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史學(第九卷):醫療史的新探索
- 余新忠主編
- 3874字
- 2020-06-23 14:18:59
二 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關注歷史上的生命
關注生命,秉持生命關懷意識,無論對于歷史研究還是現實活動來說,原本都是十分自然的題中之義。然而,當我們將對物質進步和整體社會經濟發展的追求和重視凌駕于對人自身的發展和個體生命的幸福的關注之上時,當我們將人自身的發展和個體生命的幸福化約為物質進步和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時,在高大上著眼整體的宏大敘事面前,個體生命的狀況、體驗和情感往往就沒有了安放之地,對生命的關懷也就成了追求小資或個性的奢侈品。
20世紀出現的這一研究取向,雖然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視為人類理性的進步,但無疑也導致了如本文開頭所說的后果,歷史學家精心構筑的精致的歷史學大廈竟然沒有人居住。正因如此,上次世紀六七十年代以降,西方史學界在“文化轉向”和“語言轉向”等學術思潮的帶引下,出現了微觀史、日常生活史、新文化史和物質文化史等一系列新興的史學流派或分支,這些研究雖然有各自不盡一致的特點和訴求,但整體上都可以視為是對以往過度社會科學化的歷史學研究的一種反動,都希望將具象而非均質化的人重新拉回到歷史中來,都傾向從日常生活的邏輯去理解歷史上的人與事。如果我們回到日常生活的語境與邏輯,那么對生命的關注就變得自然而不可避免,個體的生命離不開生老病死,缺乏疾病與醫療的歷史,不僅會讓歷史的內容變得殘缺不全,也必然會妨礙我們更全面系統地認識和理解歷史中的生命狀態和行為,乃至歷史的進程。李建民借用William E. Connolly的說法,指出:“醫學要比已經知道的更多,尤其是更多地揭露了歷史中關于‘人’的故事。”顯然,如果讓我們的史學立足日常生活,更多地注目于“人”,關心他們的日常經驗和常識,以及由此透視出的時代意識和“地方感”,那么我們便沒有選擇地會更多地關注到疾病、醫療和衛生等議題。實際上,當我們在閱讀西方的一些重要的日常生活史研究著作時,也很容易發現它們對這類主題的敘述。而在眾多西方醫學社會文化史的論著中,則不乏日常經驗和感覺的內容
。
有鑒于此,筆者一直主張,醫療史作為一項新興的研究和“新史學”的一份子,應該盡可能地以新理念、新方法來探討新問題,應參照和借鑒西方相對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將自己的研究置于國際學術發展的脈絡中來展開,更多關注并匯通日常生活史、微觀史、社會文化史和物質文化史等新興前沿研究,以使中國的醫療史研究,在引入和踐行國際新興學術理念和方法上,扮演起先行者的角色,更多更好地彰顯“新史學”的氣象。并藉由將具象的生命引入歷史,構筑以人為本,立足生命,聚焦健康,將個人角色、具象生命以及歷史多元性和復雜性放入歷史學大廈的“生命史學”體系。要達致這樣的目標,路徑和方法固然是多種多樣的,但都需要我們跳脫以往過于關注直接關乎社會經濟發展的宏大主題、熱衷宏大敘述的思維,將對歷史的認識與理解拉回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中來展開。一旦如此,便不難看到,盡管任何個人的生活與命運不可能逃脫于時代和社會的大勢之外,不可避免會受到時代思潮和文化、國家的政經大事等因素的影響,但個體生命,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絕不應只是可以體現時代文化及其變遷或佐證社會發展趨向或規律的道具,生命本身作為一種自在的存在,其價值與意義也自有其相對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人性的光輝、生命的尊嚴、苦難的應對與拯救等等日常生活中的主題,對于社會的宏觀大勢來說,或許無關宏旨,但卻是生命本身的價值與意義之所在。故而,立足日常生活的邏輯,置身日常生活的語境,不僅讓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歷史面向,可以更深入細致地觀察到生命的歷程與體驗,還可以更具人性地去理解和書寫歷史。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關注生命,在對生命的關注中探究人類的疾病、醫療和健康,并進而在對疾病、醫療和健康的探究中呈現生命的歷史與意義。
對于上述的認知和理念,很多人也許并不反對,但也很可能會覺得“說說容易落實難”,這樣的問題固然是存在的,要想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研究者比較系統全面地更新學術理念和方法,而且也要有較為深厚的學術功力和較強學術洞察力,要做到做好,誠然不易。但作為一種學術追求和目標,只要真正體認到它的價值和意義,努力進取,也完全是可能實現的。實際上,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已出現一些比較成功的范例。比如,Joan Jacobs Brumberg通過對發生在女孩身上近代厭食癥的探析,呈現了近代英法中產階級家庭中女孩的生命狀態,并進而探析了諸多社會文化權力在女孩身體上交織和博弈,認為文化和青春期女孩身上的壓力在疾病的發生上起主導作用,而生理的和生物學的力量則掌控了疾病的經歷過程。Laurel Thatcher Ulrich以美國緬因州哈洛韋爾的產婆瑪莎·巴拉德(不是醫生)的日記為主要分析文本,通過充分引用日記的篇章讓讀者感覺到了日記“詳盡而反復的日常性”,并努力在日常中彰顯了18、19世紀美國社區中的普通人的內心世界、醫療行為、醫患關系以及性別角色與特征等等直接關乎生命的信息
