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突破思維定式,就必須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在面對一個問題時,盡量想想看問題不同的角度,從而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同一個問題。一旦養成了這個習慣,想要打破思維定式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致命的壓力
潘潔是個非常優秀的年輕女性,她的個人經歷非常完美,從小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十分優異。2003年,潘潔成功考入了一所重點大學。對許多大學生來說,大學生活就應該是輕松和豐富多彩的,但潘潔并未在大學期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她依舊是最優秀的,并在2006年獲得了到新加坡交流學習的機會。大學畢業后,潘潔先后在日本和德國留學,并且獲得了雙碩士學位。
完成學業后,潘潔便成功進入普華永道公司,從事審計工作。工作后的潘潔依舊很拼命,每天除了正常的上班時間,還經常加班到深夜,每天都是凌晨時分才回家休息,有時候甚至凌晨三點多才回家。
一天,潘潔晚上12點多回到了家。這天潘潔特意早點回家,是因為她覺得身體很不舒服,再加上她最近跟進的項目完成了,決定好好休息一下。回到家后,疲憊不堪的潘潔甚至都沒有力氣洗漱就倒在床上睡著了。第二天,潘潔發起了高燒。當潘潔的父母發現女兒發高燒后,立刻把潘潔送到了醫院。
這次的搶救很及時,潘潔雖然清醒過來了,但身體卻十分虛弱,只能在家好好休息,再加上正值清明小長假,她可以趁此機會恢復一下。但潘潔的身體并未恢復健康,在清明假期結束的時候,潘潔在家中突然陷入了昏迷。雖然潘潔的父母及時把她送到了醫院,但她卻一直處于昏迷的狀態,這已經是瀕臨過勞死的邊緣了。
所謂“過勞死”,就是指由于長時間加班工作導致過度疲勞而猝死。過勞死這個名詞是日本發明的,因為過勞死的現象最早出現在日本。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經濟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這繁榮的背后是日本人長時間的努力工作。在當時的日本,人們每天工作12~16個小時都是很正常的。對于日本人來說,工作或公司是被擺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會考慮到自身和家庭。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中,出現過勞死也就不足為怪了。有些人甚至說,在日本,過勞死的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死于交通意外事故的人數。
在中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過勞死的現象開始頻繁出現。在過勞死的案例中,工作占據了當事人大量的時間,工作所產生的壓力是導致當事人健康狀況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工作所帶來的壓力是每個人都面臨的問題。在過勞死的案例中,既有高收入人群,例如工廠老板或部門經理,也有低收入人群,例如出租車司機和企業職工。雖然他們的工作性質不同,但都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以及超長的工作時間,很難做到真正的放松。
2006年5月28日的晚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收治了一名年輕的患者,這名患者只有25歲。他平常的身體狀況很不錯,但卻在這天晚上突然陷入了昏迷。雖院方努力搶救,但胡新宇還是不幸去世了。他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年輕、健康,但全身的許多器官都已經衰竭了。
胡新宇死亡的消息被朋友和同事得知后,人們紛紛開始猜測他的死亡原因。他們都認為,胡新宇是個身體健康的人,之所以會猝死,完全是大量的超負荷工作導致的。在胡新宇死亡的前一個月,他正在從事一項封閉的研發工作,每天都在公司加班到深夜,有時候甚至會在公司打地鋪過夜。
與此同時,胡新宇的同事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努力工作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但像胡新宇這樣拼命地工作,雖然能獲得不錯的收入,卻搭進了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這到底值不值?有不少人都把胡新宇的死亡歸責于他所就職的公司。畢竟像胡新宇這樣健康的年輕人只高強度地工作了一年,身體就被拖垮了。但也有不少人認為責任在胡新宇自己,認為胡新宇沒有量力而行,沒有處理好工作和休息的關系,才會導致這樣的悲劇。胡新宇在工作壓力過大的時候,身體一定有過不舒服的現象,但并未引起他的重視。
忙碌和爭分奪秒是當代生活常見的現象,許多人也樂于過這樣忙碌的生活,認為這樣才能緊跟時代步伐,不至于被社會淘汰。但這樣只會讓人的壓力更大,人畢竟不是機器,不能一直不停地高速運轉。而且對于工作壓力大的人來說,短暫的休息反而可以幫助自己釋放壓力,讓自己的狀態達到最佳。
工作壓力的來源是多方面的。例如,當一個人遇到一個脾氣不好的老板,每天上班都得戰戰兢兢的,不然就會被劈頭蓋臉地責罵。這樣的工作環境,自然會讓人感到壓力大。再比如,如果一個人所做的工作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外,每天都會在工作中體會那種無力感或缺乏控制感,那么勢必也會產生工作壓力。在所有的工作壓力中,緊張的狀態是最難改變的。
