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美齡傳
- 林家有 李吉奎
- 5411字
- 2020-12-04 18:13:05
三、赴美求學
當美齡八歲時,她大姐藹齡已在美國佐治亞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學院學習了兩年。宋耀如覺得,應該把慶齡和美齡也送到美國去讀書,讓孩子們早點接受新學的教育。

剛進入威斯里安女子學院就讀的宋美齡
1906年宋耀如借赴美為孫中山籌措經費之機,在紐約與大女兒藹齡會面,并到新澤西州的小鎮森密特,為二女兒慶齡和三女兒美齡聯系赴美就讀學校。這個小鎮有一座由克拉拉·波特溫小姐創辦的學校,錄取小批中國學生,輔導他們報考美國的大專院校。宋耀如經過參觀、交談,很喜歡這座學校的氣氛,征得校方同意,決定將兩個女兒送來這里就讀。美齡和姐姐慶齡于1907年8月4日由上海起程乘美國大北公司輪船赴美。美齡當時只有八周歲,非常活潑和歡躍,而且相當淘氣,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她對于她將要前往的美國非常好奇,而且對于她未來的理想也非常肯定。在旅美輪船上,有一位年輕的英國小姐和美齡在甲板上散步,她問美齡:“你將來長大要做什么?”美齡很直接地回答:“我要當一個醫生。”這個回答令這位英國小姐感到吃驚,她說:“當醫生!我想你不會喜歡這個工作,你知道嗎?你必須去切割人的腿!”“是嗎?”美齡吃了一驚。她想了一會兒,然后她又對這位英國小姐說:“那我不當醫生了,因為這工作太臟了。”美齡從小有潔癖,她無法忍受臟、亂,她只想到醫生穿著白潔干凈的外衣,卻未想到醫生背后的代價與辛苦,因這位英國小姐一說干醫生這一行很臟和責任重大,她便輕易而不假思索地放棄了學醫的念頭(78)。
宋慶齡與宋美齡姐妹同行赴美留學,一個系官費,一個系自費,護送者是其姨父溫秉忠。為此,溫秉忠還給兩江總督端方電函一封。該電函全文如下:
南京督憲鈞鑒:今日下午率同男女學生十四人,同行自費女生宋美林、牛惠珠二人,共十八人,并隨帶書箱行李等,乘美大北公司米尼蘇打船,經日本直至希押特路埠登岸。懇電公使照會美外部轉飭該埠稅關查照放行,免予留難。再,張府仁已至滬,定明晚乘輪來寧。秉忠稟。宥。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午發。(79)
據駱寶善先生的解讀,收電人“南京督憲”即兩江總督端方,發電人“秉忠”,即候選道溫秉忠。電報文意甚明,沒有什么費解之處。但要詳知其中涵義,則須從事情的原委與細節說起。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時為湖南巡撫的端方,作為五大臣之一,奉旨出洋赴歐美各國考察憲政。其時,清末新政方興未艾,興辦實業,編練近代軍隊,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等等。一時之間,百廢并舉。而興辦近代教育,廢除科舉,尤為識者所醉心。端方為滿族大員中對新政最為積極熱誠者之一,且于政暇留心學問,酷好文物收藏。其時,滿族大員大都被目為尸位素餐之徒,惟獨這位端方獲得“有學之術”的清譽。他在美國考察期間,于留心憲政之同時,還多方謀求拓展教育事業,商請美國的幾所大學,特許接受中國免收學費的留學生名額。即其奏折中所說:
參觀美國各學校,與各校校長周旋款洽,對于中國教育前途極為關注。其耶路、干尼路大學、威爾士利女大學,均愿贈給學額。惟須程度合宜,方可免收學費。(80)
