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氣順時養生法
- 王雷
- 4289字
- 2019-11-15 20:06:17
4.春分——春分興陽防舊病
【公歷3月20日或21日】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云。
——唐·徐鉉《春分日》
【節氣釋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指出:“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3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氣候特點】春分三候為“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春分過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出閃電。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草長鶯飛,楊柳青青,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養生旨要】由于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春分時節正是調理體內陰陽平衡,協調機體功能的重要時機,因此我們要注意飲食,把握好養生的好時機。
【養生膳食】醋泡姜、豆芽菜。
【養生功法】敲玉枕,鳴天鼓,耳聰目明腎氣足。
【節氣艾灸】命門穴。
春分爭日陰陽平,春夏之交防舊病
到了春分這一天,春天基本上已經走完一半路程了。古人通過對春分的研究,為它起了一個名字叫“爭日”。古人認為,天地、陰陽二氣相爭,到春分日這一天,陰陽二氣勢均力敵了。陽一半,陰一半。所以古語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陰陽平分春分日,須當預防老年病、慢性病
中醫認為,在春分時節正是調理體內陰陽平衡、協調機體功能的重要時機。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按照中醫養生觀,人的小宇宙與大宇宙是息息相關的,天地這個大宇宙控制著人體的小宇宙。是不是說因為天地陰陽二氣是陰陽相平的,所以人體就是陰陽各半呢?不是。雖然人一生的養生保健,運動飲食其實都在追求陰平陽秘,都在追求陰與陽各半,相平衡,但是誰也做不到絕對的平衡。一般來講,普通人可能在某一個時段或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做到陰陽相平。但是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內,都不可能達到這種狀態。
曾有一個傳說,清朝末年有一個江南名醫叫葉天士,他醫術高明,醫人無數,最后連神仙呂洞賓都知道了。在中國的傳說中,呂洞賓這個神仙是不安分的,好和別人打架,鬧意見。他聽了葉天士的事情,就感覺不服氣,下界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白胡子老頭,到葉天士的診室里讓他看病。這個江南名醫葉天士一把他的脈就感覺不對,這老先生陰陽各半,不正常。所以葉天士說了一句話,“你呀,陰陽各半,非仙即怪”。意思是你不是正常人,不是神仙就是妖怪。呂洞賓一看,果然是名不虛傳,哈哈一笑一陣清風就走了。雖然這是個傳說,但它告訴我們,人體都在追求著陰陽各半的狀態,但是很難做到。所以古人說,在春分日,陽虛不能與陰平。就是說自然界雖然是陰陽各半,但是人體,尤其是那些元陽虛弱的人,這個時候更容易出問題。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不能夠與自然界的陰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反而會出問題。會出什么問題呢?人體的氣血變化比較大,尤其是中老年人。一些老年性疾病和慢性病在這個時候會容易復發或加重。因此老年朋友要對這個問題重視起來。
