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人生準備(1)

可將心靈所有的表現視為為某項特殊目標做的準備,這是個體心理學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們能從之前描繪的種種心靈活動中看出,個人在為達成一切心愿,為了理想的未來,持續、勇敢地做準備工作。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這是人類的普遍經驗。總會有種種神話、傳說、英雄故事提到美妙的理想國度,提到世人為此做出的努力。一切宗教信仰都有天堂,該信念同樣展現了人們篤信在將來,一切難題都將得到解決,而這便是大家對將來的期待。教義中靈魂不死、靈魂轉世之類的內容,同樣能作為人們堅信靈魂終將重獲新生的有力證據。而若不是一直在期待幸福的前景,世人也不會這樣喜歡童話,創造了如此眾多的美妙童話。

第一節 游戲

作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現象,游戲將孩子為未來做準備的方法展現得一清二楚。我們應將游戲當成教育的輔助方式,推動心靈、想象、生存技巧發展的刺激元素,斷然不能將其視為父母、老師帶孩子隨便玩鬧。各種游戲都隱藏著為未來做的準備,孩子對身邊環境的態度、他跟身邊環境的關系、他跟人往來的方式,都在他對游戲的態度、為游戲所做的選擇、對游戲有多看重中得到了暗示。孩子玩游戲時,態度是敵對還是友善,尤其是想不想領導他人等特征,都將完全展露出來,即要清楚了解孩子所有的人生態度,只需對其在游戲中有何表現做一番認真觀察即可。這說明游戲對所有孩子來說都重要得無與倫比。教育學教授格羅斯最先提出了孩子做游戲是為人生做準備的觀點,在動物的游戲中,他也發現了相同的傾向。

但游戲的意義并不僅限于為人生做準備,其還是一種能展現、完善孩子的社會感的社會鍛煉,這是其另外一項十分關鍵的特征。一般說來,大家會覺得不喜歡參與游戲、跟其余人玩耍的孩子,適應生活的能力不足。通常情況下,這種孩子不會主動參與任何一種游戲,并往往會在得到跟其他孩子玩耍的機會時壞了大家的興致。這主要是因為他自負、自尊至極的性格,這導致他對自己會不會在游戲中表現欠佳、丟人現眼,懷有過度的擔憂,因此拒絕參與一切游戲,以避免自身缺陷被人發現。總之,孩子在游戲中有何表現,能作為判定其擁有多少社會感的依據,結果基本不會出現什么偏差。

游戲期間還有一個元素不容忽略,就是追逐優越感。游戲中,很多孩子都爭相擔當首領、指揮者,這為其對優越感的極力追逐,提供了充足的證據。所以要確定孩子有多渴望優越感,只需了解其是不是熱衷于表現自己,是不是愿意參與能擔當主角的游戲即可。在孩子的游戲中包含著三大最關鍵的元素,即為人生做準備、社會感、追逐優越感。不管什么游戲,最低限度都會包含其中一個元素。

游戲中自然還包括其他很多元素,例如游戲期間,孩子也許會表現出某些領域的天分。基本所有孩子都能在游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跟伙伴的交流中,將自身很多潛力激發出來。某些游戲重點突出了孩子的創新表現,這些或許能鍛煉孩子的創新精神的游戲,站在為人生做準備的立場上看,十分有利于孩子的進步。例如我們發現很多人幼時都給玩具娃娃縫制過衣服,成年后,他們便成了裁縫。

游戲跟心靈存在密切關聯。在孩子做游戲時從旁干擾,必然會對孩子造成不利影響,因為游戲就相當于且務必要被當成工作的一種。另外,由于孩子做游戲相當于為未來的人生做準備,所有孩子都能在游戲中展現出成年后的一些特征,因此斷然不能將游戲單純地當成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這說明若能了解某個人童年時期的生活,便能在評價此人時更輕易、客觀地得出結論。

第二節 專心與不專心

專心是心靈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人類的一切才能中,這項才能相當引人注目。借助感官,集中精力探尋身體內部或外部的某項特殊事實,能讓我們得到某種特別的緊張感受。這種感受僅限于眼睛之類的特定器官,而不會蔓延至整個身體。將精力集中于某件事時形成的緊張感受,跟準備行動或馬上就要行動的感受相似。例如眼睛在緊盯著某一目標時,便會有這種特別的緊張感受。

