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孔子關于“天”的思想

在奴隸主貴族制度的“禮”中,有一大部分是關于宗教信仰與儀式。孔子主張維持原有的宗教儀式,但不一定維持原有的宗教信仰。

當時原有的宗教認為,世界有一個最高的主宰者,稱為“帝”、“上帝”或“天”。孔子還是時常談到“天”。他所謂“天”不一定有活靈活現的人格,對于自然界和社會中的任何事情,都“發號施令”,像傳統的宗教所說的。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就是說,四時的運行和萬物的生長,都不是“天”以發號施令的形式直接支配的。它們是自然如此。這個觀點實際上是對傳統的有神論的一種修正。

當時社會的轉變使有些人在生活中感覺到似乎有一種不可抗拒的、異己的、支配自然和社會的力量。孔子所了解的“天”有這樣的意義。他所說的“天”,基本上是我們于第三章中所說的命運之天。

但是他所了解的“天”似乎也有神秘的一面。孔子在匡這個地方,跟匡人起了誤會,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后起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意思是說:如果“天”不是把文化都不要了,匡人能把他怎么樣!宋國有個貴族叫桓魋要加害孔子。孔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可見孔子自命為受了“天”的一種神圣的使命,傳播文化。孔子“迅雷風烈必變”(《論語·鄉黨》)。這不是由于孔子膽小,而是由于孔子認為這些“天變”可能有超自然的意義。所以孔子所說這樣的“天”是有神秘性質的,還沒有擺脫傳統的宗教的“天”的影響。

西周以來,所謂“天命”就是上帝的命令。孔子不承認有活靈活現的有人格的上帝;他所說的“天命”,也不能了解為上帝的命令。他所說的“天命”,是帶有神秘性質的命運。他認為“天命”是與君主(“大人”)及“圣人”的話,同樣可敬畏的。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論語·季氏》)所謂“畏”不是簡單的恐懼,更主要的還是尊敬。這就表示“天命”的神秘意義。

孔子在他自己無可奈何的時候,特別感覺到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支配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變化。這樣的自然觀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他破除了人格神的宗教迷信;這在古代無神論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進步,反映了新出現地主階級對傳統的奴隸主貴族宗教的修正。但孔子并沒有因此前進一步突破宗教唯心主義的范圍;這又反映了當時的新出現的地主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軟弱性。孔子對“天”的看法,標志著有神論到無神論的過渡。

但是孔子在這一方面也表現了他對于人的重視,孔子的學生子夏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聞之”,就是聞之于孔子。孔子認為人的生死富貴以及成功失敗,是由天命決定的,但是人還是可以盡自己的力量,做他自己認為應當做的事情,不管結果成功或失敗。孔子認為,即使明知是不能成功的事,只要認為應該做,還是要努力去做。當時的人說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他的學生子路替他解釋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

孔子還認為一個人的道德的品質是人的自己的努力所決定的,與“天命”完全無關。他認為,就一般情況論,人生來都是差不多相同的;不同是由于后來的習慣。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因此,一個人要成為“賢”,主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這也是孔子對于“天命”的威權的一種限制。至少在人的道德生活中,他否定了“天命”。在這個問題上,孔子表現了明顯的無神論的觀點,這個觀點一直成了后來儒家中無神論的思想基礎。

在古代哲學中,“力”與“命”的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孔子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是為它們各劃出“勢力范圍”,如上面所說的。在這個時候為“天命”劃“勢力范圍”,其意義是對于“天命”的威權加以限制,不是為“天命”保留地盤。

孔子的這種主張,也是跟他的教育家的身份相符合的。他廣收弟子,教育他們成為“賢才”。以教育“賢才”為職業的人,必需承認人是可以專靠努力成為“賢才”。

孔子對于“鬼神”的存在持比較明確的懷疑態度。他的學生子路向他“問鬼神”,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向他“問死”,他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他又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他認為迷信鬼神就是不智,就是愚。孔子沒有明確地否定鬼神的存在,但是他不承認鬼神對人有賞善罰惡的作用,因此人不需要祈禱鬼神以求幫助。這同樣是一種無神論的觀點。

但是他對于喪、祭禮還是照舊重視,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他一方面“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一方面又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曰》)。喪禮是有關于鬼的;祭祀是有關于神的。鬼神可以不存在,但是與原來與宗教有關的喪祭禮仍要原封保存。照他說起來這是對于人的一種教育。他的學生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孔子要保留祭祀的目的,在于借此維持崇拜祖先的宗法關系。

可是,孔子認為喪祭并不是為鬼神服務(“事鬼”),而是為人服務(“事人”)。總之他積極地肯定人生,認為人應該注意于現實生活,不應該注意于所謂“彼岸”。這也是孔子對于人的重視的表現。正因為孔子強調人的力量與人的生活,所以他能對傳統的宗教信仰作了修正,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古代有神論的迷信。這就是孔子哲學中無神論觀點的認識根源。孔子對宗教信仰的態度,對中國后來無神論思想的發展和中國人的精神生活,都起了很大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北县| 黄龙县| 雷波县| 麟游县| 左云县| 胶州市| 琼海市| 平谷区| 铜陵市| 资阳市| 远安县| 霍州市| 垦利县| 柘荣县| 乳山市| 资中县| 井陉县| 读书| 台中市| 大石桥市| 瑞安市| 长白| 伊川县| 溆浦县| 昭平县| 枣阳市| 车致| 东明县| 高台县| 息烽县| 安溪县| 河源市| 农安县| 崇仁县| 镶黄旗| 博白县| 新余市| 满洲里市| 马关县| 阳谷县| 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