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張岱年全集)
- 張岱年
- 2570字
- 2020-06-23 15:24:24
三、中國古代哲學范疇的總體系
如上所述,中國古代哲學的概念范疇有其歷史演變的過程。在歷史上有比較廣泛影響的范疇是:(1)先秦儒家范疇,(2)先秦道家范疇,(3)魏晉玄學范疇,(4)宋明理學范疇。此外還有佛學的范疇,但佛學范疇多數是翻譯名詞,始終沒有取得主導地位,所以不能和儒道兩家相比。宋明理學的范疇可以說是集中國古代概念范疇之大成,反理學的思想家也未能提出另外的新范疇。但是,我們現在來研討中國古代哲學的范疇,應尋源察流,不能以理學的范疇為限。
中國古代哲學,從周秦到宋元明清,是否可以說有一個通貫、綜合的范疇總體系呢?應該肯定是有的。這個范疇總體系應該包括儒家、道家、玄學、理學的長期流傳和廣泛引用的范疇。
這個范疇總體系的內部應有一定的邏輯層次。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確定這個邏輯層次?
黑格爾的《邏輯學》包含西方哲學范疇的總體系。黑格爾提出歷史的與邏輯的二者一致的原則,他認為范疇在歷史上出現的次序與范疇在邏輯體系中的順序是一致的。他是按照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次序安排的。事實上,他所講的歷史順序不盡符合歷史事實,他所安排的邏輯順序也往往出于主觀臆斷,并無嚴格的邏輯理由。黑格爾自以為達到了終極真理,實則不符合客觀實際。但是黑格爾所提出的歷史和邏輯二者統一的原則卻含有深邃的智慧。思想史上確實有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情況,概念之間也有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關系。但據此而排列出一個歷史與邏輯一致的順序,就難免牽強附會了,因為實際情況是比正反合的公式更復雜的。
簡單說來,范疇的邏輯層次可能有兩種:一是從普遍到特殊,用中國傳統名詞來說,即由“共”至“別”、由“全”至“偏”;二是從淺近到高深,用中國傳統名詞來說,即由淺入深、由“簡”至“賾”。
亞里士多德論范疇,以“體”為始,即由全至偏。黑格爾的《邏輯學》則是由簡至賾。
朱熹編《近思錄》,以“道體”為首卷。朱熹雖然沒排列出范疇體系,但他的理論體系實際上是采用了從全至偏的程序。陳淳《字義詳講》和明代的《性理大全》所列名目次序都不免雜亂無章,表現出朱門后學理論水平的膚淺。
管見以為,現在探索中國古代哲學范疇的總體系,要考察兩個方面的次序,一是范疇從普遍到特殊的邏輯順序,一是歷史上思想家提出范疇的先后順序。哲學思想的歷史發展,在一定意義上,有其邏輯的必然性,但是哲學范疇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后次序并沒有構成一個嚴格的邏輯順序。如果勉強地把歷史次序安排成一個邏輯順序,勢必削足適履。情況是復雜的,還應尊重客觀事實。
哲學范疇,在歷史上,有時是一個一個提出來的,如老子的“道”;有時是一對一對提出來的,如“陰陽”、“有無”。范疇皆可湊成一對,但亦可單獨引用。茲分別列為二表,這二表的內容基本一致,但是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因而也有所出入。
〔1〕中國古代哲學范疇總表之一(單一范疇總表)
〔最高范疇〕
天、道、氣(元氣)、太極、太一、虛(太虛)、玄、無極、太和、理。(以上10個)
〔虛位范疇〕
德、善、美、本(本原、本根)、體(本體、實體)、用、實、元、是(是非)、真(真偽)。(以上10個)
〔定名范疇〕
命(天命)、五行(水火木金土)、陰陽、物、和、同、兩端、無、有、自然、樸、器、象、反、常、變(變化)、動、靜、生、易、神(形神之神)、神(神化之神)、幾、類、精(精氣)、誠、宇宙、法則、事、勢、形、質(形質之質)、質(性質之質)、機、能(屈伸動靜終始之能)、所以(所以然)、實有;
仁、義、性、中庸、不朽、權(經權之權)、公、貴(良貴)、良知(良心)、天理、人欲、大同;
心、思、知、行(躬行、實踐)、名、一貫、能(所以知)、所(所知)、效驗。(以上58個)
以上共列78個概念范疇。
〔2〕中國古代哲學范疇總表之二(對偶范疇總表)
〔天道范疇〕
天人(天道、人道)、本末、有無、道器、理氣、體用(質用)、太極無極、陰陽、形神(形質、精神)、命力、常變、動靜、反復、兩一、神化、形上形下、宇宙、事理、虛實、心物、同異、象數。(以上22對)
〔人道范疇〕
道德、仁義、性習、美善、中庸與狂狷、中和、義利、理欲、志功、經權、誠明、公私、誠偽、自然與有為、自然與名教、貴賤(價值高下)、理勢。(以上17對)
〔知言范疇〕
學思、名實、知行、是非、智愚、真偽、言意、能所、格物致知。(以上9對)
以上共列48對概念范疇。
【說明】“表一”分列了最高范疇、虛位范疇與定名范疇。每一類的次序參照了可考的歷史順序。最高范疇指思想家建立其哲學體系時所設定的表示世界本原或最高實體的范疇。孔孟以天為最大最高的實體,尚未脫離原始的天命論,老莊以道為天地的本原,開始創立本體論學說(近人或謂中國本體論學說始于王弼,實屬大誤,我另有辨析,茲不贅)。氣的概念最早見于西周末年伯陽父的言論中,而明確地以氣為最高范疇則較晚。魏晉時期,何晏王弼“以無為本”,實則仍以道為最高范疇,是以道為無。宋明時代,張載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于氣,程朱以理為最高實體。陸九淵、王守仁認為“心即理”,仍以理為最高范疇,但強調理即在心中。準此,無與心不列入最高范疇之中。
虛位范疇指各家通用而可以加上不同規定的范疇。定名范疇指具有確定內涵的范疇。
“表二”分列了天道范疇、人道范疇與知言范疇。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內容是“天人之學”,主要討論的是天道、人道以及知天知人的問題,所以哲學范疇可分為三類。如此分類有其一定的必要性。范疇成對,也有些復雜情況,有些范疇不僅與某一范疇成為對立,而且更與別的范疇成為對立。如“同”,既與“和”為對,又與“異”為對。又如誠,既與“偽”為對,又與“明”為對。魏晉時代,名教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一突出的問題,而在老莊哲學中,自然原與有為或人為相對。以后,戴震又以自然與必然并舉。此類情況也是屢見不鮮的。
上列二表,名目過繁。如刪繁就簡,去粗取精,可以選出最重要、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十六對范疇,如下表:

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體系,既有確定性,又有不確定性。中國古代思想家確實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范疇,這些概念范疇彼此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因而構成一定的體系。哪些概念范疇是主要的,哪些概念范疇不是主要的,其間有如何的統率、從屬的關系,難免人人異說,所見不同。概念范疇是隨思想的發展而演變的,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而且也不應該有一成不變的模式。我們雖然可以列出一個范疇總表,不過是一個暫時的總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