。Barbara Duden利用現在留存下來的1721—1740年一位德國醫生約翰尼斯·斯托奇記載的1816份女性病人的陳述,細膩地探究了當時德國普通婦女對自身身體的經驗、體驗與認知
。吉多·魯格埃羅,從微觀史入手,對意大利威尼斯的一個老婦人Margarita Marcellini的離奇死亡為分析案例,細膩而情景化地呈現了17世紀初意大利疾病、宗教、大眾文化和日常生活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文化對疾病與身體的解讀
。在中國醫療史界,雖然還缺乏此類比較成熟的專著,但也不乏頗為成功的論文問世,比如,張哲嘉利用晚清名醫力鈞的醫案《崇陵病案》,細致梳理了光緒三十三年(1907)力鈞為光緒皇帝治病的經歷,并著力探討其中所展現的醫患關系。該文很好地實踐了從例外中發現正常的理念,盡管力鈞為龍體把脈是個特殊的個案,但是透過這樣的“例外”,我們仍得以省思宮廷中醫患關系的實態
。韓依薇的《病態的身體——林華的醫學繪畫》利用廣東商業畫家林華于1836—1855年間為醫學傳教士伯駕的腫瘤患者所作的醫學繪畫,通過細致分析這些繪畫制作的背景、技術和內容,來探討19世紀早期有關病態和中國人身份的信息是如何在文字和視覺文化上被傳播和變化的
。筆者在有關清中葉揚州醫生李炳的研究中,也通過對有限資料的細致解讀,努力在具體的歷史情境和人情網絡中來理解李炳的醫療行為和心態,呈現了一位普通醫生的生命狀態和歷程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可見,只要能夠更新理念和方法,努力挖掘資料,在生命史學理念的指引下,以疾病與醫療等主題為切入點,比較深入細膩地呈現歷史上生命的存在狀態、體驗和表達及其與社會文化的互動,是完全有可能的。盡管與國際史學界相比,中國的醫療史研究在這方面的成績還甚為薄弱,但國際同仁的成功范例以及目前業已出現的良好開端,讓我們有理由對中國醫療史研究在這一方向上取得重要進展充滿期待。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筆者的考量,以下兩方面的努力應是可行的路徑。一是通過廣泛搜集、細致解讀日記、年譜、筆記、醫話和醫案等私人性的記錄,盡可能系統而細膩地呈現歷史上日常生活中人的醫療行為和模式、疾病體驗、身體感、性別觀和健康觀等情況。二是將從各種文獻中搜集出來的相關史料,置于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從日常生活的邏輯出發,來破解史料背后關乎生命的文化意涵,觀察和思考時代社會文化情境中人們的生命狀態、體驗及其時代特色。
我們借《新史學》一角,編纂醫療史的專輯,并名之曰“醫療史的新探索”,一方面固然是希望藉此向學界展示海內外中國醫療史研究的新進展、新成績,更好吸引更多的研究者,特別是青年人才加入到這一研究隊伍中來。同時,也是希望能夠通過展現這一新興研究的新追求、新取向,闡發其意義和價值,來推動該研究的不斷向前發展。這里所收入的6篇專題論文和2篇學術述評,雖然在內容和方法上未必完全如我們上面所述,可歸于比較典型“生命史學”的范疇。但相較于大多比較傳統的研究,稱其為中國醫療史的新探索,應是名至實歸。這些研究基本都具有社會文化史的視角,且頗多日常生活史、物質文化史、身體史和性別史的色彩。不僅如此,它們還大多與我們倡導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關注歷史上的生命的訴求相關。周啟榮的《醫治公眾:清代士商社會的公共文化與慈善醫療服務》最終的落腳點雖然是期望通過明清慈善醫療的探討,展現清代社會的士商社會特性,但其文章中諸多具體論述,實為我們更好了解和認識當時社會的醫療場域、行為和方式提供了可能。邊和的《誰主藥室:中國古代醫藥分業歷程的再探討》是一篇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探究中古以來,中國傳統社會醫療行為中醫學和藥業關系的力作,不僅頗為清晰地梳理出來醫藥關系從醫者醫藥合一到醫藥分業的演變歷程,而且還能立足日常生活的邏輯與語境,對這一演變的原因和意義做出頗為深入的闡釋。董琳的《“藥氣蒸為瘴”:大黃隱喻與清代士人的邊地觀》通過大黃這味常見藥物的隱喻的文化史解讀,賦予藥物以生命的意涵。而張瑞的《疾病的文化意義:晚清日記中的病痛敘事》則更是利用日記等私人化記錄,探究了生命應對病痛苦難的體驗及其所反應的社會文化意義。皮國立的《從鎮靜到補養的救贖:民國時期新醫藥對縱欲致病的醫療史》則以較為豐富的史料和頗為細膩的筆觸,書寫了民國時期人們在面對諸多所謂縱欲行為的身體經驗。沈宇斌和范瑞的《近代中國的疾病、身體與成藥消費文化:以五洲大藥房“人造自來血”為中心的考察》則以“人造自來血”為例,重點考察了近代藥物的消費文化是如何型塑和影響人們的疾病感受和身體體驗的。陳昊和楊璐瑋的兩篇學術述評,則直接面對國際醫史學研究中身體、性別、藥物交流和知識生產等醫療史、身體史、性別史和全球史研究前沿議題,通過有針對性地評述幾本較新重要著作,探究了同樣是前沿研究的中國研究和西方研究在立意和旨趣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