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穀梁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徐正英 鄒皓譯注
- 2780字
- 2021-03-03 17:26:48
二年
【經】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28]。
【傳】楚丘者何?衛邑也。國而曰城[29],此邑也,其曰城,何也?封衛也。則其不言城衛,何也?衛未遷也[30]。其不言衛之遷焉,何也?不與齊侯專封也[31]。其言城之者,專辭也[32]。故非天子不得專封諸侯。諸侯不得專封諸侯,雖通其仁[33],以義而不與也。故曰,仁不勝道。
【注釋】
[28]楚丘:衛邑,在今河南滑縣東。閔公二年,狄人滅衛,這里是諸侯幫助衛國復國的地方。
[29]國:國都。
[30]衛未遷:此時衛國人尚在曹國避難,還沒有遷到楚丘。
[31]專:表示專獨,擅自、獨自。齊桓公帶領諸侯城楚丘,實際就是重新分封衛國于楚丘。《春秋》這么只記載“城楚丘”就是不贊同齊桓公擅自分封諸侯。
[32]專辭:指專限魯國使用的說辭,這里本是諸侯共同幫助衛國筑城,《春秋》這樣記載顯得只有魯國在筑城。
[33]通:通達,明了。
【譯文】
【經】僖公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修筑楚丘的城墻。
【傳】楚丘是哪里?是衛國的小城。只有國都才說“城”,這里是小城,經文說“城”,為什么呢?這是在分封衛國。那么經文不說修筑衛國國都城墻,為什么呢?因為衛國還沒有遷徙到這里。經文不說衛國遷徙,為什么呢?不贊同齊國國君擅自分封諸侯。經文說“城”某個地方,是專門的說法。所以不是天子不能分封諸侯。諸侯不能擅自分封諸侯,即使明了他的仁義,但是按照道義卻不贊同。所以說,仁義不能勝過道義。
【注釋】
[34]辛巳:當為該年五月的十四日。
[35]小君:對諸侯夫人的稱呼。
【譯文】
【經】夏天,五月,辛巳(十四)日,安葬了魯莊公的夫人哀姜。
【經】虞師、晉師滅夏陽[36]。
【傳】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虞無師,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夏陽也[37]。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38]。滅夏陽,而虞、虢舉矣[39]。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40],荀息曰[41]:“君何不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42]?”公曰:“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43],則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幣。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公曰:“宮之奇存焉[44],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45],又少長于君[46],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諫,少長于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于虞[47]。”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宮之奇諫曰:“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挈其妻子以奔曹。獻公亡虢,五年而后舉虞。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48]:“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注釋】
