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臺灣漢語音韻學史(全二冊)作者名: 李無未本章字數: 5605字更新時間: 2020-12-24 12:09:54
第六節 臺灣學者個人漢語音韻學論著匯集
一、包含有漢語音韻學論文內容的綜合類文集匯集
這里試舉幾部:
(一)丁邦新、梅祖麟編《李方桂全集1:漢藏語論文集》(2012)
該書所收李方桂漢語音韻學論文有:《切韻》[a]的來源、東冬屋沃之上古音、論中國上古音[?-iw?ng][?-iw?k][?-iw?g]、臺語中的若干古代漢語借詞、中國上古音聲母問題、上古音研究、上古音[??]的演變、幾個上古聲母問題、漢語研究的方向——音韻學的發展、論藏語復輔音的漢語轉寫、上古音、論開合口——古音研究之一、論聲韻結合——古音研究之一、論韻尾輔音——古音研究之一、中國的語言和方言、零聲母與零韻母、喉音特征與聲調演變、漢藏系研究法、書評:堅尼克·派克《聲調語言》、書評:齊德芳《華北漢語的調系》、語言學在臺灣等。李方桂漢語音韻學研究彰顯了明確的語言比較特色。
(二)高明《高明小學論叢》(1971)
該書中的漢語音韻學論文為:治聲韻學應具有的一些基本觀念、反切以前中國字的標音法、反切起源論、中國聲韻學叢刊初編敘錄、《古音學發微》序、黃輯李登《聲類》跋、等韻研究導言、嘉吉元年本《韻鏡》跋、《韻鏡》研究、鄭樵與《通志·七音略》、《四聲等子》之研究、《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之研究、《唐以前小學書之分類與考證》序等。傳統音韻文獻挖掘與考訂成就突出。
(三)丁邦新編《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1974)
這本《選集》的主要內容有:與高本漢先生商榷“自由押韻說”兼論上古楚方音特色、《廣韻》重紐試釋、等韻門法通釋、《切韻指掌圖》中幾個問題、全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的反切上字、全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的反切下字、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廈門方言的音韻、假借字問題、高本漢的《詩經》研究、聲母韻母的觀念和現代的語音分析理論、中國語言、國語與北平話等。
(四)許世瑛《許世瑛先生論文集》第1集(1974)
書中涉及的漢語音韻學論文為:論《廣韻》反切跟國語音讀、從《中原音韻》[ian]與[ien]韻母說道國語的[ien]韻母、段氏《說文注》所標韻部辨誤、段玉裁《古十七部諧聲表》補正、由王念孫《古韻譜》考其古韻二十一部相通情形、輯江有誥《通韻譜合韻譜借韻譜》、《等韻一得》研究、評高本漢古韻二十六部、評羅常培董同龢兩先生“釋內外轉”之得失、《詩集傳》葉韻之聲母有與《廣韻》相異者考、重唇音與舌頭音在朱子口中尚有未變讀輕唇音與舌上音者考、從《詩集傳》音注及葉韻考中古聲母并合情形、朱熹口中已有舌尖前高元音說、從《詩集傳》葉韻考朱子口中鼻音韻尾以及塞音韻尾已各有相混情形、從《詩集傳》葉韻中考《廣韻》陽聲及入聲各韻之并合情形、從《詩集傳》葉韻中考《廣韻》陰聲各韻之并合情形、止攝各韻與蟹攝三四等韻朱熹所讀音值、《廣韻》全濁上聲字朱熹口中所讀聲調考、再考《廣韻》全濁上聲字朱熹口中所讀聲調、論《鵩鳥賦》的用韻、談談《思舊賦》的寫作技巧及用韻、論《孔雀東南飛》用韻、談《木蘭辭》用韻、談《長恨歌》與《琵琶行》用韻、論元稹《連昌宮詞》用韻、論元稹《望云騅馬歌》及《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用韻、論元稹《樂府古題十九首》用韻、論元稹《有鳥》二十章用韻、論元稹《有酒》詩十章用韻、論《秦婦吟》用韻、論鄭嵎《津陽門詩》用韻。可以看出,朱熹語音研究是其著力點,但傳統小學音韻文獻研究特色也很鮮明。
(五)方師鐸《方師鐸文史叢稿》(專論上下篇)(1984)
