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篇 夫婦生五男

夫婦生五男,
并(并)有一雙女;
兒大須取(娶)妻,
女大須家(嫁)處(出)。
戶役差耕(科)來
弆(棄)拋我夫婦
妻即(子)無裙袚(復)
夫體無褌袴。

〔考釋〕

“戶役差科來”

“戶役”,按戶派的賦役(見本類第九篇《貧窮實可憐》考釋①)。

“差科”,是差使和賦稅的綜稱。

《唐會要》卷八十五:

“天寶四載三月敕:……委太守詳覆定后,明立簿書,每有差科,先從高等。”

“棄拋我夫婦”

此句意為“兒子為了逃避戶役差科,棄拋父母,逃亡在外”。

唐玄宗開元、天寶時,逃亡農民占總人口的八分之一(考釋見《貧苦實可憐》注③)。據史載,當時有很多農民離家逃亡或與父母分地居住。

《唐會要》卷八十五:

“如聞百姓之內有戶高丁多,茍為規避,父母見在乃別籍異居。”

《全唐文》卷二十九:

人離邦去里,……致令父不保子,兄不寧弟。井邑有流離之怨,道路有吁嗟之聲。”

本篇民歌所反映的正是這時期農村的一般現象。

“妻子無裙袚”

“袚”是錯字,當是“祓”之誤。“祓”則是“複”的諧音借用字。據《廣韻》,祓在物韻,複在屋韻,同為入聲。

“複”是夾衣或絮棉的冬衣。

《廣韻》:

重衣。”(同《說文解字》)

《釋名》:

有里曰複,無里曰禪(單衣)。”

錢繹《方言箋疏》:

衣之有絮而短者。”

漢詩《孤兒行》:

“冬無複襦,夏無單衣。”

唐時民間婦女,夏天上穿衫,下扎單裙;冬天上穿“襦複”,下穿袴。

《唐六典》卷六:

“官婢,春給裙、衫各一,……冬給袴各一。”

“妻子無裙複,夫體無褌袴”,意為“這曾生過五男二女的老夫婦,一年四季都沒有衣服穿,幾乎在赤身露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纳雍县| 宁远县| 陆丰市| 伊宁县| 安远县| 镇宁| 札达县| 洞头县| 砀山县| 藁城市| 高碑店市| 五家渠市| 巴里| 徐汇区| 延边| 佛坪县| 布尔津县| 军事| 海南省| 桂东县| 吴堡县| 广西| 藁城市| 汝阳县| 织金县| 洛浦县| 江西省| 栖霞市| 博爱县| 廉江市| 江陵县| 木兰县| 大港区| 拉孜县| 井研县| 灵璧县| 鄂托克旗| 明溪县| 儋州市| 岳普湖县| 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