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心靈活動的社會性
- 阿德勒心理學經典(套裝共4冊)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3412字
- 2019-08-07 17:00:17
某人與其伙伴存在何種關系,能作為我們把握此人的思想的依據。以下兩點是影響人們之間關系的決定元素:第一點是宇宙的自然屬性,人們之間的關系在該元素的作用下,更易發生改變;第二點是社會、國家政治、傳統之類的固定制度與風俗,要把握人的心靈活動,厘清社會關系是必要前提。
第一節 絕對真理
人類心靈總要面對并解決種種問題,這必然會對其活動路徑發揮決定性作用,因此人類的心靈活動絕不會是自由、盲目的。心靈只有兼顧社會生活規律,才能解決該問題。因此社會生活一定會影響個人,個人卻基本無法影響社會生活,或影響范圍非常有限。但當前的社會生活狀態復雜且極易改變,要將其判定為恒久不變的最終狀態,依舊不可行。社會生活必然會作用于人類,所有人都跟社會生活存在復雜的關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基本無法徹底看穿某個人心中隱藏的秘密,對其心靈有透徹的了解。
只有一種方法能走出這種困局:將社會生活規律視為世界上僅有的絕對真理,相信對人類能力、制度受限引發的種種問題,堅定不移地加以解決,就能逐漸拉近跟絕對真理的距離。
另外,馬克思、恩格斯做過細致闡釋的社會物質層面的問題,也相當值得留意。兩人提出,“唯心且與邏輯相符的上層建筑(也就是人們的思想、行為)是由經濟基礎(也就是人們的基本生存資料)決定的”。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們提出的“人類社會生活規律”與“絕對真理”,跟他們的上述看法其實是統一的。但我們以過去的歷史經驗和對個體生命的深層次研究(我們的“個體心理學”)為依據,發現個人通常會迫于一種經濟壓力,做出目光短淺的錯誤反應,而事先并未考慮清楚。此人有很大概率會在嘗試擺脫這種經濟壓力時,因之前犯了一個錯誤,之后便不斷重復犯錯,導致局勢更加難以挽回。在極力接近社會生活規律期間,我們犯這種錯誤的次數一定數都數不清。
第二節 社會生活必不可少
人們在某種程度上受社會生活固有規則的束縛,譬如不能逃避氣候規則(如人們一定要在天氣變冷時,為防寒保暖建造房屋等),同樣也不能。一般說來,社會生活規則都會以種種制度、風俗的形式展現出來。由始至終,這些制度、風俗都在暗中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發揮作用,加以約束。例如宗教信徒中有種不必言明的默契,即將公共習慣用語神圣化。人類生活先由宇宙自然的影響決定,之后還要受人類社會公共生活、種種相沿成習的社會規范約束。總之,人類之間所有的關系都取決于社會需求,即人的個人生活在其社會生活之后。人類文明史上所有生活形態都建立在社會生活基礎之上,能夠完全擺脫人類生活而獨立生存的個人從未出現過。由于動物世界廣泛存在一項基本法規,因此要理解這點并不困難。這項法規便是:任何物種只要其個體保護自己的能力不足,就一定會過群居生活,借助集體增強自身力量。人類能擁有深受社會生活影響的心靈這種關鍵的工具,以抵擋殘酷的外部環境,恰好就是基于群居的本能。
很久以前,達爾文便留意到,柔弱的動物絕不會過獨居生活。沒有足夠強壯的身體支持自己過獨居生活的人類,毋庸置疑也是柔弱的物種。人在自然中這樣微不足道,以至于為彌補身體柔弱的不足,以便能在地球上繼續生活,不得不手工制造種種工具。在原始叢林中,一個人什么先進的工具都沒有,獨自生活,會有何種經歷,可以想象一下。他在這時的生存能力必然在其他一切動物之下,其他動物的速度與力量,食肉動物鋒利的牙齒、靈敏的聽覺與視覺,他統統不具備,但這些卻是在大自然中存活不可或缺的條件。所以為確保自身生存,人要用到大批裝備。全面、強大的保障,對其身體、人格、生活方式來說,都必不可少。
