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與人:20世紀西方哲學精選(套裝共5本)
- (法)讓-保羅·薩特等
- 2495字
- 2019-07-30 18:18:31
第二章 群眾統治
技術性的生活秩序與群眾是密切相關的。社會供應的龐大機器必須適應群眾的特性,它的運行必須適應所能獲得的勞動力的數量,它的產品必須適應消費者的要求。因此我們推論:群眾必須統治。但是,我們卻發現他們不能統治。
群眾的特性
“群眾”一詞含義模糊。如果我們指的是同時代人的一種未經分化的聚合體——這些人處于某一特定狀況中,并且由于全都承受到某些相同影響的壓力而形成一個統一體——那么,顯然,這樣的聚合體只能在短暫的時間中存在。如果我們將“群眾”用做“公眾”的同義語,那么它就指由于共同接受某些觀點而在精神上彼此相連的一群人。不過,這樣的一群人界限模糊、分層不清,盡管往往是典型的歷史產物。然而,如果“群眾”指這樣的人群聚合體,即他們在某種生活秩序的機器中如此接合起來,以致其中多數人的意志和特性具有決定作用,那么,他們就形成在我們的世界中持續起作用的有效力量——這種力量在“公眾”或“群伙”中卻只是短暫地呈現自身。
古斯塔夫·勒蓬曾有力地分析了作為“群伙”這類暫時統一體的群眾所具有的特性——沖動、易受暗示、不寬容以及無常易變。“公眾”則是一種幻象,是假定在大量的并無實際相互關系的人們中存在著的意見的幻象,盡管這種意見并不實際出現在公眾的組成單元中。這種意見被當做“輿論”來談論,但卻是一種虛構。個人或群體求助于它來支持自己的特殊觀點。它幻影般地難以捉摸、易于消逝。它“忽此忽彼,忽來忽去”,虛無縹緲,可是卻仍然能夠在短時間內賦予大眾以舉足輕重的力量。
在一架機器中被接合起來的種種群眾,其特性并非各各相同。體力勞動者、拿薪水的雇員、醫生、律師,并非彼此簡單相加而形成群眾。其中每一種人都是潛在的個體。但是,無產階級、醫療行業的全體、某大學的全體教師等則各自分別地聯合而成接合起來的“群眾”,因為,事實上,聯合體的多數決定了其所有成員的性質、行動與意志。人們可能期望人的本性的通常品質到處都起支配作用。“群眾人”(mass-man)的通常性質表現于大多數人的舉止行為中,表現于通常所買、通常所消費的東西中,表現于你在必須同“群眾中”的人打交道時一般所能期待的情況中——這一切都不同于個人的“一時喜好”。正如某家庭的預算反映了該家庭成員的趣味一樣,一個國家的預算(如果它是由多數人來決定的話)也表明了該國家的大多數成員的興趣。如果我們知道某個個人所需花錢的數量,那么我們就能從他告訴我們“我買不起這個東西,但買得起那個東西”這一點上推知他的特性。同相當多的人接觸,我們就能知道,一般說來,我們能夠從這些人那里期待什么。幾千年來,在這些方面的判斷引人注目地雷同。“群眾中”的人看來是以享樂為目標的,并且只在皮鞭的威嚇下或在渴求面包或渴求更好的食品的驅動下才去工作。但他們也厭倦于無所事事,總是要獵奇求新。
但是,除此之外,一個接合起來的群眾還有其他品質。在這個意義上講,并無全體人類的“群眾”;只有各式各樣形成、分解又重組的群眾。凡通過穩定的效能和有組織的投票表決來決定所將發生的事情的團體都是接合起來的群眾。個人在任何一個這樣的群眾中都只被視作許多具有同樣權力的單元之一。然而,這些接合起來的群眾是人生存的某種特定歷史結果的可變的、多樣化的和暫時的表現形式。不過,接合起來的群眾有時也能以非常的方式表現自身,表明它們自己有能力應付非常的情況。雖然一般說來群眾要比個人較為遲鈍、較少修養,但在特別的場合,它可以比個人更精明、更深刻。
群眾的影響
作為一個群眾中的成員的人不再是他自己的孤立的自我。個人融化在群眾中,不復是他在單獨自處時的那個人。另一方面,個人在群眾中成為孤立的原子,他個人對存在的追求被犧牲掉了,因為某種虛構的一般品質占據了支配地位。不過,每個個人繼續對自己說:“他人所有,我也要有;他人所能,我也能。”因此,在暗地里,嫉妒依然存在,渴望享有比別人更多的東西以及比別人更大的重要性的愿望也依然存在。
這種不可避免的群眾效應,在今天,由于現代經濟社會的復雜接合而得到了加強。群眾的統治影響了個人的行為與習慣。執行某種在某一方面將被視為對群眾有用的功能已變成義務。群眾及其機器是我們至關重要的興趣的對象。群眾是我們的主人。對于每一個只看見事實的表面價值的人來說,他的生存依賴于群眾。因此,關于群眾的思想必定決定了他的活動、他之所慮以及他的責任。他也許會因為群眾一般呈現出來的面貌而鄙視群眾,或者會認為全體人類團結一致的狀況在某一天注定要成為現實,或者,雖不否定每個人對所有的人所負有的責任,卻仍然多少與之保持距離——然而,這責任始終是他不可能躲避的。他屬于群眾,盡管群眾是一種威脅,會使他陷入巧言令色和群體動亂之中。即使是一個接合起來的群眾,也始終有著非精神和無人性的傾向。群眾是無實存的生命,是無信仰的迷信。它可以踏平一切。它不愿意容忍獨立與卓越,而是傾向于迫使人們成為像螞蟻一樣的自動機。
當群眾秩序的巨大機器已經鞏固的時候,個人就不得不服務于它,并且必須時常地聯合他的伙伴來整修它。如果他想要以理智的活動來謀他自己的生活,他會發現很難這樣做——除非同時滿足多數人的需要。他必須提倡使眾人愉快的事情。眾人的快樂來自飲食男女和自命不凡。只要其中的一項得不到滿足,他們就覺得生活索然無味。他們也需要有某種自我認識的方法。他們想要被引入可以想像自己是領袖的方向上去。他們并不想要自由,但樂于被看做是自由的。凡欲迎合他們趣味的人必須創造出實際上普通而平庸的東西來,但要貌似不平凡。他必須贊美或至少肯定某種東西普遍地合乎人性。凡越出他們的理解力的事物都不能與他們相容。
任何想要影響群眾的人都必須訴諸廣告藝術。今天,即使一場思想運動也需要吹捧的熱潮。那平靜而樸實地從事活動的歲月似乎已經一去不返。你必須讓你自己始終為眾人所矚目。你必須演講、發言、追求轟動效果。但是,群眾機器缺乏真正崇高的象征,缺乏莊嚴。沒有人把節日的慶典當一回事,甚至慶典的參加者都是如此。在中世紀,教皇常常舉行近乎皇家式的歐洲巡歷,但是我們今天就很難想像,比如,在美國這個目前世界權力的中心會有這樣的事情。美國人不會鄭重其事地對待圣彼得的后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