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補二集·上(三松堂全集)
- 馮友蘭
- 1730字
- 2021-04-09 18:21:24
一個新實在論的人生觀——在北京學術講演會講演
一個人生觀的內容本來是很復雜的,全體很不容易講,現在不過就它一部分來講。
我們第一應當知道的,就是新實在主義是什么,然后才可以了解新實在主義的人生觀。美國詹姆士(James)——是哲學家兼心理學家——將哲學家分做兩派,一曰軟心哲學家,一曰硬心哲學家。軟心哲學家好用高的東西來解釋低的東西。所謂高的東西,就是有價值的東西,如心與上帝;低的東西便是物質等。照軟心哲學家說起來,世界是唯心的,人有自由意志的,是有上帝的。硬心哲學家說的恰好與此相反,他們好以低的東西來解釋高的東西,就是將高的東西歸納到低的里面,以為心也不過是我們神經的作用。照這派看來,世界是唯物的,是機械的,人是無意志自由的,是無上的帝:他們以‘不過’(nothing but)二字將一切高的東西歸納到低的里面。這便是兩派哲學不同的地方。
一切宗教家與宗教相近的哲學家均屬軟心哲學家,科學家是屬于硬心哲學家;這兩派的態度不同,即科學與宗教兩種見解之永遠互相沖突。前數年國內有所謂科學與玄學之爭,即屬于這兩派的爭論。但這兩種態度都同我們心理有相合的地方,硬心哲學家的哲學與我們的理智相合,而感情則傾向于軟心哲學家的哲學。哲學史上有許多哲學家都想調和所謂科學與宗教之沖突。他們用的什么方法呢?大概有兩種:一如康德,他說現象與實體不同,有兩種世界,一為現象世界,一為本體世界;科學的法則可適用于現象世界,但本體世界中仍可有上帝、不死及自由。后來詹姆士和柏格森(Bergson)也以為宇宙有一方面是科學機械論所不能適用的,換句話說,就是他們承認科學是對的,然只能適用宇宙之某一部分,這就是所謂實驗主義(Pragmatism)的。還有一種完全承認科學的唯物論、機械論;但同時又不否認道德和一切有價值的東西的地位,不以不過二字取消之。這便是新實在主義。這種說法之早一點的代表是Spinoza,總之實驗主義
承認科學是理智的,僅屬于一方面,而宇宙是多方面的;即是它縮小科學的范圍,另用一種東西來解釋宇宙的本體。新實在主義則完全承認科學,又承認一切高的東西之地位。
現任且提出兩個關于人生的問題,看如何把新實在論應用到上面去。
上帝。軟心哲學家大都主張有一至高的精神的原理為宇宙的根本,無論他是有人格的與否;但硬心的哲學家則不承認有這種東西存在。至若新實在論的說法,則須先問所謂上帝是什么東西。如果說是有人格的全能的創造世界的上帝,則采取科學的說法,不承認他,也不承認有什么最后精神的原理,總之新實在論完全承認科學的觀點。但從另一方面說,亦未嘗無一種東西可以說是上帝,此即宇宙的全體。照普通宗教家說,上帝是無始無終的;宇宙的全體也是無始無終的。因為他是無限的,故亦無始無終。譬如有一軍隊,他的兵丁可以常變換,但其為軍隊還是一樣。不過這樣比喻不甚確切,因為軍隊是有限的東西,所以不能有始無終。宇宙間的事物,無論如何變法,總仍是宇宙之分子。莊子所謂“物之所不得遯”,就是這個意思。
宇宙間的事物,按一方面說則一切皆幻,因其皆可分析成別的東西,如房子可拆成磚瓦,物質可分成原子電子;即這種說法,世界一切都可用“不過”(nothing but)兩字把它取消。但從別一方面說,萬物皆有他的自性,即一物所以為一物者,如房子雖可分成木料磚瓦,但木料磚瓦不是房子,房子自有它所以為房子的自性。又如水可分為氫氧二氣,但分開來便不成水了,二者一些也不少,合了起來才成為水,不能以“不過”二字把水取消。故宇宙萬物都是真的,一切有價值的,如精神等等,均不能把它歸納到別的東西里面。萬物有它的特性,即宇宙□□,也不能因為它能分析成別的東西,就把它取消。宇宙是所有一切的總名,所以宇宙永遠存在,不過其內部有變化罷了。如長江之水不斷流動,其為長江自若。所以宇宙間事物雖在生滅變化,而宇宙永存;那么,我們叫他是上帝也未嘗不可,Spinoza所謂上帝的就是這個。
死與不死。軟心的哲學家多以人為不死,身體雖死靈魂猶在。新實在論者亦如科學家一般不承認此不死之說。但在他方面看起來亦可承認不死;即宇宙已為無始無終,假使人能與宇宙合一,則人亦不死。所謂與宇宙合一即“無己”;如將自我的觀念除去,無我則與宇宙合一;與宇宙合一,則現在的身體之死不死實沒有多大關系。關于這點莊子言之甚詳。
(李簡君 記)
原載1926年11月22日《晨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