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應知的古代軍事常識
- 趙志超
- 989字
- 2020-12-11 19:18:47
30 “紅衣大炮”有什么突出之處
火藥以及槍、炮等火器的故鄉都在中國,但是中國火槍、火炮技術的發展卻非常緩慢。明代前期,我國的火槍、火炮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水平相差不大,但是到了中后期,則停滯不前,迅速被西亞、歐洲等地超越。

佛郎機
明朝軍隊很重視火器的作用,但是威力和射速一直是各種火銃的兩大技術瓶頸。明代嘉靖年間,葡萄牙殖民者騷擾南部沿海,被明軍擊退,葡萄牙軍艦上的火炮也被繳獲。這種西洋火炮具有子母炮結構,一個母炮配4~9個子炮。子炮提前裝好彈藥,使用時輪流放入母炮發射,因此大大提高了發射速度。明朝大量仿制了這種火炮,取名“佛郎機”(佛郎機是“法蘭西”的音譯,由于當時中國人并不了解西方,所以把歐洲人大多統稱為佛郎機)。
佛郎機的引進代表明朝火器技術已經落后,但同時也表明明代人并不排斥在技術領域向西方學習、交流。
明朝后期,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帶來了比較系統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同時也把一些西方軍事技術介紹到中國。明朝軍隊通過傳教士,向西方購買了一批用于戰艦上的大型加農炮。據說是,這些火炮最早是從荷蘭人手中買的,明代稱荷蘭人為“紅夷”,故稱“紅夷大炮”。但是從史書記載來看,紅夷大炮大多是在澳門從葡萄牙人手中買來的。
紅夷大炮代表了當時歐洲火炮制造技術的最高水平,相比中國傳統的口徑大、身管短的火炮,它身管較長,而且炮壁從前至后逐漸加厚,藥室部分最厚。為增加裝藥量、防止炸膛,炮身上還設置數道鐵箍。紅夷大炮一般長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達數千斤。

紅夷大炮

包括紅夷大炮、佛郎機在內的西式大炮被明軍用于抗擊后金的戰斗中,與城墻結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紅夷大炮與傳統火炮相比,裝藥量大、射程遠、發射的彈丸重量也比較大。據史書記載,有的紅夷大炮射程可遠至十多里。參考同期的歐洲史料,我們知道這種記載是有根據的。
明軍認識到紅夷大炮的優越性,所以在不斷從澳門買進的同時,也自己仿制。久而久之,紅夷大炮的樣式就成為了明清兩朝火炮的標準樣式。
紅夷大炮雖然威力大,但是較為笨重,所以一般用來攻守城池,野戰的效果并不好。紅夷大炮被明軍用于抗擊后金的戰斗中,與城墻結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明末守衛寧遠城的戰役中,紅夷大炮就發揮了巨大威力。
清朝建立以后,大量制造紅夷大炮。因滿清統治者忌諱“蠻夷”等字眼,所以便改紅夷大炮為“紅衣大炮”。紅夷大炮在清朝康熙年間的數次平叛戰爭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