[36]虞:國名,姬姓,故都在今山西平陸東北。據《史記·吳太伯世家》,周太王三子季歷賢能,太王欲立季歷,于是季歷的兩個哥哥太伯和仲雍出逃到荊蠻之地,斷發文身,以使季歷即位。后來季歷即位,傳姬昌(周文王),又傳姬發(周武王),武王滅殷之后尋找太伯、仲雍的后人,找到周章,已為吳君,因而封之,又封周章之弟虞仲為侯,遂有虞國。晉:國名,姬姓,周武王少子唐叔虞之后。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子變父改國號為晉,始為晉侯。夏陽:虢(guó)國地名,是虞、虢邊界的要地,在今山西平陸東北。
[37]主:主要作用。
[38]虢(guó):國名,姬姓,有西虢、東虢、北虢,此處的是北虢,開國君主是西周季歷子虢仲之后,國都上陽,在今河南三門峽東。塞:關塞、邊界險要之處。
[39]舉:被攻克,被占領。
[40]晉獻公:晉國國君姬詭諸,晉文公重耳的父親,公元前677年—前651年在位。
[41]荀息:晉國大夫。
[42]屈:晉國地名,產良馬。在今山西吉縣北。垂棘:晉國地名,盛產碧玉。在今山西潞城北。借道乎虞:向虞國借道。虞在晉南,虢在虞南,所以晉國要攻打虢國,需要向虞國借道。此條就是成語“假道滅虢”“唇亡齒寒”的出處。
[43]幣:玉帛之類的禮品,這里指晉國要送給虞國的禮品。
[44]宮之奇:虞國大夫,賢能。
[45]達心:心智通達,明白事理。懦:懦弱。
[46]少長于君:意思是從小與國君一起長大。一說年齡稍微比國君大些。
[47]便:有利。
[48]操:持。
【譯文】
【經】虞國軍隊、晉國軍隊滅亡了虢國要地夏陽。
【傳】不是國家而說滅亡,是重視夏陽。虞國沒有軍隊,經文說“師”,為什么呢?因為把它放在晉國之前說,不可以不說“師”。經文把它放在晉國之前,為什么呢?因為它在滅亡夏陽這件事中起主要作用。夏陽,是虞、虢之間險要的關塞。滅亡了夏陽,那虞、虢就要被攻克了。虞國在滅夏陽這件事中起主要作用,為什么呢?晉獻公想要攻打虢,荀息說:“國君您為什么不用屈地出產的駿馬、垂棘出產的玉璧向虞國借道呢?”晉獻公說:“這是晉國的寶物,如果他們接受了我們的禮物卻不借道給我們,那么怎么辦呢?”荀息說:“這些禮品是小國用來供奉給大國的東西。他們不借道給我們,一定不敢接受我們的禮物。如果接受了我們的禮物之后借道給我們,那就是我們把玉從內部的庫房取出來,而放到外部的庫房,把馬從內部的馬廄牽出來,而放到外部的馬廄。”晉獻公說:“虞國大夫宮之奇還在,一定不會讓虞國國君接受禮物的。”荀息說:“宮之奇為人處世,心智通達但是懦弱,小時候又和國君一起長大。心智通達就說話簡略,懦弱就不會極力勸諫,與國君一起長大,國君就會輕視他的意見。況且供玩賞的奇珍異寶就在眼前,而禍患還在另一個國家后面,這是中等智慧以上的人才能考慮到的,我估計虞國國君,是在中等智慧以下的。”晉獻公于是借道來討伐虢國。宮之奇勸說道:“晉國的使者,言辭謙卑但是禮物貴重,一定不利于我虞國。”虞國國君不聽,于是接受了晉國的禮物然后借道路給他們。宮之奇勸說道:“常言道:‘嘴唇沒了牙齒就寒冷。’說的就是這樣的事啊。”帶上他的妻子和孩子逃到曹國。晉獻公滅亡了虢國,五年之后攻克了虞國。荀息牽著駿馬拿著玉璧來到晉獻公面前說:“玉璧還是那個樣子,而駿馬長了歲數而已。”
【經】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49]。
【傳】貫之盟,不期而至者,江人、黃人也。江人、黃人者,遠國之辭也。中國稱齊、宋,遠國稱江、黃,以為諸侯皆來至也。
【注釋】
[49]齊侯、宋公:齊桓公、宋桓公。江:國名,嬴姓,位于今河南息縣以西。黃:國名,嬴姓,在今河南潢川西。貫:宋國地名,在今山東曹縣南。
【譯文】
【經】秋天,九月,齊桓公、宋桓公、江國國君、黃國國君在宋國貫地會盟。
【傳】貫地的會盟,沒有事先約定而到來的,是江國國君、黃國國君。“江人、黃人”,是表示遙遠的國家的說法。中原的國家說了齊國、宋國,遙遠的國家說了江國、黃國,用來表示諸侯們都來會盟了。
【經】冬,十月,不雨[50]。
【傳】不雨者,勤雨也[51]。
【注釋】
[50]雨(yù):下雨。
[51]勤:殷切盼望。
【譯文】
【經】冬天,十月,沒有下雨。
【傳】說“沒有下雨”,就是殷切盼望下雨的意思。
【經】楚人侵鄭。
【譯文】
【經】楚國人入侵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