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手法
穴位按摩有多種方法,較常用的有按、拿、推、揉等,但并不是說只要能刺激穴位,哪種方法都可以。就算是同一種病,因為治療目的不同,也必須選擇不同的刺激方法。
醫學上將人體功能低下的狀態稱為“虛”,將高熱、過度緊張稱為“實”,只有人體保持平衡狀態,既不“虛”也不“實”才是健康的狀態。而在體虛的時候適合用平推的手法進行按摩,在體實的時候適合用按揉的方法進行按摩,疏散氣血,以保持平衡狀態。
按法
按法是用手指、手掌、肘部或足按壓身體的某個部位。按照按壓的深淺程度,淺到肌肉,深達骨骼、關節、內臟。按壓的方向應該垂直,按壓的力度從輕到重,應有一定的壓迫感持續一段時間后再放松,也可間斷性地按放,要有節奏感,忌忽然用力,避免發生不良反應。按法可分為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踩壓法等。
(1)指按法 用拇指指面按壓,多用于穴位的按摩,按壓的力度以有發脹、發酸的感覺為度。
(2)掌按法 用掌心或掌根按壓,多用于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腰部、背部、腹部。
(3)肘按法 用屈肘的頂部按壓,多用于軟組織豐滿的深在部位或穴位上,如腰部、臀部或環跳等。
(4)踩壓法 用足踩壓的一種按法,常用于腰部、臀部、大腿等部位。
作用:通經活絡、開通閉塞、祛寒止痛等。
揉法
用手指的螺紋面或掌根、掌面或大魚際吸定于穴位上,輕柔地回環揉動。揉法可分為指揉法、掌根揉法和大魚際揉法等。
(1)指揉法 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指指腹揉動體表的穴位。
(2)掌根揉法 用手掌掌根在體表的腰、腹、四肢等處揉動。
(3)大魚際揉法 用大魚際揉動體表的方法。
作用: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溫經活絡等。
摩法
將手掌面或指面覆蓋在穴位表面,用腕關節連同前臂做順時針或逆時針環形有節奏的摩動。摩法要求動作應該緩慢且柔和。摩法分為指摩法、掌摩法、掌根摩法等。
(1)指摩法 常用于眼睛周圍。
(2)掌摩法 常用于腹部。
(3)掌根摩法 常用于頭部、背部、腰部、臀部。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和中、調運氣血等。
拿法
用拇指與中指、食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形成弧形(如對拿內關、外關),作對稱用力、一松一緊的拿按動作。常用于四肢部的穴位。
作用: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祛風散寒、清熱止痛等。
擦法
用手掌或大、小魚際或四指并攏,附于一定部位,沿直線做上下或來回地擦動。擦法可以分為掌擦法、大魚際擦法和側擦法等。
(1)掌擦法 手掌伸直,用手掌的掌面緊緊地貼于皮膚,連續做上下或左右直線往返摩擦。此法比較適合肩背、胸腹面積較大又平坦的部位。
(2)大魚際擦法 掌指并攏微屈,用大魚際及掌根部緊貼皮膚,做直線往返摩擦。本法接觸面積較小,適用于四肢部。
(3)側擦法 手掌伸直,用小魚際緊貼皮膚,做直線來回摩擦。適用于肩背部、腰部及下肢部。
作用: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寬胸理氣、疏肝解郁、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等。
推法
推法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方式很多。常用的有兩種,即一指禪推法和掌推法。
(1)一指禪推法 又叫指推法。用拇指的指峰著力于治療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以腕關節為主,做來回不斷地有節律的擺動。多用于頭部和腹部。
(2)掌推法 即用一手掌或雙手掌緊貼皮膚,向前推擠肌肉。
作用:行氣活血、解痙止痛。
掐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甲在穴位上反復掐揉。掐法常常與揉法相互配合使用。此法常用于面部、指端等處穴位。
作用:疏通經脈、鎮靜安神、開竅醒腦等。
點法
點法即將指端或器具尖端,固定于體表某個部位或穴位上點壓的方法。適用于四肢、腰背部和臀部穴位。點法可分為拇指點法、屈指點法和三指并點法。
(1)拇指點法 將拇指端點按在穴位上,拇指指端著力,點按時拇指與施術部位成80°角。
(2)屈指點法 用掌指關節背側面突起處點穴的方法。
(3)三指并點法 用三指點體表某部的方法。三指并點法,即食指、中指、無名指指端并攏,用指端點壓經絡,定而不移。
作用:疏通經脈、祛風散寒、開導閉塞等。
捻法
用一手的拇指、食指螺紋面,捏住另一手的手指,做對稱用力捻動。適用于手指、手背及足趾。
作用: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消腫止痛等。
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或拇指與食指、中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對稱夾住肢體,相對用力擠捏并逐漸移動,稱為捏法。用拇指與食指中節橈側面用力的,稱為兩指捏法。用拇指與食指、中指兩指對稱用力的,稱為三指捏法。用拇指與其余四指對稱用力的,稱為五指捏法。用于脊柱兩旁的穴位,往往雙手操作,又稱捏脊法。
作用:舒筋通絡、行氣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