本書收入的漢語研究主要篇目是:中國語言的特性及其對中國文學之影響、中國語言中的詞匯、中國語文中的語義、訓詁學的新構想、漢代的小學教科書——《蒙求書研究》等。這之外,還有屬于漢語音韻學的論文:《中華新韻》“庚”“東”兩韻中“ㄨㄥ”“-ㄨㄙ”兩韻母的糾葛、“輕聲”的多種功能、“我”字音讀變遷考、“ㄅㄆㄇㄈ”名稱問題、《弟子職》用韻分析、中國上古音里的復聲母問題、從用韻推定《孔雀東南飛》詩的時代、單音節中國字音的特色、讀音語音何去何從、論借音托事及增形別義。
(六)陳新雄《鍥不舍齋論學集》(1984)
《鍥不舍齋論學集》涵蓋了作者這之前的重要音韻學論文,中外視野極其廣闊。篇目為:自序、萬緒千頭次第尋——談讀書指導、古音學與《詩經》、從《詩經》的合韻現象看諸家擬音的得失、群母古讀考、《廣韻》以后韻書簡介、如何從國語的讀音辨識《廣韻》的聲韻調、《廣韻》聲類諸說述評、《廣韻》四十一聲紐聲值的擬測、《切韻》性質的再檢討、聲韻學導讀、酈道元《水經注》里所見的語音現象、《禮記》“學記”“不學博依不能安詩”解、評介潘陳合著《中國聲韻學》、上古音當中的[-d]跟[-r]韻尾、簡介佛瑞斯特中國古代語言之研究方法、《廣韻》韻類分析之管見、無聲字多音說、論上古音中脂[?r]隊[?d]兩部的區別、高本漢之《詩經》韻讀及其擬音、幾本有價值的聲韻學要籍簡介、蘄春黃季剛(侃)先生古音學說駁難辯、評介《瀛涯敦煌韻輯新編》、《說文解字》分部編次、《說文》古籀排列次第先后考、文則論。
(七)陳新雄《文字聲韻論叢》(1994)
《文字聲韻論叢》與《鍥不舍齋論學集》互為補充與銜接,比如論述黃侃古音學說內容的就是如此。其音韻篇目為:黃季剛先生及其古音學、李方桂先生《上古音研究》的幾點質疑、章太炎先生《轉注假借說》一文之體會、今本《廣韻》切語下字系聯、《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見的聲韻現象、戴震《答段若膺論韻書》幾則聲韻觀念的啟示、《毛詩》韻三十部諧聲表、《說文》借形為事解、《詩韻》的通轉、蘄春黃季剛先生古音學說是否循環論證辨、論談添盍怗分四部說、《毛詩》韻譜通韻譜合韻譜、陳澧《切韻考》系聯《廣韻》切語上下字補充條例補例、戴震《答段若膺論韻書》對王力脂微分部的啟示等。
(八)丁邦新《中國語言學論文集》(2008)
《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內容極其豐富,漢語音韻學與漢語方言學“融而為一”,主要篇目為:漢語音韻史上有待解決的問題、“Archaic Chinese, [?gw], [?y]and[?yw]”、從閩語論上古音中的[?g]、上古音聲母[?g]和[?y]在閩語中的演變、論上古音中帶[l-]的復聲母、從閩語白話音論上古“四聲別義”的現象、重建漢語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重紐的介音差異、論《切韻》四等韻介音有無的問題、《問奇集》所記之明代方音、17世紀以來北方官話之演變、“Review:F. S. Hsueh, Phonology of Old Mandarin”、漢語方言接觸的幾個類型——并論國語聲調及閩語全濁塞音聲母演變的兩個問題、漢語方言層次的特點、從漢語方言現象檢討幾個辨音征性的問題、漢語方言中的“特字”——一致的例外、“A Note on Tone Change in the Ch'ao-chou Dialect”、“Derivation Time of Colloquial Min from Archaic Chinese”、從特字看吳閩關系、從歷史層次論吳閩關系、北京話文白異讀和方言移借、“Dialectal Words as a Factor in Determining”、“The Derivation Time of Dialects:An Example from Chinese”、國語中雙音節并列語兩成分間的聲調關系、《論語》《孟子》及《詩經》中并列語成分之間的聲調關系、“Some Aspects of Ton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Dialects”、“Tonal Evolution and Ton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ese”、漢藏系語言研究法的檢討、從音韻論《柏梁臺》詩的著作年代、如皋方言里完成貌詞尾的詞音位變化、從聲韻學看文學、元曲韻字示意說之探討、聲韻學知識用于推斷文學作品時代及真偽之限度、漢藏系語言研究法的檢討、論漢語與臺語的關系——李方桂漢臺語同源論的檢討等。