在端方擢任兩江總督之后,迅即組織落實,在兩江總督轄內蘇、皖、贛三省考選學生。于上半年選定,委派候選道溫秉忠護送赴美,趕于美國學校下半年開學之前辦畢入學手續。端方對于這批留學生的考選頗為慎重,且甚為滿意,并接見面試了考取的各學生。他說:
札飭寧學司就江南各學堂詳慎挑選,其蘇、皖、贛學生,各該學司及教育總會咨送投考,分科考試,詳定錄取。據署江寧提學司陳伯陶詳請咨送前來。臣傳見諸生,考其學業、氣質,均堪造就。遴委候選道溫秉忠護送赴美。(81)
端方奏折表明,其男生為胡毅復等十名(82),女生為宋慶林等四名。溫秉忠這一致端方電報,是護送學生赴美起程當天的報告,端方奏折是此次選派赴美留學生事畢向清廷的奏報。二者合看,方為完善。端方的奏折,乃至宋氏姐妹出國留學的護照等,已經得到論者的注意,而溫秉忠的電報,則未見諸海內外著述所征引。
溫氏的電報參以端方奏折等顯示,溫秉忠率江南官費、自費生十六人,連同浙江學生一人,一行共十八人。1907年7月31日他們獲得江南海關道簽發的留學護照。8月1日上海各國總領事館副總領事波愛德(Boyd)批準簽發護照(83)。慶林、美林便準備出國留學。她們由上海起程經日本赴美,乘坐輪船是美國大北公司的“米尼蘇打”號,目的地是美國新澤西州。抵美日期是8月28日。宋氏姐妹的名字,溫電、端方折以及她們的護照,都為慶林、美林,充分表明,這就是她們幼年從學期間的正式學名。慶齡、美齡都是后來更改的。
宋氏姐妹同行赴美國,但身份不同。慶林是官費生,美林是自費生。抵美后,美林當系自由擇校入學。慶林亦非按端方原聯系定的威斯里安女子學院入學,而是“另擇相當學堂送入”。
與宋氏姐妹同行赴美的還有一位自費生牛惠珠。盛永華主編《宋慶齡年譜》謂,光緒十七年(1891年),宋氏姐妹的外祖父倪蘊山府上,有全家合影照片一幀,內有長婿牛尚周、長女倪珪貞夫婦及牛尚周的長子牛惠霖。從當時中國了解并向往西學的社會圈子,以及中國人命名習慣諸方面考察,這位牛惠珠當系牛尚周之女,與牛惠霖是兄妹,與宋氏姐妹是姨表姐妹。目下雖尚缺乏第一手證據,但這個推斷當是可以成立的。
從私人的社會關系來說,溫秉忠是宋氏姐妹的姨父。宋氏姐妹的外祖父倪蘊山有三女,長女倪珪金,嫁給第一批留美幼童牛尚周,即牛惠珠之母。次女倪珪貞,嫁宋耀如,即宋氏姐妹之母。三女倪秀貞,嫁溫秉忠。亦即牛尚周、宋耀如、溫秉忠三人均是倪蘊山女婿,溫秉忠是宋氏姐妹的姨父,溫秉忠帶領留學生赴美,為宋慶齡和宋美齡赴美提供方便。然而,宋氏姐妹之所以能夠獨得命運之神的眷顧,首先還在于她倆均具備了一定的優勢和條件(84)。
到了美國,美齡進了新澤西州森密特小鎮波特溫小姐的學校,盡管有二姐做伴,但美齡還是感到非常寂寞,而且非常想念家鄉,惦記著父母。不過她畢竟年幼,對異國的一切都興趣盎然,她在學校里歡蹦雀躍、活潑非常,無論是學校的花草樹木,還是房屋和人,她都要盤根問底,打聽清楚。發悶時,她還經常到教師家里去聊天解悶。
在森密特宋美齡度過愉快的一年之后,1908年夏天二姐慶齡和美齡同一個朋友到佐治亞州的山城德莫雷斯特避暑。秋天,慶齡轉入梅肯的威斯里安女子學院就讀,美齡留在德莫雷斯特進入皮德蒙特學校念書,住在大姐藹齡一個同學的母親摩斯夫人家里。
宋美齡在皮德蒙特讀書期間,看到班內許多同學都是來自遙遠山區的成年男女,他們為了維持生計和取得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而不得不含辛茹苦地奮斗,有的燒了幾年炭,有的做了幾年勞工,才掙得了一點錢來讀書。從這些同學身上,美齡看到了真正的人生價值。她對這些同學表示欽佩,同情他們,并想力所能及地援助他們,從而認識到:“他們和他們那樣的人,正是任何民族的支柱。”由于受到同學們的影響,宋美齡在學習上也有很大進步。原來她的英語知識比較薄弱,在詞語的表達上,經常出現可笑的小毛病。為了糾正這些毛病,老師教她從語法上下工夫,學會分析句子,結果收到效果,使她能比較準確地用英語將自己的意圖表達出來。生理學成績也很好,但算術成績則較差,尤其對百分比的換算沒有弄懂,據說僅能得“C等”成績,勉強及格。
