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和上東征傳》一卷 日本真人元開撰
“唐大和上”是鑒真,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人(今江蘇揚州),生于唐中宗嗣圣五年(688),是佛教律宗的大師,以傳法于日本而知名。他應邀東渡先后失敗過五次:(1)天寶元年十月,日本遣唐學問僧榮叡、普照赴揚州請鑒真東渡,二月四日因被隨行高麗僧如海誣告與海盜有勾結而失敗。(2)第二年十二月到長江口遇颶風船壞失敗。(3)船修好后到舟山海面觸礁,被救后至寧波阿育王寺安置。(4)天寶三載從寧波到天臺國清寺,計劃從天臺經福州出海,到黃巖又被追回揚州。(5)天寶七載六月自揚州新河(運河)到今舟山群島,再出航又遇颶風,流到海南島南端,經陸路北返。最后,第六次出發,于天寶十二載十月從揚州出長江口,十二月到日本,明年二月抵當時日本首都奈良。在日本先任東大寺戒壇院戒和上、大僧都,后被尊為大和上,創建唐律招提(唐招提寺),為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唐代宗廣德元年(763)逝世。由于鑒真對中日文化交流有貢獻,今天已成為知名的歷史人物。
鑒真的傳記有他的弟子唐僧思托所撰《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上鑒真傳》,今已失傳,僅存殘文;有北宋贊寧《宋高僧傳》卷一四“唐揚州大云寺鑒真傳”,太簡略。詳備而完整的是這卷《唐大和上東征傳》。作者真人元開是日本奈良時代的文學家淡海三船(是天智天皇后裔,真人是他的賜姓,唐玄宗開元十年生,德宗貞元元年卒),在代宗大歷十四年用漢文撰寫此傳。傳中對佛教講得不多,而詳記鑒真六次計劃東渡的曲折經歷,對當時我國國內以及海上交通的情況,和所經過的大城市、大佛寺,都有詳細的記述。如記海南島萬安州大首領馮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舶二三艘,取物為己貨,掠人為奴婢。其奴婢居處,南北三日行,東西五日行,村村相次,總是若芳奴婢之處也”;記海南島崖州“十月作田,正月收粟;養蠶八度,收稻再度。男著木笠,女著布絮。人皆雕蹄鑿齒,繡面鼻飲”;記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昆侖等舶不知其數,并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其舶深六七丈。師子國、大石國、骨唐國、白蠻、赤蠻等往來居〔住〕,種類極多。州城三重,都督執六纛,一纛一軍,威嚴不異天子,紫緋滿城,邑居逼側”。這些均為鑒真一行親見親聞,自屬可信。
版本 過去一直在日本流傳,有各種舊抄本、刻本。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汪向榮校注本,附有《鑒真簡介》、《唐大和上東征傳作者及版本簡介》及思托傳逸文、贊寧傳、年表等,較便使用。但注釋沒有盡量征引文獻原文,考證上也欠精博,如傳中有“將輕貨往福州買船”的話,“輕貨”見《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日本安藤更生譯本解釋為絹帛金銀,還是可以的,汪氏卻認為“不類”,在“輕貨”下注“不詳”。可見此傳尚有重新箋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