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陳鼓應著作集)
- 陳鼓應
- 1471字
- 2020-12-11 19:04:14
序言
1991年我在北京大學哲學研究所講稷下道家,這是我頭一回開這課,在國內的大學里也可能是首次設這課程。翌年我又在北大講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黃帝四經》,之后我將黃老帛書有關論文和譯注整理出版(《黃帝四經今注今譯》,1995年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原本計劃將稷下道家代表作整理成書,但由于我的研究課題轉到易學上,這項計劃遂擱置多年。我在北大講授稷下道家時,以《管子》四篇(《內業》、《心術上》、《心術下》、《白心》)為教材,并輔以《形勢》、《宙合》、《樞言》、《水地》等篇。1997年,我自北大回母校臺大哲學系任教,近年又曾在臺大開過兩次黃老道家的課程。如今將兩校課程的講義和課余陸續所發表的論文,匯編成冊。
我將《管子》四篇集結成書,仿朱熹之編輯四書。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抽出,跟《論》、《孟》合湊成冊,究其實,儒家四書之間,彼此在思想內容上的整體性與連貫性,并不如《管子》四篇那樣一致。無論如何,有了朱子的前例可循,更加深了我將《內業》、《心術》上下及《白心》四篇編撰成書的決心。
先秦道家派別繁多,影響最深遠的莫過于春秋末年的老學和戰國中后期的莊學及黃老學。我對道家的研究,長期偏重老莊,因著多種原因才擴及到黃老學。早先我在注譯《莊子》全書時,就遇到外雜篇中滲透著黃老的觀念,但當時我未及留意。稍后認識到稷下道家在百家爭鳴中居于主導地位,這段學術史引起我很大的興趣。而促使我用心在黃老道家的研究,是由于馬王堆漢墓一批黃老帛書的問世。我們將帛書《黃帝四經》和保存在《管子》書中的黃老作品兩者思想上的內在關系聯系起來作觀察,便可了解戰國黃老思想的端倪,再結合現有的《尹文子》、《慎子》、《鹖冠子》等書,便可把握先秦黃老學的趨勢。
事實上,我們只要從《管子》四篇,便可明白司馬談《論六家要指》所說的道家,原來就是黃老道家;從《管子》四篇,便可明白作為先秦時代總結的《呂氏春秋》巨著中何以黃老成為其主體思想;從《管子》四篇,也可明白孟子心氣一類哲學議題的由來,以及《荀子》、《大學》、《中庸》部分思想的淵源。四篇的心學、氣論,實為中國古代思想史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其君道思想,如君上無為臣下有為以及君臣分職而治的觀念,成為漢魏政治哲學的主流思想。四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可惜學界長期忽視稷下道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稷下學宮的出現而成為百家爭鳴的具體場所,它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為首見的學界盛事,而稷下道家所形成的黃老之學,則成為戰國諸子顯學中的顯學。黃老之學興盛于齊國稷下,由稷下道家環淵、彭蒙、田駢、接子、季真、宋钘、尹文、慎到等發揚的黃老思想,迅即擴散到全國各地,在楚地有《鹖冠子》的黃老學,在三晉則影響法家為眾所周知,在秦國黃老思潮竟成為《呂氏春秋》學派的主體思想。
黃老學在學術史上影響之廣遠,我們不能不加以研究。而我個人還有一個特別的緣由投入黃老學的研究,那就是我發現它對《易傳》的影響。殷周之際的《易經》本是占筮之書,《周易》的哲學化始于戰國《易傳》的引道入易,這方面,我已經寫了兩本小書,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拙著《易傳與道家思想》和《道家易學建構》。
黃老學的研究,在當代學界蓬勃起來,首先我們要感謝山東淄博市《管子學刊》的發行,它對齊學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摯友胡家聰、牟鐘鑒、熊鐵基、吳光、余明光、陳麗桂、白奚等,在先秦黃老學的領域內,都有杰出的專著發表。近年來,我注意到歐美對黃老學的關注與研究,本國年輕學子撰寫博士論文的也逐漸多起來,這是研究古代道家的一個可喜的現象。本書的出版期望能對稷下道家的研究提供參考。
陳鼓應于臺灣大學哲學系
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