陰陽二氣來交會,春分當防五更瀉
春夏之交的時候,或者秋冬之交的時候,老年人都會有一些身體不適應。像哮喘、心腦血管疾病、風濕病的病情在這個時候都可能會加重或者出現一些重大的變化,這和陰陽不平衡的狀態相關。很多老人在半夜,尤其是后半夜,本來睡得好好的,突然感覺肚子一涼,就驚醒了,馬上就得去廁所,1分鐘都不能耽誤。還有的中老年朋友早上五六點一起來,馬上就得上廁所。這個癥狀在中醫里叫五更瀉,民間也管它叫雞鳴瀉。這些人排便之后,渾身軟弱無力,甚至會出一身虛汗,都走不動道了。這是為什么?中醫認為,這是由腎陽虛弱導致的。一些傳統的經典方子,比如附子理中丸,就可以治療五更瀉,大家可以在專業醫師的推薦和指導下使用。
興陽艾火熏命門,脾胃虛寒醋泡姜
前面我們講過,經過了一冬的消耗,很多人在春分時節,都有腎陽虛弱的問題,那么怎么辦呢?艾灸是很好的選擇。我們可以通過用艾條來熏灸穴位,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艾草為諸陽之草、百陽之寶,它對陽氣的補益是很有效的。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我不習慣這個氣味,煙太大。”甚至有的朋友問我:“艾煙是不是對身體不好啊?煙熏火燎的。”請放心,這個方法古人已經試驗了幾千年了。艾灸之所以具有保健作用,除了燃燒后能散發熱量外,更重要的是,它揮發出來的煙可以通過皮膚,滲透到體內起到治療作用。如果開始不適應,可以把門窗打開,透透氣。
春分時節,我們應該灸什么穴位呢?命門穴。命門穴很好找,在我們的兩側腰部,也就是老百姓俗稱腰眼的地方。您可在趴在家里的床上或者沙發上俯臥,將點燃的艾條放到雙眼的艾灸器中,再將艾灸器放在腰上。灸15~20分鐘。讓艾灸的熱量直入命門穴,感覺到兩腎如湯煎,也就是要讓后腰達到非常熱、非常溫暖的狀態。這樣的話,不但腰背會出一層汗,頭頂也會出一層汗。這時候一定要防風、防寒,穿好衣服。
很多中老年朋友,從冬到春過渡的時候會出現腰酸腿痛的現象,中醫認為,這是由于腎精不足、命門火虛造成的。可用艾灸命門穴的辦法,保養3~6天。如果連續做很多天好不好?也不好。剛才我們講了,艾草是一種熱性植物,如果連續做很多天,可能會虛火上炎。因此,應該做3~6天后,休息一段時間再做。每天做完以后,除了要防風、防寒之外,還要用柔軟的毛巾把身體擦干。我建議大家做完艾灸后喝一杯溫水,這樣可以起到防止上火的作用。有些朋友做完艾灸之后,第二天嗓子有點啞、有點疼。可能是因為身體有點虛弱,虛不受補,因此有點上虛火。如果喝點白開水,或者喝點菊花茶、枸杞茶,都可以起到滋潤身體、防止上火的作用。
有些朋友說:“我嫌麻煩,你剛才講的這個辦法還是不方便。”那有沒有別的辦法呢?我再推薦給大家一個食療方,叫作醋泡鮮姜。把整塊的生姜泡到米醋里面,30天后取出來,切成片;每天取3片,加幾個紅棗,再加點紅糖和清水一起煮,代茶飲用。生姜能驅寒助陽,紅棗補氣補血,紅糖也可補益脾胃,幾種食材相搭配,能起到很好的補益作用。
春來多吃豆芽菜,清熱利水不上火
春季,萬物生發,人也動不動就會上火,出現咽干疼痛、眼睛干澀、鼻腔火辣、嘴唇干裂、食欲缺乏等癥狀,讓人不勝煩惱。
推薦大家在這個時節多吃些豆芽菜,能起到很好的養生保健效果。豆芽菜的營養價值很高。由于發芽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生化反應,比起發芽前的豆子,豆芽菜的營養成分和利用率都大大提高了。相傳西周時期的姜子牙就很愛吃豆芽菜,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贊譽其“食之清火益神,利泄減脂,飲譽美肴者也”。
豆芽菜又被稱為“如意菜”,大概是由于它狀若古代如意而得名吧。相傳乾隆皇帝一直不知此物,直到南巡時才有機會在一個農戶家中品嘗。乾隆食用之后,大贊此菜味道鮮美,卻不知其名,于是便問起農戶家中的女主人。農婦不知道眼前這位食客就是皇帝,戲稱豆芽菜為“如意菜”。皇帝五谷不分,就信以為真了。回宮后,乾隆想吃“如意菜”,可是連御廚也不知道這“如意菜”究竟為何物,后來是從一江南小廚中得知的。這傳說雖不可信,但也說明了豆芽菜的美味。除了“如意菜”,豆芽菜還被古人稱為“種生”,在這個萬物生長的季節里,多吃些豆芽菜,能幫助五臟從冬藏轉向春生,有利于肝氣疏通、健脾和胃。
