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在對生命的關注中彰顯歷史的意義

兩年前,筆者曾在回顧和展望當今中國醫療史研究的文章中談到:“近年來,史學界的醫療史研究作為新興的研究,受到不少年輕人的歡迎。而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新’所帶來的紅利正日漸消失,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地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探明可行的發展方向,那么這一研究的未來之路必然會更加困難重重。而要讓這一研究不斷發展,最重要的不外乎研究者能夠持續拿出有分量的學術成果,以真正有新意的研究成果來推動學術的發展,并不斷彰顯這一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只有這樣,才能依靠實力坦然地面對來自外部的各種質疑。”余新忠:《當今中國醫療史研究的問題與前景》,《歷史研究》,2015年第2期,第25—26頁。一項研究要想取得持續的發展,無疑有賴不斷有高質量的研究論著奉獻于學林,而高質量的成果需要的不僅是研究者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扎實而深入的鉆研,而且也往往離不開新鮮而有意義的理論和方法的刺激和指引。對于當下中國醫療史研究來說,在作為新興研究在名詞和研究對象等方面的新鮮感日漸消退之時,適時地提出恰當的新的理念、方法和發展方向,凝練出新的概念,無疑是十分必要的。而如前所述,“生命史學”作為新的理念、方法和學術概念,對于當下的醫療史研究來說,不僅具有適切性、可行性,而且對于在總體上推進史學理念的更新,歷史研究特別是社會史研究的深入開展,也終將大有助益。

不僅如此,筆者認為,若能較好地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關注歷史上的生命,踐行“生命史學”的理念和方法,貢獻出有品質的學術成果,還將有助于更好地彰顯歷史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更有人性的歷史書寫有助于提振歷史論著在學界和社會上的影響力。如果我們從日常生活的邏輯和語境出發,將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具象的人拉回到歷史中,去關注和呈現時人的疾痛體驗、苦難經歷、健康觀念和生命狀態等,必將會讓我們的歷史書寫更具情趣和人性,也必將有更多的可能觸動學界乃至社會之人內心世界的情感和認知閥門,引發他們更多的興趣、共鳴和思考。

其次,有助于從歷史的維度促進對疾病和醫療的意涵和當今醫學發展趨向的理解。現代科技,特別是生命科學與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大提升了現代醫療水平,然而在征服了人類眾多疾病的同時,也遭遇了科技發展瓶頸以及諸多難以以科技解決的相關醫療社會問題,這些又推動了現代醫學人文的興起,眾多的醫學人文學者,尤其是醫療社會學和醫學人類學者紛紛開始重新思考疾病與醫療的本質,現代醫療模式與醫患關系的困境,疾病對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生意義的影響等等問題,他們的研究讓人們看到,疾病并不只是科學可以測量的生理病變,同時也是病人的體驗、科學話語、社會制度和文化觀念等共同參與的文化建構,醫學更不只是一門科學的技藝,同時也是拯救靈魂與身體的保健服務,以及市場體系中的公共產品。若只是僅僅關注疾病(disease),而對病痛(illness)視之漠然,那就并不能真正消弭人類的苦痛。無論是疾病還是醫療,都深深地具有文化的意義對此,可參閱拜倫·古德:《醫學、理性與經驗:一個人類學者的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凱博文:《苦痛和疾病的社會根源:現代中國的抑郁、神經衰落和病痛》,上海:三聯書店, 2008年;凱博文:《疾痛的故事:苦難、治愈與人的境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這些研究顯然大大推動了人們對當今醫療技術、模式和發展方向等問題的反省,對于人類的健康和全面發展意義重大。但這些研究,若缺乏歷史的維度,缺乏歷史學的介入,顯然就不利于更全面系統而深入認識疾病與醫療,也不利于目前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推進。而對歷史學者來說,對諸多深具文化意涵的疾病和醫療技藝的深入探究,比如上火、腎虧、麻風、肺癆以及溫補、辨證論治和道地藥材等等,不僅可以藉此從全新的角度來展示社會文化的變遷,而且也可能和社會人類學一道來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疾病和醫療的社會文化屬性。實際上,社會人類學家對此應該是相當關注和歡迎的,梁其姿有關中國麻風病史的英文論著問世后,很快就引發了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許小麗(Elisabeth Hsu)等著名醫學人類學家的關注,并發表書評,就是很好的證明楊璐瑋、余新忠:《評梁其姿〈從癘風到麻風:一種疾病的社會文化史〉》,《歷史研究》,2012年第4期,第174—175頁。

最后,有助于從歷史學的角度加強整個社會的生命與人文關懷。近代以來,科學和理性似乎一直在蠶食人文的領地,科技的日漸強勢,業已成為現代世界一種常態。科技固然給人類帶來無盡的嘉惠,但其宰制和利用的本性,不僅將自然化為利用和控制的對象,同時也使占有并操縱科技的少數人把多數人當作利用與控制的對象。故而,一個社會必須思考如何消化科技的危害,以便蒙其力而不受其害。為此,現代社會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會通過有意識保護和支持人文學術發揚科學文化來平衡科技的強勢和人文的被擠壓參閱余英時:《科技文化與大眾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文化變遷》,載沈志佳編:《余英時文集》第八卷《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下),第17—20頁。。不過在目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中,雖然國家也有一定相應的舉措,但整個社會對于科技的推崇和對人文的輕忽,則明顯比發達國家嚴重。在這樣大的情勢下,不僅整個社會的人文與生命關懷相對薄弱,而且即使是歷史學這樣傳統的人文學科,也在不斷追求科學化同時,日漸淡化了其原本的人文屬性,讓我們的研究和教科書中,甚少有關乎生命和人類精神家園的內容。故而,如果我們能夠引入“生命史學”的理念和方法,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去關注不同時空中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入情入理地去梳理和思考健康文化和生命狀態的變遷,一旦這樣的成果有了足夠的累積,必然會反映到歷史教科書中去,而藉由教科書的傳播和滲透,引導和熏陶人們更多地擁有生命關懷意識,推動整個社會的生命與人文關懷的培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远县| 邵阳县| 通榆县| 集安市| 滨海县| 乐山市| 曲靖市| 山阳县| 博野县| 博客| 辽阳县| 望奎县| 泰宁县| 常宁市| 青海省| 顺平县| 车致| 翁源县| 余江县| 绩溪县| 犍为县| 淳化县| 中西区| 南溪县| 吉水县| 栾城县| 马公市| 沂源县| 承德县| 都兰县| 乐山市| 临沂市| 阿克| 湘潭县| 吐鲁番市| 弥渡县| 铅山县| 同仁县| 哈尔滨市| 沁阳市| 永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