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該懂的遺傳學
- (美)伯頓·格特曼 (加)安東尼·格里菲斯 戴維·鈴木 塔拉·卡利斯
- 933字
- 2019-07-15 18:09:47
遺傳現象歷來都讓人類摸不著頭腦。公元前1世紀,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Lucretius)注意到,一個孩子可能會與自己的祖父或者曾祖父有幾分神似。一個世紀之后,大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寫道:“健康的父母生下畸形的孩子的情況時有發生,殘疾的父母生下健康抑或帶有相同殘疾的孩子也不是不可能,都取決于具體的案例。”自發展農業以來,人類就學會了區分玉米、綿羊,以及其他被馴化的動植物的某些特征,并通過針對性的選育對它們進行性狀改良。縱觀人類史,每每有人大喊“他笑起來像他的媽媽”或者“她的脾氣跟她爸爸一樣”,這些表述冥冥中其實已經觸及了對人類性狀遺傳的認知。
雖然“龍生龍,鳳生鳳”的道理早就廣為人知,但是沒有人懂得其中的原理。早先試圖尋找遺傳規律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無疾而終。于是,人們索性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的特征來自父母雙方特征的混合,而遺傳就意味著平均和中和。按照這種說法,遺傳的過程不啻把一桶紅色油漆和一桶白色油漆混合,繼而調出一桶粉色的油漆,據此推斷,孩子某方面的特征,不管是頭發、瞳孔的顏色,還是鼻子的形狀和大小,甚至于復雜的行為表現,都將彰顯這種平均的遺傳特點。無論如何混合,兩桶油漆調和出的顏色也絕無可能像原先的紅色或白色那么純粹。但是早在1000年前,羅馬人就知道人和油漆不同。還有一個讓情況變得更復雜的因素是,對于復雜的行為表現而言,譬如運動能力,它們還深受學校、家庭等外界因素的影響。
性狀的可遺傳性在達爾文關于進化的理論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猶如農民會用選育的方式改良牲口的性狀,大自然的規則本就是適者生存。倘若在繁殖競爭中留存下來的并非那些能夠為個體贏得優勢的性狀,生物進化也就不可能發生。不過,達爾文的謬誤之處在于把錯誤的泛生論當成了解釋遺傳原理的救命稻草。我們看到,泛生論認為攜帶身體各個部分的微小因子(即泛生子,pangenes)會集中于性腺,隨后進入配子中(精子或者卵子),由此,每個配子內都攜帶著全身所有部位的泛生子的集合,如腳趾、頭發、牙齒等。泛生論作為解釋遺傳現象的原理,在19世紀末成為主流,并且直到今天仍在影響人們的認知。
不管怎么說,早先人們對于遺傳特性的想法大多基于猜測。直到19世紀中期,來自孟德爾的實驗數據,加上他對數據的解讀,才第一次讓人們窺見了可以正確解釋性狀遺傳現象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