專心的意愿會想要摒棄其他所有干擾,因為若心靈一隅或運動組織的一個部位,因專心產生了緊張感受,其他部位的緊張感受就會遭到忽略。專心對心靈來說代表了一種態度,也代表了人們想跟某項確切的真相建立直接、緊密的關聯。專心另外也相當于心靈在積極準備,以滿足自身需求,也就是我們要在某一特殊狀況下,在某項特殊目標中,集中自身所有的意志。

任何人都能做到專心,只有生病、智障的人例外,但依舊有很多人很難集中精力。其中有很多原因:第一,集中精力時,會因疲倦、病弱受到阻撓;第二,部分人不愿集中精力,原因在于集中精力的對象完全背離了他們的行為模式,且讓他們提不起興趣來,這種人的注意力會在遭遇跟他們的生活方式關聯緊密,且讓他們興趣濃厚的事情時,馬上被喚醒。抗拒的傾向也是無法集中精力的關鍵原因之一,孩子極易出現這種傾向。有這種傾向的孩子,往往會拒絕給予他們的所有事物。一定要先消除這種孩子的抗拒,讓其樂觀、寬容,然后才能讓他們集中精力。具體說來就是,要想讓這種孩子甘愿接受教育,教育者與教育組織就要在這種孩子務必要學習的內容與孩子的行為模式間建立關聯,同時將這些內容變成孩子生活方式的構成部分,必不可少,兼具實用價值。

對于自己和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有些人能夠看、聽、感受。但有些人在探究人生時,卻只借助眼睛。有些人在感受一切事物時,則完全借助耳朵。另有些人感知事物的感官還未受到刺激,因此對視覺性事物毫無興趣,無法看見任何事物,無法留意任何事物,乃至無法在最能刺激其產生興趣的環境中集中精力。

對世界存有真正、真摯的興趣,是讓注意力覺醒的關鍵元素之一。相較于注意力,興趣的精神層次要深刻許多,相當于注意力的基石。所以興趣會讓人很自然地去留意,教育者不必為有興趣的孩子能不能集中精力憂心。興趣作為一種工具,有效且便利。人們一旦有了興趣,就能投身某個專業領域,目標清晰,精力集中。但所有人都可能在培養、實踐興趣期間犯下錯誤。若某個人漸漸養成了一些固定的錯誤興趣,便會連累其精力轉移到對其人生并不那么關鍵的事情上。例如某人對自己的身體或者權力有最濃厚的興趣,那一旦牽涉到這種興趣,或有何事要其爭取,或有什么威脅其權力,此人定會將自身精力全部集中于此。其精力斷然不會在對自己的權力的興趣被另一種興趣取而代之前,轉移到其他任何一種事物中。一旦發覺自己無人關注,發覺自己的重要性大不如前,孩子馬上就會集中精力,而一旦覺得對自己而言,某件事很無所謂,孩子的精力馬上就會轉移,這些情況在平時的生活中十分常見。

精力不集中不能表明一個人缺少專心的能力,只能表明其對自己應集中精力的情境沒有興趣,想從該情境中抽身離去。實際上,他能做到非常專心,只是他專心的對象在別處。與之相似的還有毅力、活力匱乏的案例,這種人總在缺乏意義的小事上,投入自身一切強大的毅力與執拗的精神。這說明這種人關鍵的問題是,相較于我們通常的期望,他們追逐的是另外一種目標。除非能將其整個生活方式完全扭轉,否則很難改善這種不足。

精力不集中的傾向也許會固定為一種性格特征,永遠不會發生改變,這是十分常見的。例如常有人被安排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因此選擇應付了事或罷工,最終變成眾人的負累,也是無可避免的。精力不集中已成了這種人恒久的習慣與性格特征。這種性格特征會在他們被要求做事時,順理成章地表現出來。