(九)林炯陽《林炯陽教授論學集》(2000)
《林炯陽教授論學集》篇目為:陳伯元教授序、《切韻》系韻書反切異文形成的原因及其價值、敦煌韻書殘卷在聲韻學研究上的價值、敦煌寫本王梵志詩用韻研究——兼論伯三四一八號殘卷的系統、敦煌寫本王梵志詩“卷中”本用韻考、斯四二七七號與列一四五六號法忍抄本殘卷王梵志詩用韻考、論曾運乾《切韻》五十一紐說、《韻鏡校證》補校、《磨光韻鏡》在漢語音韻學研究史上的價值、林景尹先生《廣韻》批校、聲韻學在華文教學上的效用、聲韻學的教學、閩南方言詞本字舉例(初稿)、閩南語本字考訂的聲韻條件(大綱)、評《瀛涯敦煌韻輯新編》、評《六十年來之聲韻學》、評《六十年來之訓詁學》、《周易》卦爻辭之作者、評劉文起教授《檢視阻礙儒學發展的一股逆流——論商鞅反人文之原因》。書中文章方言學、敦煌學、海外漢學文獻與漢語音韻學研究結合,足見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力。
(十)孔仲溫《孔仲溫教授論學集》(2002)
《孔仲溫教授論學集》音韻論文篇目為:《韻鏡》的特質、《敦煌守溫韻學殘卷》析論、《廣韻》祭泰夬廢四韻來源試探、論《韻鏡》序例的“題下注”“歸納助紐字”及其相關問題、《辨四聲輕清重濁法》的音韻現象——聲母部分、殷商甲骨諧聲字之音韻現象初探、論上古祭月同部及其去入之相配、論“重紐字”上古時期的音韻現象、論江永古韻入聲八部的獨立與相配、論《龍龕手鑒》“香嚴”音之音韻現象。作者論及《韻鏡》《廣韻》諸多難題,其深度遠遠超越前人,盡顯大家氣象。
二、以漢語音韻學為專題的論文匯集
這里也試舉幾部:
(一)張琨《漢語音韻史論文集》(1987)
本書以《切韻》研究為方向,承認歷史上的方言差異,“投射一個原始系統”。篇目是:張琨教授古音學說簡介(代序,張賢豹)、論中古音與《切韻》之關系、《切韻》的綜合性質、漢語音韻史中的方言差異、古漢語韻母系統與《切韻》。
(二)周法高《中國音韻學論文集》(1984)
本書4篇論文洞見深邃,篇目為:論《切韻》音、論上古音、論上古音和切韻音、上古漢語和漢藏語。
(三)龍宇純《中上古漢語音韻論文集》(2002)
本書集中于漢語上古、中古兩個時段語音的研究,篇目為:中古音部分:例外反切研究、《廣韻》重紐音值試論——兼論幽韻及喻母音值、論照穿床審四母兩類上字讀音、陳澧以來幾家反切系聯法商兌——并論《切韻》系韻書反切系聯的學術價值、從臻櫛兩韻性質的認定到韻圖列二四等字的擬音、從《集韻》反切看《切韻》系韻書反映的中古音、《切韻》系韻書兩類反切上字之省察、論重紐等韻及其相關問題、中古音的聲類與韻類、支脂諸韻重紐余論、陳澧反切系聯法再論、內外轉名義后案、李登《聲類》考。上古音部分:上古清唇鼻音聲母說檢討、有關古韻分部內容的兩點意見、上古陰聲字具有輔音韻尾說檢討、再論上古音[-b]尾說、上古音芻議、古漢語曉匣二母與送氣聲母的送氣成分——從語文現象論全濁塞音及塞擦音為送氣讀法、上古漢語四聲三調說證。
(四)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1988)
與《中國語言學論文集》不同,《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主題更為集中,以理論性問題研究為主,主要篇目為:上古漢語的音節結構、上古陰聲字具輔音韻尾說補證、漢語上古音的元音問題、平仄新考、漢語聲調源于韻尾說之檢討、漢語聲調的演變、與《中原音韻》相關的幾種方言現象、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吳語中的閩語成分、吳語聲調之研究。