美齡在美國南方小鎮德莫雷斯特生活了九個多月,對她的影響很大。她不僅對美國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而且對南方充滿了鄉土之戀,連她的英語發音也帶著濃郁的美國南方鄉音。據宋美齡回憶:她在德莫雷斯特生活很愉快,摩斯太太待她很好。她離開皮德蒙特到北卡特法摩特,是摩斯太太親自駕車把她送到亞特蘭大城(Atlanta)親自交給等在那里的慶齡姐姐,摩斯太太才離去。她說:之后,就不再曾回過皮德蒙特。但她對在那里度過的歲月記憶猶新,一回想起來她就感到愉快。
1909年,美齡已經十歲了,父親宋耀如要送她進威斯里安女子學院念書。但是宋美齡的條件,按照學校的要求就連作“特別生”都不合格。幸好由于新院長安斯沃思主教的小女兒也在學校里,她比美齡小兩歲,瘦個子,十分機靈,同美齡也很要好,后來又來了第三個女孩,她叫克·馬歇爾。這三個小女孩組成了非正式的特別班。她們在一起學習,又在一起娛樂玩耍,生活得很融洽。由于美齡的脾氣很好,在與人交際時總是逗人喜歡,使她交了不少朋友。這對于她的學習增加了很多有利條件。學院又指派專人對美齡進行個別輔導,英語教授伯克斯夫人照管美齡的個人生活,為她做衣服,幫助她到城里買鞋。美齡在威斯里安女子學院當了三年“旁聽生”后,終于在1912年成為該學院的一位正式學生了。美齡給人的印象,仍然是淘氣孩子的印象,她學習并不特別用功,遠不如她二姐慶齡勤奮和嚴謹。
1913年春季學期結束,二姐慶齡從威斯里安女子學院畢業,并返回中國。美齡便從佐治亞州轉學到馬薩諸塞州的威爾斯利學院,以便與她在哈佛大學二年級念書的哥哥宋子文離得近一些,便于哥哥照顧她。然而,盡管威爾斯利學院長期以來就是美國一所名牌大學,但美齡并非一開始就喜歡這所大學。在開學的第一天,美齡就走進校長辦公室,操著美國南方濃重的英語口音宣稱:“唔,我估計,在這兒我不會呆很久。”從1913年秋至1917年夏,美齡在威爾斯利學院就讀,前后共四年。大學一年級時,美齡和班里其他同學一起住在威爾斯利村。此后的三年,她住在校園內的伍德村。

1913年,宋美齡與威斯里安女子學院同學合影
美齡多年遠離祖國,在美國學習并度過了性格成型時期。由于她孤身在外,不像在家那樣能依賴父母,因此慢慢地學會獨立思考,凡事她都有思索,都有自己的見解,決不隨波逐流,這對她后來產生很大影響。一位同宋美齡住在伍德村、對她非常了解的教授寫道:“她對每件事情都有了不起的見解。她常常提問,問各種思想的性質,今天跑來問文學的定義,明天跑來問宗教的定義。她思考倫理道德,并為自己探索某些準則,而人們對于準則往往是不問究竟地承襲相同,按現成的和盤接過來。她是一個堅持真理的人;一旦發現向她灌輸傳統的謬誤,她就忿忿不滿。”(85)
1937年11月,威爾斯利學院校友部編寫了一份關于宋美齡的學習科目和一些課外活動的概要,其中一段談宋美齡是這樣寫的:她是一個有才華的學生,主修英國文學和兼修哲學。據說,她特別喜歡中古時代亞瑟王騎士傳奇故事中的激烈戰斗場面……在整個四年中,她學了法語、音樂理論、小提琴和鋼琴,還修天文學、歷史學、植物學、英文寫作、圣經史和講演。此外,1916年夏天,她在佛蒙特大學選修過教育學,也獲得學分(86)。
