錯。他還會給父母某種社會壓力,以獲得他們的關注,并想方設法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占據關鍵地位,讓其他人望塵莫及。若他表現得很懶惰或很惡劣,那只因他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沒有別的理由;若他表現得很優秀,那只因他渴求其他人的關注,這種關注對他而言,就相當于一種名義上的鼓勵。
上述探討的結論是,只要確定了心靈活動的方向,便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孩子為達目的犯錯誤或變成榜樣,都是有可能的。幾個孩子湊在一起,為吸引大家的關注,其中有一個總是表現得很淘氣,其他幾個卻總是表現得很優秀,是非常常見的狀況,其中更聰明的是第二種孩子。
有些孩子的成長過程毫無阻礙,都已被他人清理干凈了,但這些孩子的能力卻不可避免會因這種太過友善、舒服的環境而降低。這種孩子跟受到寵愛的孩子可算是同類。他們本應擔負的責任,卻沒機會面對;他們本應為自己的將來做的準備,也沒機會去做。他們不知道怎樣跟那些想跟他們接近的人保持聯絡,自然更不知道怎樣跟那些因成長期間遭遇阻礙,社交能力低下的人往來。他們從未為戰勝困境接受過訓練,必然也不會有經驗迎接真實的生活。在家庭的溫室以外,無人會幫他們擔負起所有責任,就跟寵愛他們的人為他們做的一樣,他們因此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遭受挫敗簡直是無法避免的。
這些現象全都會讓孩子性格孤獨內向,只是程度不一。一般說來,腸胃系統存在不足的孩子都會對營養格外看重,這當然會導致他們有完全有別于腸胃健康的孩子的成長經歷。一般說來,器官存在不足的孩子生活方式都會很特別,他們也許會受此壓力,過著離群索居的自閉生活。有些孩子對自己跟環境必定存在的關聯認識不清,更有甚者會為切斷這種關聯,用盡各種方法。伙伴們玩耍時,他們很少參加,結交朋友對他們而言難度頗高。他們不是羨慕伙伴,覺得自己遠比不上他們,就是根本看不起同年紀人玩的游戲。可無論如何,到了最后,他們的選擇都是獨自待在家里,在只屬于自己的世界里徹底迷失。受過嚴格教育的孩子也可能性格孤獨內向,覺得生命中毫無能讓人興奮的元素,所有東西都不是好東西。他們要么覺得自己只能在所有困境與痛苦面前選擇忍受,要么認為自己隨時準備跟身邊總是充斥著敵對態度的環境戰斗,就像戰士一樣。簡而言之,無論何時,他們眼中的生命都是沉重的,人生都是艱苦的。如此一來,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極力想跟其他人區分開,避免其他人侵犯自己的私人空間與獨立人格的原因,就很好解釋了。能夠想象,外在環境在他們看來,一直與友善絕緣,他們必然會因此緊張、慎重過頭,精神承受重壓。他們每次遭遇難以解決的問題,都不想直面困境乃至可能的失敗結局,只想著逃避。
這些被寵壞的孩子想得更多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同樣是他們的共同特征之一。我們能從他們的特征中發現,他們的社會感未能得到充足的發展,不僅如此,他們還建立了相對悲觀的世界觀。他們若不能想方設法改變自己行為模式中的錯誤,他們的人生便難以得到幸福。
第三節 人類社會屬性
我們已經詳細論述過,觀察某人所在的特殊環境,據此了解其人格,確定其在世界上占據的特殊地位的具體做法。所謂地位包括個人在宇宙中占據的地位,及其面對身邊的環境與生活問題(諸如職業、社交、人際關系之類)的態度。職業、社交、人際關系等種種問題,對所有人都是生來便有且不得不直面的問題。我們據此推導出,外部環境從個人出生之際為其留下的全部印象,都將強烈且無法逆轉地作用于其人生態度。人生態度在嬰兒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每個嬰兒這時便開始展現出具有清晰、確定意義的行為模式(在其成長過程中,這種行為模式將越來越清晰,其本質會發生改變的可能性不大),其行為因此將跟其他嬰兒區分開,斷然不會被混為一談。社會關系會在孩子之后的成長中,不斷加強對其心靈活動的影響。人們生來便具有社會感,孩子追逐柔情(在這種追逐的引導下,孩子必定會為向成人靠攏傾盡全力),便是對這一點最初的體現。弗洛伊德表示,孩子的愛慕以自己的身體為對象,但其實其他人才是孩子永恒的愛慕對象。弗洛伊德說,隨著年齡漸長,性沖動的強烈程度與展現方式會改變,超過兩歲的孩子也許將主要借助語言表達自己的性沖動。但在我們看來,所有孩子的心底都有極為穩固的社會感,它將終生伴隨孩子左右,除非孩子的精神機能退化嚴重,否則社會感便不會消失。社會感或許會在某些狀況下發生改變,或被扭曲,或被約束,或被擴張,或被加寬,拓展到所有家庭成員乃至偌大的家族上下、整個國家、整個人類,乃至包括動植物、無生命體在內的更大范圍,甚至是全宇宙。簡而言之,社會屬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這便是我們通過研究得出的重要結論。在理解人類行為時,明確這點對我們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