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史史料學
- 黃永年
- 2073字
- 2021-03-03 17:34:10
紀 傳 類
我國最早的史書,如以《春秋》命名的魯史,后人稱之為《竹書紀年》的魏史,都是編年體。到西漢時司馬談、遷父子撰寫史書,才參考戰國時人的《世本》把內容擴大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門,后人稱之為《史記》。接著東漢初班固撰寫《漢書》,改書為志,又省卻世家,此后這種紀、志、表、傳就取代編年體而成為撰寫各個朝代的史書的正式體裁。雖然有時也略事增損,如有的沒有表,有的沒有志或改志為考,還有的增加一門載記,但紀和傳這兩部分迄無變動。因此,在唐代就有人稱這種體裁為“紀傳體”,如中宗時史學家劉知幾在其名著《史通》的《古今正史》篇里,就以編年和紀傳并稱,韓愈的弟子皇甫湜更撰有《編年紀傳論》(《皇甫持正集》卷三),說“古史編年,至漢史司馬遷始更其制為紀傳,相承至今,無以易之”。
由于這種紀傳體成為史書的正式體裁,因此也通稱之曰“正史”。這個名詞出現得比“紀傳”還早一些,唐貞觀時官修并編入《隋書》的《五代史志》中的《經籍志》,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史部就以正史居首。不過,當時只要是紀傳體的都視為正史,《史通》的《古今正史》篇更把編年等不屬于紀傳體的也一并講述,并沒有把紀傳體中的某幾部算作正史,余外不算。這到宋代書目中才開始加以區別,如《郡齋讀書志》把《南史》、《北史》列入雜史,《直齋書錄解題》又把《南史》、《北史》、《高氏小史》、《古史》等列入別史,都不作為正史。這種區分越到后來越嚴格。本來,早在魏晉時就以《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為“三史”。唐代以范曄的《后漢書》取代《東觀漢記》,又增加《三國志》以試弘文、崇文生,為后來清人稱《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為“四史”的濫觴。宋人以《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為“十七史”(詳《十七史商榷》卷九九“十七史”條)。明人又增加《宋史》、《遼史》、《金史》、《元史》為“二十一史”。清乾隆時增加新刊刻的《明史》,又增加《舊唐書》為“二十三史”,修《四庫全書》時又從《永樂大典》、《冊府元龜》等書中輯出《舊五代史》而成為“二十四史”,此外一律不算正史。如《四庫全書總目》中就說:“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以至后來柯紹 ?撰《新元史》,要有當時的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明令才列入正史,成為“二十五史”,而《清史稿》雖也有人把它和正史并列,有“二十六史”之稱,但也許由于未有明令,這個“二十六史”的叫法就并不通行。為了避免誤解,避免人家認為正史而外都是“不正之史”,在今天可以不再用“正史”這個名詞而代之以唐人早就使用的“紀傳”一詞,稱之為紀傳體史或紀傳史。
紀傳體史書主要包括紀、志、表、傳。紀是以皇帝紀年的編年史,一般有一個皇帝就編寫一個紀,紀里按年、月、日記載國家大事和皇帝的政務活動,包括頒行制度法令、任免大臣以及災異天象、戰爭、皇帝出巡等,相當于一種本朝大事記。志是關于典章制度以及天文、歷法、地理、水利、財經、文化等的專門記述。記述這類內容的還有其他專書,有些專書的史料比志更原始,但全面系統而且頭緒清楚的還首推正史里的志。表大體有三類,一種是考慮到分裂時期的史實錯綜復雜,因而編制了以年、月為綱的年表、月表。一種是把當時的王侯、功臣、將相以及重要的地方軍政長官列成表,因為這些人為數太多,除特別重要的另行立傳外,一般都編進表里,這樣既節省篇幅,又便于查考。另一種是世系表,如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之類。傳在正史中所占的篇幅最多,一般有專傳、類傳和所謂四裔傳。專傳是為有地位、有影響的重要人物立傳。類傳則以類相從,如《舊唐書》就有后妃、皇子、外戚、宦官、良吏、酷吏、忠義、孝友、儒學、文苑、方伎、隱逸、列女等類傳。四裔傳是給兄弟民族和外國立傳。
紀傳體史書后來多出于官修,雖然難免有“為尊者諱、為親者諱”之類的曲筆,但總是以實錄、國史以及詔令、奏議、行狀、家傳等比較原始的史料為依據,一般還不致憑空編造捏合。可以說,紀傳體正史提供的是最基本的、最成系統的史料。研究歷史,必須首先認真閱讀紀傳史,打好基礎,然后才可能正確利用雜史、小說、詩文和出土文物等資料。由于唐代的檔案保管和修史制度已趨嚴密,唐代正史記載更為完整可靠,所以對唐史研究者來說,精熟紀傳史就更為重要。認真閱讀紀傳史,打好研究歷史的堅實基礎,這是過去我國史學家的老傳統。呂思勉曾通讀“二十四史”好幾遍,楊樹達對《漢書》精熟到據說可以全部背誦。陳寅恪精通好多種語言,熟悉敦煌文書、佛教文獻,但所撰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引用的主要還是有關的幾部紀傳史。這些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記取。
提供唐史史料的紀傳體史書主要是“二十四史”里的《舊唐書》和《新唐書》,在這里重點介紹這兩部書。此外,唐以前的《隋書》,唐以后的《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也略作講解。后人對新、舊《唐書》所作的箋注、校勘、考訂、補缺等著作,也在這里分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