第三節 過失犯罪及健忘

一般說來,我們會稱以下行為是過失犯罪:因為偶爾的粗心大意,未能采取必不可少的防護舉措,以至于威脅到其他人的安全或身體健康。作為一種極端的精力不集中,過失犯罪的根源是,一個人對其他人缺少興趣,精力全都集中于自己身上。只需觀察一下孩子在玩游戲時會不會經常表現得很粗心,就能輕而易舉地判斷其只是為自己考慮,還是會顧及他人的權利。權衡個人有沒有公共意識與社會感的標準,便是其是否關懷其他人。社會感發展不充足的人難以對其他人感興趣,就算會因此受到懲處,他也不會改正。而擁有強烈公共意識與社會感的人會對其他人投入更多精力,這是很自然的。所以據此能夠得出結論:大致說來,過失犯罪與缺少社會感沒有區別。但就算某個人果真因粗心大意犯罪,我們也應心懷寬容,找到他無法關懷他人、滿足眾人期許的原因,而不應只是批評他。

精力不集中往往就會很健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都體驗過,在精力不集中的日子一定會忘事。部分人對某事的強烈興趣也許會被低落的情緒傷害,導致記憶力衰退,經常忘事。例如孩子經常忘了帶書本,這是因為他們尚未適應學校的生活,或因對學校的生活感到緊張或不悅,而不是因為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至于常丟鑰匙或放錯鑰匙的家庭主婦,卻是因為對家庭主婦的工作毫無興趣才會這樣健忘,二者迥然不同。即健忘之人往往對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缺少興趣,其健忘的表現清楚地暴露了這一點,只是其不想公然抗議而已。

第四節 無意識

實際上,我們之前描繪的人大半都未意識到自身心理活動的意義,連精力集中之人往往也難以清楚說明自己能在剎那間看清楚面前發生的所有事是出于什么原因。這說明在意識范疇內,我們無法尋覓到部分心理機能。雖然我們能有意識地強迫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集中精力,但是刺激精力集中的大半是包含在無意識領域內的興趣,而非意識。無意識廣義說來也屬于心靈活動,還是關鍵的心靈元素。我們一般能在人的無意識中探尋、找出其內部行為模式,而我們在其意識中的發現卻往往會與其行為模式相背離。例如貪慕虛榮的女子正是為了向其他人證明自己的樸素、莊重,才會有貪慕虛榮的表現,她對自己這種表現并無正確的認知。而世人一早便達成了共同的認知,將貪慕虛榮視為愚蠢的品性。所以站在這名女子的角度,只要醒悟到自己是貪慕虛榮之人,繼續如此明目張膽地表現虛榮(或是愚蠢)就成了不可能,因此這種醒悟根本是無益的。可見人要得到極強烈的安全感,只需在某些毫不重要或全無關聯的事情上集中精力,對自身貪慕虛榮的表現視若無睹即可。這一系列心理活動自然都發生于未察覺時與無意識中。你若嘗試跟貪慕虛榮之人探討其虛榮,他唯恐自己受到傷害,便會吞吞吐吐或改變話題,讓探討難以繼續。但我們卻因這種態度更加確定,他之所以一談到貪慕虛榮的問題就會如此警惕,生怕自己的真面目被揭露出來,就是因為他想繼續做個貪慕虛榮之人。

以對自己的無意識活動有多了解為依據,基本可將人分為超出平均程度和低于平均程度這兩種類型。很多病例顯示,第一種人的活動范圍很大,對所有人、所有事都充滿興趣;第二種人的活動范圍則往往較小。認為生活壓力太重、身不由己的人,往往會不知如何面對如此寬廣的人生,因為其多半目光短淺,生活在一個狹窄的圈子里就覺得很滿足了,不能理智、透徹地觀察人生,就像明白生活規則之人所做的一樣。而這種人往往沒有關系親密的朋友,只能感受生活中全無意義的細節,卻不能理解那些美好,也恰恰是因為其對生活缺少興趣,唯恐過度擴張自己的圈子,自己的能力會不足以控制整個局面。

很多個人的經驗顯示,人對自己的價值估計過低,且無法正確判斷自己的不足,是其對自身生活能力強弱認識不足的原因所在。也許他覺得自己很善良,但其實不管他做什么事,都是為了自己。反過來,也許他覺得自己很自私,但實際卻非常善良,只要認真觀察一番就能得出這種結論。但說到底,你的自我評價和其他人對你的評價并不重要,而你一切的心愿、興趣、做法,全都取決于你對人類社會的態度,這種態度才是重點。