(五)謝云飛《音學十論》(1971)
本書音韻研究理論與實際結合,篇目為:漢語音韻的實用功能、佛經傳譯對中國音韻的影響、華語注音的各式音標之比較、漢語中的聲調、十二轉聲釋譯義、《切韻指掌圖》與《四聲等子》之成書年代考、《七音略》之作者及成書、音訓的流弊、如何自國語音中辨四聲、有關古音的一些有趣問題。
(六)張光宇《〈切韻〉與方言》(1990)
本書研究漢語語音史,以漢語方音史資料為突破口,理論性思考特色十分突出,篇目為:漢語發展史與漢語語音史、閩方言古次濁聲母的白讀[h-]和[s-]、海口方言聲母的由來、福建畬字地名與畬話、《切韻》純四等韻的主要元音及相關問題、梗攝三四等字在漢語南方方言的發展、從閩方言看《切韻》三四等韻的對立、閩南方言的特殊韻母[-i?]、從閩方言看《切韻》一二等韻的分合、閩方言音韻層次的時代與地域、說邵武方言、閩南方言研究導論等。
(七)竺家寧《近代音論集》(1994)
本書挖掘許多學者注意不夠的漢語近代音重要文獻,成績顯著,篇目為:《四聲等子》之音位系統、《九經直音》的濁音清化、《九經直音》聲調研究、《九經直音》的時代與價值、《九經直音》的聲母問題、《九經直音》知照系聲母的演變、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論《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之韻母系統、宋代語音的類化現象、《韻會》重紐現象研究、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清代語料中的ㄜ韻母。
(八)竺家寧《音韻探索》(1995)
本書所收論文與作者長期以來關注的上古音復聲母問題關系密切,但不局限于此,還涉及《廣韻》、中古等韻圖產生等問題,篇目為:《古漢語復聲母研究》提要、上古漢語帶喉塞音的復聲母、上古漢語帶舌尖音的復聲母、上古音里的心母字、《說文》音訓所反映的帶[l]復聲母、《經典釋文》與復聲母、評劉又辛“復輔音說質疑”兼論嚴學宭的復聲母系統、蒲立本復聲母學說評述、白保羅復聲母學說評述、大陸地區復聲母研究評述、《顏氏家訓·音辭篇》的幾個語音現象、《廣韻》類隔研究、《音學辨微》在語言學上的價值、論中古韻母、漢語音變的特殊類型、佛教傳入與等韻圖的興起等。
(九)何大安《漢語方言與音韻論文集》(2009)
本書涵蓋了作者研究漢語音韻與方言的重要論文,篇目為:變讀現象的兩種貫時意義——兼論晉江方言的古調值、云南漢語方言中與腭化音有關諸聲母的演變、論永興方言的送氣濁聲母、“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送氣分調及相關問題、方言接觸與語言層次——以達縣長沙話三類去聲為例、聲調的完全回頭演變是否可能、方言史中的階段與層次——橫縣達縣石陂的個案研究、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論郭璞江東語的名義、官話晉語與平話性質的檢討、上古音中的[?hlj-]及相關問題、古漢語聲母演變的年代學、從上古到中古音韻演變的大要、[-d]的下限、六朝吳語的層次、“此秘未睹”的一個側面、劉宋時期在漢語音韻學史上的地位——兼論音韻史的分期問題、速率與續斷——音韻史研究的新視角、“陰出陽收”新考——附論《度曲新知》中所見的吳語聲調、韻首的迷思:《度曲須知》中的“屬陰”與“屬陽”、《方音洗冤考》的是與非、《辨聲捷訣》的一種讀法——附論《度曲新知》中的“薩”“殺”的讀音、“轉音”小考、從中國學術傳統論漢語方言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聲韻學中的傳統當代與現代、尖端與洞見——李方桂先生的語言學研究。
此外,還有以某一個漢語音韻學固定專題而編訂的論文集,比如金周生《吳棫與朱熹音韻新論》(200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