1917年,宋美齡以優等成績在威爾斯利學院畢業。在大學四年級時,她獲得杜蘭特獎學金,這是該校授予學生的最高學術榮譽獎。

在美國留學期間的宋美齡(左)、宋慶齡(右)與宋子文(中)
宋美齡自1907年至1917年,連續在美國生活了十年。在美國期間,大姐藹齡畢業回國后,二姐慶齡負責照看小妹美齡。有三年時間慶齡實際上擔負起父母的職責,而美齡也很愛二姐。在以后十多年時間里,她們之間既是同胞姐妹,又是知心朋友。1915年,慶齡打算不顧父母的反對同孫中山結婚。她寫信給正在美國上大學的妹妹美齡,希望得到她的同情和理解。有一種說法認為,年輕的美齡是這個家庭里唯一贊成這樁婚事的成員(87)。她雖然在生活習慣與作風上受到美國很大影響,她腳蹬結實的美國鞋,身穿和大家一樣的美國裙。但她經常用一些色澤明快的絲綢在自己寬大的短外套或夾克衫上做點綴,使其具有東方女人的特點。她對東方文化及其遺產的思想感情,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愈來愈深厚。她為中國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感到自豪,并為西方世界竟然漠視中國文明表示遺憾。由于美齡有激情,待人真誠,又喜歡和善于交際,她始終具有內在的力量,給威爾斯利學院的師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教師在為美齡作的評價中寫道:“(美齡)這個人很有趣,具有內在的力量……她的性格中真正有趣的一面是她具有獨立的思想,她對任何事情不停地苦苦思索。”(88)
大學時代,比任何時候對美齡的影響都大。她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和工作的本領,更重要的是使她了解到中國和美國的不同。美國的教育不僅沒有把她變為美國人而主張“全盤西化”,反而使她痛感很多人不重視中國,不懂得中國對世界文明的杰出貢獻,從而激發她對祖國文化的興趣,開始認真地研究和了解中國輝煌的歷史。
宋美齡在美國期間,對美國進行了極為廣泛的游覽,她對別人說:“我游遍了整個美國,實際上,美國的每一個州我都去過。每年暑假,要么就是同我父親的朋友們在一起,要么就是去拜訪我的同學。”(89)她對美國很熟悉和了解,但她對中國了解得很少,現在快畢業回國了,美齡當然感到有些彷徨。她常和哥哥子文在一起唉聲嘆氣,回國后又將如何?怎樣才能適應那種幾乎是陌生的生活?但美齡明白她是中國人,她得回到自己的祖國。她也決心畢業后即回國,但她最擔心的是她回國后父母包辦她的婚姻。美齡的擔心不是多余的,因為兩個姐姐的婚事,使父母比較滿意的是大姐藹齡同孔祥熙的婚姻,而二姐慶齡與孫中山的婚姻,則受到父母的極力反對。美齡害怕自己的婚事將由父母為她包辦,為防止這類事情發生,在她回國之前,便選中了一位向她求婚的中國留美學生劉紀文,并答應在某個適當的時候結婚。劉紀文,廣東東莞人,1890年生,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冬赴日本留學,1917年早稻田大學畢業回國,并在上海中華革命黨任職,后回廣東在軍政府大本營任職,1923年入劍橋大學研究,后赴歐美考察市政。1927年任國民政府南京市長。這位劉紀文文化素養當然算得是上乘,官不算太大,但也是個首都市長。劉紀文與宋美齡戀愛,并有一個口頭諾言,在適當時結婚,但后來她也沒有同劉紀文結婚(90)。對于這樁婚事學界有不同談法,但不管如何,這事的本身的確反映了宋美齡回國前的一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