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哲學之貢獻

西洋近代科學發達以來,東方幾乎事事落在人后。東方文化的基礎——中國哲學,因為還未經受科學的洗禮,涉及的問題比較單純,形式相當混雜。中國沒有科學而西方卻有科學的原因,我已經在別處詳細論述了[參看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thics Vol.XXXⅡ, No.3所載拙稿“Why China Has No Science, Etc.”和拙著《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第6章,上海商務印書館],在此只想探討下列問題:雖然中國哲學涉及的問題比較單純,形式比較混雜,但內部有沒有西洋哲學尚未論及的問題?或者某些問題西洋哲學已經探討過,但中國哲學較之更詳細、更明白、更圓滿地解決了?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國哲學對世界有特殊貢獻嗎?對第一個問題我雖不能給以肯定的答案,但對第二個問題我認為可以肯定回答的可能性相當高,這兩個問題中的一個得出了肯定的答案,我認為最后的問題也可以得出肯定的答案。

中國哲學對人生方面特別給以注意,因此其中包含有人生論和人生方法,是西洋哲學還未詳細討論之處,本文想敘述的是其中之一。

中國哲學家對于所謂“動靜合一”探討甚詳,先秦的儒家、道家都認為“動靜合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易》系辭說“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孟子說“不動心”,莊子也說“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應帝王》)。漢代以后,道家哲學繁榮于魏晉,儒家哲學復興于宋明,都大大發展了“動靜合一”的理想,并考究其實踐的方法。

郭象是魏晉時代一流哲學家之一,他在《莊子注》中說:“夫至人,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其行也水流,其止也淵默,淵默之與水流,天行之與地止,其于不為而自爾,一也。……誠應不以心,而理自玄符,與變化升降,而以世為量,然后足為物主,而順時無極”(《應帝王》注),“夫與物冥者,故群物之所不能離也。是以無心玄應,惟感之從,泛乎若不系之舟,東西之非己也,故無行而不與百姓共者,亦無往而不為天下之君矣”(《逍遙游》注)。這就是所謂“至人之用心若鏡”。如果心如鏡的話,則“物來乃鑒,鑒不以心,故雖天下之廣,而無勞神之累”(《應帝王》注)。又解釋為“夫圣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世豈識之哉,徒見其戴黃屋佩玉璽,便謂足以纓紼其心矣,見其歷山川同民事,便謂足以憔悴其神矣。豈知至至者之不虧哉”(《逍遙游》注)。如果真能經常這樣的話,不僅人間事不足動心,自然界的變化也不足“滑和”(《莊子·德充符》)。所以莊子說:“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郭注曰:“夫神全形具,而體與物冥者,雖涉至變而未始非我,故蕩然無蠆介于胸中也。”),若然者,乘云氣(郭曰:“寄物而行,非我動也。”),騎日月(郭曰:“有晝夜而無死生也。”),而游乎四海之外(郭曰:“夫唯無其知而任天下之自為,故馳萬物而不窮也。”),死生無變于己(郭曰:“與變為體,故死生若一。”),而況利害之端乎(郭曰:“況利害于死生,愈不足以介意。”)。”(《齊物論》)

宋元哲學家中說“動靜合一”者更多,程明道在定性書中說:“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跡,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當喜;圣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則圣人豈不應于物哉?烏得以從外者為非,更求在內者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視圣人喜怒之正為如何哉!夫人之情,易發而難制者,惟怒為甚。第能于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于道亦思過半矣。”(《答橫渠張子厚先生書》,《河南程氏文集》卷二)王陽明說:“圣人致知之功,至誠無息。其良知之體,皦如明鏡,略無纖翳。妍媸之來,隨物見形,而明鏡曾無留染,所謂情順萬事而無情也。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為非也。明鏡之應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處;妍者妍,媸者媸,一過而不留,即是無所住處。”(《傳習錄》中)

宋明哲學家關于“動靜合一”境界的敘述甚多,但我想暫且引此說其大概。

至于達到這種境界的方法,除了用知識駕馭感情、駕馭“我”之外,更無他法。根據現代心理學(. Tansley:The New Psychology 1st ed.p.36),情感是依附于心理活動的基調,所謂哀樂都是情感。以知識駕馭情感,不是用外力強抑,我們如果對引起情感的事物有充分的知識,有相當的理解,則情感自然減少。莊子喪妻,鼓盆而歌,惠子問其因,莊子曰:“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樂》)[此不一定需要一般所謂唯心的宇宙。我把這個學說在拙著《人生哲學》(正在印刷)內詳細說明]郭象曰:“未明而概,已達而止,斯所以誨有情者,將令推至理以遣累也。”(同上注)所謂以理駕馭累即以知識駕馭情感,即王弼所說:“以情從理。”(《戲答荀融書》)如果不能以知識駕馭情感,就是莊子所謂“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如果遁天、背情的話,一定是“遁天之刑”,即遭受苦惱。如果有能駕馭情感的知識,知道生是“時”、死是“順”,就“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能超越哀樂就能得至樂,能超越哀樂,就像解脫了倒懸之苦的一樣,“是帝之懸解”(《莊子·養生主》)

