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新編試稿·全二冊(三松堂全集)
- 馮友蘭
- 3293字
- 2021-03-03 17:35:35
第三節 邏輯和歷史的統一
矛盾的對立面斗爭而又統一;對立面因斗爭的結果而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轉化的結果得到否定之否定。這是事物發展的辯證的規律,哲學史的發展也是如此進行的。用上面五四運動的例說吧。五四運動是舊八股、舊教條的否定;洋八股、洋教條是五四運動的革命精神的否定;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條件下,當時進步的人士,用辯證法的歷史主義的方法,批判了五四運動的形式主義的方法,改造了五四運動所提倡的資產階級科學和民主,這是否定之否定。經過這個程序,就把五四運動的革命精神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把它提到了更高一層的水平。
恩格斯曾經用否定之否定這個辯證法的規律說明西方哲學史的全部發展,他說:“古希臘羅馬哲學是原始的自發的唯物主義。作為自發的唯物主義,它不能闡明思維對物質的關系。可是,弄清這個問題的那種必要性,引起了關于脫離肉體的靈魂的學說,而后引起了靈魂不死的說法,最后引出了一神教。這樣,舊的唯物主義被唯心主義否定了。但在哲學的繼續發展中,唯心主義也站不住腳了,它被現代唯物主義否定。現代唯物主義——否定的否定——不是簡單地恢復舊唯物主義,而是把兩千年來哲學和自然科學發展中的全部思想內容以及這兩千年歷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內容加到舊唯物主義的鞏固基礎上去。”(《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一四二至一四三頁)
列寧也用圓圈形象式的原則說明西方近代哲學的發展。他指出這個發展的程序是這樣的:“近代:霍爾巴赫——黑格爾(經過貝克萊、休謨、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談談辯證法問題》,《列寧全集》第三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四一一頁)在這個程序中,霍爾巴赫是唯物主義原來的肯定,經過貝克萊、休謨、康德到黑格爾;他的體系是唯物主義原來肯定的否定。黑格爾經過費爾巴哈到馬克思;這是否定的否定。列寧在談這個圓圈原則的時候,在括弧里面加了一句話說:“是否一定要以人物的年代先后為順序呢?不!”(同上)可是列寧在下邊所列的,古代、文藝復興時代和近代,這三個時代的哲學發展程序,跟人物的年代先后順序,正是相符合的。列寧說“不!”意思是說,他是按著邏輯發展程序說的。這里所說的邏輯,就是辯證邏輯,也就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事物的發展,照邏輯說,是通過矛盾對立面的斗爭和統一,否定之否定的規律而進行的。事物在歷史上的實際發展,也正是這樣的。列寧按照哲學發展的規律,指出西方哲學發展的螺旋式的曲折的路線。他這樣指出的時候不是照著人物的先后為順序的,所以他說“不!”。但是他還是提到了西方哲學史中的人物的名字,而這些人物的年代先后的順序,也正是跟哲學發展邏輯相符合的。這就是邏輯程序和歷史程序的統一。
馬克思也談到這樣的情況,他說:“說明的方法,在形式上當然要與研究的方法相區別。研究必須搜集豐富的材料,分析它的不同的發展形態,并探尋出這各種形態的內部聯系。不先完成這種工作,便不能對于現實的運動,有適當的說明。不過,這層一經做到,材料的生命一經觀念地反映出來,看起來我們就好像是先驗地處理一個結構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十七頁)這里所說的現實運動以及材料的發展形態,這就是歷史的東西。可是,“材料的生命一經觀念地反映出來”,這“就好像是先驗地處理一個結構”;這個結構就是邏輯的東西。它是跟歷史的東西一致的;這就是邏輯和歷史的統一。
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的《資本論》的時候,也是這樣說的。他說:“馬克思只是在提出自己的歷史的和經濟的證明之后,才繼續說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占有方式以及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那種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個人所有制的第一個否定。資本主義生產的否定,是由它自己循著自然歷史過程的必然性而實現的。這就是否定的否定’等等(如上面所已經引證過的)。所以當馬克思把這一過程稱為否定的否定時,他想也沒有想到要以此來證明這一過程的歷史必然性。相反地,在他以歷史觀點證明了這一過程部分已經真正實現,部分往后還一定要實現以后,他才指明,這樣的一個過程而且是按一定的辯證法的規律發生的。全部就是如此。”(《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一三八頁)這里所說的歷史過程的必然性和一定的辯證法的規律,是邏輯的東西。歷史實際的過程是歷史的東西。這兩種東西是一致的。
