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湘學史略(湘學研究叢書)作者名: 陳書良 主編本章字數: 1499字更新時間: 2020-06-23 15:23:37
湘學研究叢書總序
由中央文史研究館與全國各地文史研究館通力合作的文化工程《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在歷時六年之后,終于全部完成,陸續出版,這無疑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更讓我欣喜的是,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在《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湖南卷》編撰完成之后,即著手湘學研究,這是對湖南地域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因此當“湘學研究叢書”執行主編、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陳書良先生囑余為叢書作序時,余樂見其成,遂欣然應允。
湘學作為一種極富地域色彩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傳統學術思想史上有獨特的地位,并在歷史上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演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湘學的獨特品格是儒學地域化的結果。但這一地域化的過程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它既有南北的交流與互動,也有東西的沖突與融合。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不斷對湘學施加影響,湘學也因其自身特質影響了全國的學術發展。其表現最突出的主要是兩個時期,一個是南宋的湖湘學派,一個是晚清湖南的理學經世派。
南宋時期,以胡安國、胡宏父子和張栻為代表的湖湘學派,主張“性本論”和“氣本論”,與朱熹的“理本論”和陸象山的“心本論”三足鼎立,朱熹更是深受胡氏父子和張栻的影響。過去我們過多強調張栻接受朱熹的觀點,修正師說,而忽視了朱熹所受湖湘學派的影響。實際上,朱熹正是從湖湘學領悟到踐履功夫的重要性,并糾正了佛老之弊。劉師培在論朱熹學問的進程時曾指出“考亭早年泛濫于佛老之學,及從延平問道,講明性情之德皆由發端處施功,乃漸悟佛老之非……乃從南軒于湘南,而治學之方始易以察識為先、以涵養為后,由蹈虛之學加以徵實之功”(《劉申叔遺書》之“南北理學不同論”,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1頁)。這一點隨著對南宋思想和社會發展的深入研究,已經越來越成為共識。
至于湘學與晚清學術思潮的轉變,最突出的就是湖南理學經世派的強勢復興。陶澍、賀長齡、魏源作為晚清理學經世派的第一批領袖人物,在道光年間積弊叢生的時局中崛起,他們因此而有機會將湘學的經世傳統付諸實踐,湘學也正是在此時再次興盛。到了咸同年間,中興名臣曾國藩借由湘軍的壯大不斷傳播其“以禮調和漢宋”的主張,將“經濟”一門與“義理、考據、辭章”并舉,將經濟藏于義理之中,在乾嘉考據之外,大大提升了理學的地位。他強調時務致用,兼收并蓄,以撮合、化解漢宋之爭,成為當時經世學風的主流。但曾國藩的這種努力,基于更多的現實考慮,從學術上來說,并沒有解決漢宋之爭存在的學理問題,事實上影響了清代理學的發展。同時,在對西學的引進上,湘學的思考習慣和學術精神也影響了時人對中體西用關系的理解。對西方器物、制度、文化的次第引進,在湖南本土產生了激進與保守的嚴重分歧,它不僅使中國傳統學術的發展呈現出復雜的局面,也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進程。關于這些,仍有待更多的研究。
作為傳承近千年的地域學術思想,湘學的學術內涵極為豐富,一方面隨著歷史變遷而不斷發展,另一方面卻保留著學統上的延續性,形成了一種學術精神傳統,深刻地影響了湖南的民風民俗和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因此,開展湘學研究,對湖湘地域學術文化和學術群體深入開掘,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意義。有關湘學的研究,近年來湖南地區的學者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這種學術自覺充分顯現了湖湘學人的自信,也非常契合湘學的旨趣與獨立精神。但作為一個學術思想史概念,湘學的歷史研究和學理研究仍然很薄弱,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湖南省文史研究館作為政府機構,牽頭組織部分學有專長的文史研究館館員和一些學術界的朋友共同整理、研究、編寫“湘學研究叢書”,顯示了他們的學術勇氣與社會擔當,昭示著湘學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最后,我希望這套叢書的出版,能成為各省地域學術研究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