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自序

人皆有死,最重要第一是健康,

第二是天生性情溫和,

第三是有一份并非不義的財產,

第四是有一批朋友歡度青春時光。[1]

這首古希臘無名氏詩人的作品“幸福四要素”,哪怕由現代人吟誦,也未見得過時。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健全是人之為人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穩定的經濟收入和充滿友愛的青春年華則“錦上添花”。大多數人憧憬著這樣的生活。

然而,在當代青年——尤其是從事學術工作的青年——看來,健康與性情溫和卻往往與有財產的生活相抵觸。經濟上的壓力往往使得青年人失去健康,近年來,在80后、90后當中,抑郁癥、躁郁癥等各式各樣的心理疾病頻發。我認識一些博士、碩士,他們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其中較輕的表現是失眠、飲食失調,病情嚴重的大多要依靠重劑量抗抑郁藥物維持基本的作息正常,以至于影響到身體的其他機能。

根據一些當事人的反映,他們患上抑郁癥和其他心理疾病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最突出的,當屬科研發表與畢業論文寫作的壓力。為了在縮減規模、提倡精英人文教育的今天保持競爭力,人文學科的博士、青年教師必須拼命“做牛做馬”,給自己增加“基本分”,以求在體制內找到一份還看得過去的工作。過去常常說人文學術是“養人”,是滋長“浩然之氣”,現在的學術則因其僵化的評價模式不斷破壞著學者、學生們的身心健康。這一現代性的體制競爭模式尤其與從事中西方古典研究的青年的心態格格不入。大多數愿意將青春交付給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的年輕人,其一開始的訴求并不是成為現代學術機械生產的作業員,而是實現審美化、趣味化的生活,在精妙的義理與辭章中獲得生命的升華。

要在制度生活與趣味生活之間找到平衡,這是當代知識青年面臨的一個根本難題。“君子無中心之憂則無中心之圣”,作為身臨其境者,這一難題也不斷敲擊著我本人去思索一條中道。

作為中文系出身的學生,我最初的學術興趣集中在文藝與文化方面。讀本科的時候,往往在與老師、朋友的討論中發現“多元主義”的泛濫:幾乎所有人都贊同,不同處境下的不同生存尺度,決定著每一個個體對經典作品的解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同解釋之間不存在高低之別;進而,對文藝和文化的價值判斷必然歧義叢生。在我看來,正是在這種歧義叢生、莫衷一是的人文氛圍內,市場經濟的邏輯正在慢慢蠶食傳統的藝術標準,催生出種種亂象。這種文化藝術上的敗壞,也與學術制度中的心靈禁錮構成了呼應。人文學者和文學藝術家們往往沒有清醒地意識到,一旦承認自身的標準莫衷一是,這也就意味著放棄了自身作為一種高貴的科學存在的根基,進而也就失去了讓世人尊重的理由。無法獲得尊重的學術活動,自然也就注定淪為“產業”,淪為體制的奴隸。

我的一些同齡人往往會把打破“宏大敘事”、走向“多元解釋”視為什么了不得的重大發現。他們往往以看似激進、實則迂腐的姿態“解構”人文學術,尤其是傳統古典學術,以此凸顯一份“革命者”的姿態;與此同時,他們又要求時代給予他們尊重,要求體制給予他們崇高的地位。他們似乎從來未曾意識到自己生存處境的窘迫正來自于他們對自身從事的職業的不尊重。一旦消解了傳統所奠定的文明教化的根基,讀書人被拋向市場、拋向功利主義的汲汲大潮,變成產業工人,這難道不是必然的道理嗎?

在這個意義上,重新喚起當代學術青年對中西方文明核心品質的敬重,在古今之間找到心靈與世界的平衡,也就成了一項需要有人去完成的文化實踐工作。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則是積極凸顯對古典作品、古典精神對于現代生活的重要性。