繼續來探討兩種人:第一種人的生活更有意識,面對人生的種種問題,他們斷然不會表現得漫無目的,而會以客觀、理智的態度去處理;第二種人只能看見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面對種種問題,其處理方式多半偏執而缺少理性,且其大半言行都被無意識掌控。這兩種人共同生活,便會彼此對立,誰都不肯讓步,因此要友好共處,可能會很困難。這兩種人以及他們彼此對立的情景,在平時的生活中都很常見。其中每一方都覺得只有自己是對的,另一方完全不講道理。為表明自己有多期待大家能融洽共處,其還會羅列出種種證據。但實情卻不是這樣的,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對另一方的反對和拐彎抹角的進攻,只是聽起來好像很誠摯,很光明正大。而更深入的觀察表明,在日常生活中,這兩種人一直以仇視、好戰的態度對待彼此。

某些時候,人們會突然擁有一些力量,超出自己的想象。這些力量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活,乃至引發嚴重后果,即使力量本身都潛藏在無意識中,也無法改變這一點。在小說《白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讓后世心理學家拍案叫絕的出色文筆,描繪了如下事件:小說主角公爵去參加一場聚會,一名貴婦人用嘲諷的語氣提醒他不要把身邊那只中國花瓶碰倒了,那只花瓶價值高昂。公爵承諾自己會很慎重,結果過了幾分鐘,花瓶卻倒在地上摔碎了。在場諸人都覺得花瓶打碎不是意外那么簡單。由于那名貴婦人的話在公爵看來是對自己的羞辱,因此以公爵的性格,做出這種事也很正常。

只通過一個人有意識的行為與表現了解他是不夠的,還要留意他身上的細枝末節。這些連他自己都未留意到的無意識之舉,是極好的依據,能幫我們看清其真正的性格。例如有人喜歡咬指甲或摳鼻子,這種不雅的習慣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并不了解,而這種行為其實彰顯了他們倔強的性情,他們或許也毫無認知。為什么要據此說他們倔強呢?很簡單,因為大人一定會不斷斥責有這種惡劣習慣的孩子,監督其改正這種習慣。很明顯只有冥頑不靈的人才會在多次遭到斥責后,依然不愿改正錯誤。經驗相對豐富之人能借助對這種不引人注目但能展現整個性格的細枝末節的觀察,對任何人建立深刻、全面的認知。

心靈能夠掌控意識,即心靈會把所有對心靈活動不可或缺的事物保存在意識中。心靈還會將一些事物保存在無意識中,或使其完全變為無意識,以保護個人行為模式。接下來解釋這樣一個問題,將無意識的事物保存在無意識中,對減輕個人精神壓力相當有效。為此,我們會對兩個病例進行解析。

第一個病例,一名年輕的男士在家中排行老大,他還有個妹妹。他十歲那年,母親離開了人世,教育兩名子女的責任從此便落到了父親肩上。父親相當有智慧,心地非常善良,還有強烈的道德感。他極力鼓勵兒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并堅持為實現理想而奮斗。兒子不負所望,不僅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道德、科學方面的素養也始終排在前頭。一直希望兒子能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父親,為兒子有這種表現欣慰不已。

但年輕人這段時期也表現出了某些性格特征,讓父親憂心忡忡。為幫助他糾正這些問題,父親傾盡全力,卻未能如愿。妹妹這時候也逐漸長大了,開始跟哥哥競爭,寸步不讓。能力出眾的妹妹更傾向于利用自身的柔弱取勝,傾向于為彰顯自己有多重要而打壓哥哥。妹妹非常擅長做家務,哥哥完全不是她的對手。在其他方面,哥哥能很容易地得到認同,表現突出,可在家務方面,他難以取得這種成績。而且從很久以前父親便留意到,在社交方面,兒子的表現有點異常,這種異常在兒子進入青春期后越來越凸顯。他其實從未參與過社交,對于一切初識之人,他都心存敵對態度,尤其是總愛逃避初識的女孩。父親起初并未察覺,但這個問題非常糟糕。兒子如此反感社會,逐漸發展到近乎不出門的程度,乃至只在夜里才肯出門散步,厭惡在其他時間出去,最終自閉到連自己的故交都不肯見。可兒子在學校、在父親面前卻依舊表現完美,跟之前沒有區別。