現在市場上的豆芽菜種類很多,其中黃豆芽的微量元素含量高于綠豆芽和其他芽類蔬菜,可謂早春第一菜了。黃豆芽位居“活體蔬菜”之冠,傳統的豆芽菜是指黃豆芽。典籍中,黃豆芽列為益壽食物的第一名,而綠豆芽則位居第六。《本草綱目》也稱:“諸豆生芽,皆腥韌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獨異,今人視為尋常,而古人未知者也。”后來逐漸出現綠豆芽、黑豆芽、豌豆芽、蠶豆芽等。雖然都是豆芽菜,但功能還是有區別的。黃豆芽健脾養肝,維生素B2含量較高,春季適當吃黃豆芽有助于預防口角發炎。綠豆芽容易消化,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的作用,適合濕熱郁滯、口干口渴、小便赤熱、便秘、目赤腫痛等人食用。另外,我們常吃的黑豆芽也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黑豆有“藥王”之稱,用它發出的豆芽,有補腎、利尿、消腫、滋陰壯陽等功效。現代醫學證實,它還能降血脂和軟化血管。黑豆芽含有豐富的鈣、磷、鐵、鉀等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含量比綠豆芽還高。另外,豌豆芽護肝,蠶豆芽健脾,都是很好的蔬菜。
現在大家一般都買豆芽菜吃,但我建議最好自己來發豆芽,這樣可以掌握好“火候”。因為豆芽菜的大小也是有講究的,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1寸左右長最佳。這個長度的豆芽菜的微量元素含量最高。自己發豆芽很簡單,先把漂在水上的壞豆子和癟豆子挑出去,然后用清水把豆子泡一宿,待豆子泡漲了,把它用清水漂洗一下,并瀝干,放到盤中,豆子上蓋個分量較輕的蓋子。蓋蓋子的目的是給豆子施加壓力,便于豆子的芽拱出來。接下來,等著收獲這綠色健康的豆芽菜就可以了。
敲玉枕,鳴天鼓,耳聰目明腎氣足
春分時節,我建議大家多做做“文八段錦”里面的一個小動作,叫“雙手掩耳敲玉枕、鳴天鼓”。
身體端坐、放平。一定要放平,不要盤著腿,不要歪著坐,也不要蹺二郎腿。把雙手掌的掌心扣到自己的耳朵上,然后把中指搭在食指上,來敲擊后腦勺。要聽到“嘣嘣嘣”的聲音,這就叫“雙手掩耳敲玉枕”。古人把后腦這兩塊靠近枕頭的地方叫玉枕,認為它挺寶貴,要保護好它。古人非常形象地形容這個動作為鳴天鼓,像敲天上的鼓一樣。什么作用呢?中醫認為腎主氣,腎產生的精叫精氣,精氣要上達于腦,人才能耳聰目明。要想達到耳聰目明應該怎么辦呢?得身體好,就是腎氣得旺盛。腎氣通過一定的渠道,上達于腦,來滋養腦部,人才能聰明。
我們從養生的角度來講,很多朋友隨著年歲增長,會出現腎氣衰弱、腎氣不足的情況。表現在身體上,會出現一個特別明顯的反應,那就是耳鳴。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耳朵里總有聲響,就像一些特殊的物體滑動的“吱吱”的音。輕微的耳鳴大概就是幾秒鐘,一過性的。如果嚴重了以后,就變成了間斷性的,可能20~30分鐘響一下,也可能兩三分鐘就響一下。我們在臨床甚至見過一天24小時都在耳鳴的病人,這已經完全打亂了正常生活,吃飯吃不香,睡覺睡不著,最后就引發了重度的神經官能癥,甚至還會引發頭暈、頭疼、腦漲,或者其他一些跟頭部有關的疾病,所以小小的耳鳴莫要輕視。中醫認為,這樣的耳鳴都是腎氣不足、腎經不滿所造成的。所以每天都可以做做這個鳴天鼓的小動作,還可以把它和叩齒結合起來做。在每天睡覺之前,或者每天早上起床之后,不要著急去做家務事或者急著去上班,抽出三五分鐘做一下就行了。養生保健的方法并不難,難的是每天堅持。一個人一天做一個養生保健的小動作并不難,難的是堅持養生保健。只有堅持了,身體才會健康,生活才可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