唯有在非常優越的環境中,人類才能生存,至于原因,大家應該都清楚了。剛好是人類的社會生活能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優越的環境。要將個人變成集體的組成部分,要讓人類不斷繁衍生息,必須要有勞動分工與合作,因此可判定人類絕不能缺少社會生活。勞動分工從實質上說代表著文明與發展,能讓人類制造種種工具,用于進攻、防守,滿足人類所有的需求。人類在掌握勞動分工的技巧后,才能學會自我保護。試想生孩子多么辛苦,照顧其健康成長,又多么耗費精力。對孩子的悉心照顧,必須要在勞動分工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進行。人類的身體如此柔弱,嬰兒時期更是如此,卻忍受了那么多的疾病與不足,你若能想象一下,就應該能明白,人類有多需要照料、保護和社會生活。總之,最能保障人類繁衍生息的就是社會。
第三節 安全和適應
人類從自然角度看不過是種低等生物,這是綜合上述內容得出的結論。自卑感與不安全感時刻徘徊在人類的意識中,人類受這二者刺激,隨時都在思考怎樣找到一種更有利的方法與技巧,能讓自己更好地適應自然,怎樣找到一種環境,能消除威脅自己生命的因素,或將其降至最低水平。如此一來,就產生了心靈,用以提升適應力和安全感。有多種方法都能提升適應力,比如在身上安裝防御武器,包括堅硬的角,鋒利的爪子、牙齒,等等。但此舉極易導致人性發展停頓,讓人難以擺脫一半是人一半是野獸的原始狀態。唯有心靈能在這種條件下切實解決問題,彌補人類身體不夠強壯的不足。人類能擁有預測、預防的能力,人類心靈能變成現在這種能思考、感受、行動的機體,全都源自人類心底一直在激蕩的欠缺感。以欲望或意愿的傾向為例,欠缺感會讓人萌生一種想做什么的意愿,想彌補欠缺或想得到盡善盡美的適應感。想做什么便表示對這種意愿有了感覺、向往,并將其付諸實踐。因此所有主動的行為都源自欠缺感,都以達成滿足、安寧、完美為目標。
在人類的適應過程中,社會發揮著決定作用,在這種前提下,社會生活狀況便成了心靈從最初就應顧及的一點。心靈所有能力的發展,都相當于以社會生活規律為基礎。社會生活規律是普遍適用的(這樣才能算是規律),既然如此,要預測人類心靈的發展趨勢,只需要把社會生活規律的前因后果明確化即可,對此不必存有任何質疑。
明白、通順的語言,是社會生活的另外一種重要工具。語言可算是一項奇跡,由人類創造出來,把人類跟其他動物區分開。語言也是普遍適用的,因為其很明顯源自社會生活需求,以社會生活為基礎。唯有在社會生活中,語言才具備存在的依據。語言是由社會生活造就的,能為社會成員建立關聯,因此語言對遠離人群、獨自生活的人完全沒有必要。在有些人身上,這點相當顯著。生活中,這些人或是因私人原因想要逃避一切跟社會的關聯,或是被外部環境逼迫,總之跟其他人的交往少之又少(乃至完全沒有)。在語言表達上,這些人會有某種不足或障礙,且極不擅長學習外語。由此可知,語言的形成與延續必須借助跟其他人的不斷聯絡、溝通,才能實現。
語言在人類心靈發展中意義非凡。作為邏輯思維的基礎,語言是人們產生概念、了解不同價值觀的區別的必要工具。概念產生必將涉及全體人類社會,絕非個人私事,即人們的思想感情必須是普遍適用的,才能為人理解。例如在對美的認識、理解、感受等方面,人們已經有了一種共同的認知或已經確立了一項基本審美原則,所以才會在看見美的東西時心生快樂。由此可知,跟理智、智慧、邏輯、倫理、美學類似,思維與概念也以人類社會生活為源頭,并在不希望人類文明分崩離析的社會成員之間,建立了緊密的關聯。
第四節 社會感
法律、圖騰與禁忌、信仰、教育等所有能保障人類生存的規則,都一定要被社會生活約束,跟社會生活規則相符,這便是我們總結上述內容大致得出的結論。我們曾借助宗教的范例,對這點展開過討論,結論同樣是跟社會生活相適應是心靈最關鍵的任務,不管站在個人還是組織的立場上看,都是如此。究其本質,人們一般談到的公正、正直和人們眼中價值最高的人類性格,都屬于人類社會需要的品性。社會生活的各種要求,相當于人類心靈的塑造者和所有心靈活動的指導者。責任感、忠誠、坦誠、喜愛真理之類的美德,只因都跟普遍適用于社會生活的原則相符,才得以產生并延續至今。這說明必須要站在社會立場上,才能對一種性格的優劣做出判斷,因為個人性格要被人留意到,一定要先證明其具備普遍意義,在這一點上,其跟一切科學、政治、藝術成就沒有區別。這就相當于以個人的社會價值大小作為標準評價此人。我們往往會用理想化形象作為標準,為具體的個人做出評價。這種理想化形象要能借助對整個社會都有幫助的方法,解決個人的種種難題,還要能將個人社會感提升到某種高度。福特·繆勒以“根據社會規則掌控人生的人”來形容這種人。我們會在隨后的探討中,不斷加深對以下真理的認知:要讓自己符合標準,必須要在自己跟其他人之間努力建立合作關系,且必須努力掌握人類社會成員應掌握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