父親被迫在兒子的情況惡化到徹底不想出門時,帶他去求醫。醫生在數次診察后,終于弄明白了他為什么不愿意出門。男孩覺得人們會因為他的耳朵過小,認為他十分丑陋,可實情并不是這樣的。醫生跟他說,跟別的男孩比起來,他的耳朵并無異常,他只是想借這種說法避開其他人,才會有這種念頭。之后,他又對自己的牙齒、頭發很丑發出怨言。很明顯,這些也是不成立的,只是他的托詞而已。他為何會選擇這么幼稚的托詞,說自己的耳朵很小之類?因為容貌丑陋之人在人類社會中必然會遭遇比其他人更嚴重的困境,這點大家都已了解,所以若這些托詞都能成立,便說明他完全有理由表現得這樣小心翼翼,甚至情緒緊張。

男孩顯然頗有雄心壯志,他自己對此也心知肚明,且覺得之所以會這樣,全因父親對自己的悉心教導,因為由始至終,父親都在鼓勵自己努力奮斗,攀上生命的巔峰。成為了不起的科學家,是男孩最遠大的理想。這種理想本身沒有問題,但在以下情況下卻是有問題的:他之所以確立這種理想,只是因為不想履行所有人都應履行的社會義務。

男孩其實在追逐一項十分遠大的目標,這是更深入的觀察得出的結論。他以往一直是全班第一,并想將來也能如此。實現該目標需要具備一些優良的品性,包括專注、努力等。但只有這些品性,他認為還不夠,他還想摒棄人生中所有看似與目標無關的事物。他這種思想可概述成一句話:“我一定要摒棄所有可有可無的社會關系,這樣才能獲得榮譽,投身科學。”

但他并無這種說法和想法,反過來卻說自己容貌丑陋,想用這種瑣碎的托詞,實現自身目標。由于這種托詞能讓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且有充足的理由,因此在他的行動計劃中,這種托詞是相當關鍵的。眼下,他為了繼續追逐心底隱藏的目標,就要堅持這種觀點,對自己容貌的丑陋之處加以夸張。但是他若公然表示自己想跟苦行僧一樣,遠離人群,獨自生活,以達成永遠占據第一的目標,那他心里的想法必然會被人輕易識穿。這說明在意識層次中,他并未發現自己只想扮演出類拔萃的關鍵角色,而在無意識中,他卻已經確立了這種目標。

他從來沒有打算為達成目標奉獻所有,傾盡全力。若他果真公開孤注一擲,只為在科學領域功成名就,那他的確尚不確定自己最終到底能否成功。若以自身容貌丑陋作為沒有勇氣參與社交的托詞,那在達成目標這件事上,他也許會有更多信心。除此之外,所有公然表示自己希望一直占據首位,表現出眾,且寧愿放棄所有社交以達成該目標的人,一般都會被人恥笑。這說明這是一種讓人連想一想的勇氣都沒有的恐怖念頭。眾所周知,有些念頭絕對不能公開,是兼顧影響與利己得出的結論,所以男孩只能在無意識中隱藏指引自己人生的思想。

眼下,若我們向此人揭露其最重要的人生動機,同時表明,他是因畏懼毀壞自己當前的行為模式,才沒有勇氣直面自己的一些傾向,必然會完全打亂其總體精神機制。他先前愿意犧牲所有,阻撓發生的事,這時終究還是要發生了。忽然之間,他無意識的思想過程就被這樣清楚、徹底地公開了。他根本沒有勇氣想象、擁有的思想,只要察覺便會打亂他總體行為模式的傾向,全都被揭露出來,不帶半分掩飾。無論什么人,都拒絕采納所有或許會阻撓自己根據自身意志采取行動的觀點,寧愿采納能證實自身態度與行為合理性的觀點,這是人類共有的特征。即人們只會采納自認為能為自己創造價值的事物,將所有自認為有好處的事物全都放在意識中,將所有會損壞固有行為模式的事物全都丟進深不見底的無意識中。

第二個病例,有個男孩十分優秀,一直以來都被當老師的父親鼓勵爭做全班第一。一開始,男孩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如此。在自己的圈子里,他是最富魅力的人,并有幾位密友。