邏輯和歷史的統一,是矛盾的統一。歷史中的邏輯的東西,是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性的表現;這個表現是跟歷史的偶然性分不開的。他們的統一在于,歷史的必然性只能在偶然性的堆積中表現出來;一般必須在個別中表現出來。個別不存在;一般也不存在。沒有歷史中偶然性的東西,也就沒有歷史中的必然性的東西。
歷史科學跟其他社會科學不同。其他社會科學的任務在于,從個別中抽出一般,從偶然性的東西中抽出必然性的東西。上面提到馬克思所說的話:“材料的生命一經觀念地反映出來,看起來我們就好像是先驗地處理一個結構了。”這里所說的結構,就是科學的理論結構,其目的是把歷史發展的過程,觀念地反映出來。譬如說,歷史唯物主義的任務也是講歷史發展的過程,但是它所講的不是某一個民族、某一個社會的歷史的發展過程,而是一般的歷史的發展過程。它當然也必須以個別民族、個別社會的歷史的發展過程,作為材料。但是,也正是像馬克思所說的,“材料的生命一經觀念地反映出來”,它就成為一個科學的理論結構;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恩格斯也說到,在研究經濟學史的時候,有邏輯的研究方法和歷史的研究方法。他指出,在當時的情況下,要寫政治經濟學史,惟一可用的是邏輯的研究方法。他接著說:“但是,實際上,這個方法無非就是歷史的研究方法,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歷史從什么開始,思維進程也應從什么開始,而思維進程的進一步的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修正過的,但是它是依照著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法則修正過的,這時,就可以在每一個要素完全成熟而具有古典形式的發展點上來觀察這個要素。”(《論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一八〇至一八一頁)這也就是說,政治經濟學所注意的,是經濟發展在某個階段上的古典形式或典型。它所注意的,是一般的具有必然性的要素。它的研究雖然也從個別的、具有偶然性的事物開始,但是,在它已經抓住這些事物的典型的時候,它就擺脫了這些偶然性的東西,也就是說,把實際的歷史修正過了。
在這一方面,歷史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正是相反。它的任務就是如實地敘述某一個民族和某一個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這些過程中充滿了偶然性的東西。歷史學不擺脫這些偶然性的東西,而正是要對它們的發展的過程加以敘述。它當然不只停留在這些敘述上,而還要對于這些過程加以分析,以發現歷史發展的規律。但是,他不是要離開個別的偶然性的事情專講一般性的必然的規律,而是要在敘述這些事情中表現其中的規律。它不是把這些規律“觀念地表現出來”以成為一個理論的結構。如果那樣,它就不是一部歷史著作而是一部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了。
因為一般必然存在于個別之中,必然性必然表現于偶然性之中,歷史科學對于個別和偶然性的事情的敘述和分析,就可以使人看出,歷史發展的規律是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它是有生命的、有血有肉的東西。歷史科學就是要把這個生命活生生地表現出來。
這些原則適用于一般歷史科學。哲學史也是歷史科學的一種;這些原則對它也是同樣適用的。哲學史的一般規律,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觀和形而上學觀,這些對立面的斗爭和轉化,以至于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觀的不斷勝利。但是,在不同民族的哲學史中,在同一民族的哲學史的不同階段中,這個斗爭和轉化等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這就是說,哲學史的這個一般規律,在具體的歷史中,有極其豐富的內容,也有變化多端的形式。必須通過這些內容和形式,這個一般規律才可以充分地表現出來。必須對于這些豐富的內容和變化多端的形式有充分的認識,才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個規律的意義,更好地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方法和原則的正確性。
這種體會和了解,正是我們在現在思想斗爭戰線上所需要的,也就是說,正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