能以知識駕馭情感的人不一定是無感情,莊子對于其妻之死也說:“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秦失吊老子時也“三號而出”(《養生主》)。王弼也說:“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圣人之情,應物而無累于物者也。”(《難何晏圣人無喜怒哀樂論》)不能說人類像枯木死灰一樣毫無情感,所以王弼又說:“夫明足以尋極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顏子之量,孔父之所豫在,然遇之不能無樂,喪之不能無哀,又常狹斯人以為未能以情從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戲答荀融書》)

如果已知是“自然之不可革”,則見了引發情感的事物也不能沒有情感,但情感一發動立刻用知識去駕馭它,使之去。莊子“概然”之后立刻鼓盆,秦失“三號”之后立刻離去。如此情感不沾滯于胸中,吾人也不會執著。程明道所謂“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即是此道。宋明哲學家尤其著重指明,不能使人無情感。王陽明說:“佛氏著在無善無惡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無善無惡,只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于氣。……不作好惡,非是全無好惡,卻是無知覺的人。謂之不作者,只是好惡一循于理,不去又著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惡一般。……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著了一分意思,即心體便有貽累,便有許多動氣處。”(《傳習錄》上)如果可以“偶未即去,亦不累心”,就可以“喜怒不系于物”,“其情順萬事而無情”。如此則情感于心如浮云于太空,有而無害。

還有,人有“我”則對將來常懷憂慮,對過去常懷追悔,對事物“未得之也,欲得之而患,既得之,又患失之,茍患其失,無所不至”。明道所謂“用智自私”即是指此。如此則常執著外物,有意為之,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跡”,“不能以明覺為自然”。如果根據知識知“我”本無,自己以身合于宇宙,就像莊子所謂“藏天下于天下”,則“內外之兩忘”,“廓然而大公”。如此則一切憂、悔、私意、計慮、打算等不復存在。所以程明道說:“兩忘則澄然無事矣。”如果“澄然無事”則心如明鏡,對將來亦無憂慮,所謂“不迎”;對過去亦無追悔,所謂“不將”;對現在亦不執著,所謂“應而不藏”。如果達此境界,即能做到如郭象所說的:“體與物冥”,則無論經過如何變化,也都“蕩然無蠆介于胸中也”(佛教哲學所說破“法執”、“我執”,也即似乎如此)。處于變化之中也不滯留胸中的話,這不就是“動靜合一”嗎?宋明哲學家最無私地注意到了這一點,莊子也在《逍遙游》篇起首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上述兩個方法也可說是一個方法的兩個方面,一個致力于實踐,以知識理解事物的性質;另一個致力于主觀方面,以知識理解“我”的性質。具有這種知識,并常運用于事物。程明道說:“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若心懈則有防心,茍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識仁篇》)

所謂“以誠敬存之”即是常不忘此理,常以此理應用于事物,并保存它,久之我們的心就成為不將迎、無內外、應物不藏的鏡子,宋明哲學家所謂的修養大抵如此。

西洋哲學中斯賓諾莎的哲學最像中國哲學的這方面。斯氏的倫理學分五部,第一部是說神(宇宙全體),第二部是說心的來源及其性質,第三部是說情感的來源及其性質,第四部是說人所受的束縛,第五部是說人的自由。人若知諸物都根據必然,又知愛神則可得解脫感情的束縛,得到自由。此文限于篇幅,僅就中國哲學此方面略述大概,其余在他處詳論。

民國十五年五月于北京

原載日本《改造》雜志1926年“現代支那”號(夏季增刊),日文,署名“燕京大學教授馮友蘭”,日譯者不詳。中文原文已佚。中文回譯者王青,校譯者后藤延子(1990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气| 华坪县| 巨野县| 宕昌县| 湟源县| 墨脱县| 商河县| 鲜城| 宁德市| 迁西县| 高要市| 石嘴山市| 九龙坡区| 和硕县| 陆河县| 离岛区| 扎鲁特旗| 南阳市| 梁平县| 华蓥市| 礼泉县| 临西县| 霍邱县| 福建省| 阜平县| 句容市| 南投县| 泾川县| 筠连县| 杨浦区| 温泉县| 大名县| 宿州市| 万源市| 鄂托克旗| 宣武区| 弥渡县| 杭州市| 巨野县| 汤原县| 阿克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