轉折出現在他十八歲那年。他失去了一切生活樂趣,情緒低落而急躁,為離開當前這個世界,他用盡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且總是很快毀掉剛剛建立的友情。所有人都能根據他的表現了解到,他遭遇了巨大的阻礙,但在他父親看來,他不出門就能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因此是種很好的生活方式。

男孩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不停地發出怨言,說他一切的生活樂趣都被父親扼殺了,他已失去自信與勇氣,無法繼續存活,失去一切的他在余下的人生中將是孤獨而悲慘的。他的學習成績也退步了很多,讀大學期間,連及格都做不到。根據他的說法,這種轉折始于一場聚會,朋友們在聚會上取笑他,因為他對現代文學所知不多。之后,他離群索居的念頭變得越來越確定,因為同類事件又發生了很多次。他跟父親的關系也越來越惡劣,因為他執意相信,父親要為自己的悲慘負責。

上述兩個案例有很多相像之處。第一個案例中的病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有妹妹從中阻撓。第二個案例中的病人堅信一切錯誤都在父親,所以深深仇視父親,這便是其癥結所在。兩位病人都以所謂英雄主義理想作為自己的指引思想。沉迷于該理想中的二人切斷了跟身邊環境所有的關聯,以至于情緒低落,喪失生活信心,想從人生舞臺上退下,再不出現。但第二個男孩斷然不會認為:“我應該從社會生活中退場,痛苦地度過余生,反正我已經做不成英雄了。”

他的父親的確犯了錯,他所受的教育同樣是錯誤的。然而,他看見及不斷埋怨的,很明顯只有父親教育方法的錯誤,只因他想尋覓合理的借口,逃避社會。可是能讓他光明正大逃避社會的好法子好像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以自己受到的教育太過糟糕作為托詞。這種做法能讓他把所有責任都推給父親,讓自身免受失敗的痛苦,這點才是最關鍵的。此外,他要保留少許尊嚴,追逐自己遠大的理想,這也是唯一的方法。他認為自己先前成就不凡,將來也必然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只因父親的教育方法出錯,才阻撓了他當前取得更非凡的成就,父親要為此負全責。

他的無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隱藏了如下觀點:“我應竭盡所能撤出人生的戰場,因為眼下我離這個戰場太近了,且相較于從前,一直考第一名的難度也提高了。”但沒人會這樣說出來,因為大家都知道,要讓普通人接納這種觀點,頗具難度。不過,男孩確實持有這種觀點,他的行為與表現都說明了這一點。他為了尋找從人生的戰場撤出的借口,羅列了很多點,最終心愿達成。通過對父親錯誤教育方法的連連抱怨,他順利逃避了社會和所有務必要由他自己做出的人生抉擇。他的上述觀點必須隱藏于無意識中,因為其若提升到意識的層次,一定會破壞其秘密的行為模式。有什么人能評價他本領不強?這種人要如何解釋他過去非凡的成就?如果在之后的日子里,他繼續毫無成就,也要由他父親以及那糟糕的教育方法承擔責任,至于他自己,當然不會受到指責。男孩這時擁有了多種身份,穩固占據了上風:第一,作為辯護人,他竭盡所能辯護,說明并非自己犯了錯;第二,作為原告,他又極力向父親及其教育方法提出譴責;更有甚者,他還擁有法官的身份,執意做出判決,讓父親負全責。他怎么可能在這種情況下舍棄當前這種對他這么有益的觀點?作為兒子,只要他愿意且持續采用這種方法,就能擺脫一切責任,將父親變成永久譴責的對象,對于這一點,他再明白不過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宁县| 仁布县| 延安市| 云安县| 新蔡县| 泸定县| 马龙县| 封开县| 宁津县| 临沧市| 乐昌市| 汕头市| 海安县| 承德市| 子长县| 北海市| 灵璧县| 江都市| 娱乐| 岳普湖县| 昌平区| 富民县| 四平市| 越西县| 柳林县| 文昌市| 河津市| 茶陵县| 行唐县| 松江区| 嫩江县| 厦门市| 济源市| 桃园市| 遵化市| 梁山县| 志丹县| 长岭县| 河间市| 武威市| 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