近年來,一些有遠見卓識的前輩呼吁重視“古今之爭”和“古今通變”。這一轉向的動機在于,當下流行的現代性觀察理論,大多缺少古典視野。在以啟蒙進步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歷史敘述中,古希臘-羅馬的傳統、中世紀的傳統、儒-道的傳統……都被剪影化為現代人茶余飯后的賞玩符號,并不構成關注的重點,遑論提供有力的指導。相反,當我們要從更高的層次來審視許多現實中遭遇的問題時,不難發現,古代與現代在斷裂沖突的同時又“藕斷絲連”。在我們這個憑借從未斷裂的悠久古典傳統昂立于世的中國,事情尤其如此。所以,如何處理古典與現代之間的張力,自然也就應當成為中國人文研究的核心問題意識。青年人如果無法正視理想之古典與現實之當代的“斷”與“續”,在生活中——更不用說在學術生活中——也就容易變得局促且呆板,或是沉湎于故紙堆孤芳自賞,進而變成迂腐的“兩腳書櫥”,或是失去體面的形象和正派的心腸,進而與不義的時勢媾和。這兩種生活方式都是不幸福的,因為他們都忽視了“健康”的運動,忽視了心靈在古今之間不斷找尋友愛關系的無休止探索。

在我看來,這遠遠比處理后現代性的相關理論問題更有意義,因為所謂“后現代”其實是現代問題的一個延伸,僅僅是近年來浮現的一個“局部問題”。要對“后現代”進行真正有效的回應,就萬萬不可失去中西方古典學的視野。唯有歷史的對比,方能揭示根源性的斷裂與危機。敏感的人們會意識到,中西方古典思想與現代、后現代思想一樣紛繁復雜,并一貫地滲透在我們當前的文化生活當中。古典的神靈憑依在現代城鄉的縫隙,散發著別樣的氣息。這尤其體現在思想家和文學藝術作品里,有時自覺,有時“下意識”。在談論“后現代”時,引入對古典思想的討論,除了體現出一份敬重,更是為了找到一條出路。

秉承著以上的思路,在碩士、博士階段,我進行了一系列的觀察和寫作實驗,試圖在一個80后青年的文化生活經驗之上進行反思,引出中西方古典思想對現代、后現代理論話題的可能的關切角度。我并非復古主義者,在我的思維里,中西方古典并不是一種需要徹底還原的“烏托邦”,而毋寧說是對當代的種種癥結展開批判的鏡鑒。古典思想與當代青年生活方式的關系,從具體的維度來說,是藥與患者的關系(如柏拉圖在《斐德若》中所說的那樣),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則是穩定的幸福生活尺度和激烈的未來探索沖動之間的關系。青年的性情需要得到古典思想和作品的節制與調和,古典的理想需要得到青年人強健身體的踐行與傳遞。

這些寫作實驗是我碩士、博士求學階段的練筆之作,大多是試圖嘗試跳出體系化的學術寫作,想要用不同的文體、口吻和風格,從不同的層次與角度展現古今之間的豐富多彩的意涵交織。也許有一天,我會對其中某些篇章“悔其少作”。然而,從“實驗”這個詞的本義來說,其中本就包含著“試錯”的意味。東西不拿出來給人看,就像學了好功夫卻不跟人交手,有沒有戰斗力就不知道,也就無法讓自己真正進步。“少作”是對青春時光某些思維方式及其歷史處境的儲存,其中的稚嫩與狂妄必然會隨著年月的增長而一去不返。當然,從這些稚嫩與狂妄的植被中能否發育出更加精細、系統的學術成果,我未來必須用更多的實驗來證明。

這些文章里,有些是對當前某些流行的“復古”理論和姿態的重新思考,有些則試圖通過對當代中西方文學、影視、美學和文化議題的重新審視,俯拾出其中寶貴的古典思想的閃光。從“女性”到“家庭”,從“江湖”到“師道”,從“科技”到“媒介”,從“鄉愁”到“文明”——這些紛繁的話題不僅體現著我個人的焦灼,還應當被拋向整個時代,尋求更多的憂患共鳴。“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青年階段能夠讓這些篇章面世,從而期待潛在的思想之友的來臨與回應,這應當是我目前最值得珍惜的歡樂與幸福,哪還有什么“悔其少作”的拘謹呢?

馮慶

2016年10月于京城霧霾之中

品牌:三聯書店
上架時間:2020-08-11 10:07:17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本書數字版權由三聯書店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西县| 会东县| 洞头县| 嘉义县| 肇州县| 大新县| 兴安盟| 信宜市| 高雄市| 霍州市| 汤阴县| 浪卡子县| 麻城市| 鄂托克前旗| 延长县| 涞水县| 乌兰浩特市| 浦县| 恩平市| 轮台县| 台北县| 宜君县| 梁平县| 东方市| 洛宁县| 台东市| 获嘉县| 福州市| 梅州市| 山丹县| 乌恰县| 错那县| 桂林市| 正蓝旗| 肇源县| 石阡县| 余江县| 秀山| 宜宾市| 乐安县| 宜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