當我們做一件工作前,會自然而然地緊張起來,這是不可避免的。這種緊張是我們努力工作的動力,但如果緊張所持續的時間過長,就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會讓我們的神經長期處于緊繃的狀態直至崩潰。
除此之外,如果我們沒有完成某項工作任務,這種緊張還會一直追隨著我們。一個追求完美的工作狂,對無法完成工作任務是不能接受的,他會變得更加緊張。緊張所帶來的壓力不僅難以控制,還會讓人覺得非常疲憊。
2004年4月8日晚上,愛立信的總裁楊邁在健身房猝死了。當天下午6點半,楊邁剛剛從上海出差回來。已經連續工作了很長時間的他出差回來后就決定到健身房讓自己放松一下。但沒想到,此時的楊邁已根本不能做劇烈的運動了。
除了超長的工作時長外,心理上的疲憊感也是導致過勞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對于一些高收入人群來說,勞心所帶來的緊張感會像座大山一樣壓在心頭。
如果無法消除工作上的緊張感,即使強制自己去休息,也不會產生釋放壓力的效果。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一項工作沒有完成時,腦袋中會不自覺地想到工作的內容,會想自己接下來該怎么做,從而導致失眠。盡量不要帶著未完成的工作去放松,因為這樣根本無法放松。最好選擇在完成工作后再好好地休息一下,從而全身心地放松。
對于許多人來說,工作堆積如山,根本沒有做完的那一天,這樣該如何讓自己釋放壓力呢?其實在工作中,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工作復雜而繁多,那是因為我們不會對自己的工作進行簡化。在所有的工作中,一定有輕重緩急之分。如果按照輕重緩急的標準去劃分自己所要處理的工作,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工作有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既不重要也不緊急這四種類型。因此在處理工作的時候,自然要先處理重要且緊急的工作;再抓緊時間,在極短的時間內處理好緊急不重要的工作;此后再集中精力認真處理重要不緊急的工作;至于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工作,如果沒時間可以交給別人處理,或者在時間允許的范圍內暫時擱置一段時間。這樣安排才能減輕自己的工作壓力。
“別人”的懲罰
諸葛亮三氣周瑜是小說《三國演義》中十分著名的故事。在赤壁之戰中,蜀漢與東吳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曹軍。從那時起,周瑜就開始忌憚諸葛亮,暗中與諸葛亮較勁兒。在第一次較量中,周瑜和諸葛亮相約,誰能從曹軍手中奪取南郡,南郡就屬于誰。周瑜與曹軍的第一次較量,并沒有成功,還受了傷。不過周瑜并未放棄,而是將計就計擊敗了曹軍。正當周瑜準備收獲勝利果實時,蜀漢的軍隊突然出現,奪走了南郡等地。這是諸葛亮的計策,既能輕松奪取南郡,還讓周瑜沒話說。看著到嘴的肥肉突然被人搶去了,周瑜自然很生氣,氣得傷口爆裂,從馬上摔了下來。
從此后,周瑜就和諸葛亮杠上了,非要分個高低。一天,周瑜得知了劉備夫人死亡的消息,立刻想了一條新的計策,勸孫權假裝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要求劉備到東吳與孫尚香成婚,以趁機殺掉劉備。沒想到,孫權的母親對劉備這個女婿很滿意,不僅阻止孫權殺害劉備,還真心想讓女兒孫尚香和劉備成婚。
一計不成,周瑜又想了一條計策。他想讓劉備變成一個沉迷于聲色的人,直接將他留在東吳,這樣就不會再有奪取天下的雄心,周瑜還特意離間劉備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的關系。但周瑜的妙計又被諸葛亮成功化解,在諸葛亮的安排下,劉備不僅成功回到了荊州,還給周瑜設下了埋伏。當周瑜看到劉備離開后,已經很生氣了;率兵去追的時候,又中了埋伏,這讓周瑜更加氣憤。正在這種情況下,周瑜又聽到蜀漢的士兵在嘲諷他“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一下子氣急攻心,上次沒好的傷口再次爆裂。
赤壁之戰結束后,曹軍元氣大傷,東吳和蜀漢的合作也結束了,這下東吳和蜀漢就成了敵人。蜀漢想要發展壯大,但東吳卻很懼怕蜀漢的強大,因此便向劉備討要被借走的荊襄九郡。三番五次地討要后,劉備終于給出回應,這是諸葛亮出的主意,即等蜀漢成功奪取西川后,一定會歸還荊州。可這份承諾遲遲沒有兌現,周瑜只好主動提出協助蜀漢攻克西川。
這其實是周瑜想到的一條妙計,因為要想攻克西川就必須從荊州路過。只要劉備答應了,周瑜會立刻率軍到荊州,然后就賴著不走了,這樣就能輕松奪取荊州。但周瑜的計策還是被諸葛亮識破了,在荊州等待他的依舊是蜀漢的埋伏。這一次,周瑜再次氣急攻心,從而導致舊傷復發,最后不治身亡。臨死前,周瑜還大聲喊道:“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之所以次次被諸葛亮算計,最后還氣死了,就是因為他總是在拿自己和諸葛亮進行比較,面對技高一籌的諸葛亮總是不服氣,在制定計策的時候往往很容易喪失理智。而且諸葛亮深諳周瑜的個性,知道他是個心高氣傲的人,還專門讓士兵嘲諷他“賠了夫人又折兵”。后來,諸葛亮對司馬懿也使用過類似的計策,如專門派人給司馬懿送女人衣服,嘲諷他像女人一樣扭扭捏捏,不肯出兵迎戰。但司馬懿根本就不上當,也不生氣。如果換作周瑜,就算沒上當,也會氣個半死。
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充分驗證了那句俗語:“人比人,氣死人。”雖然這只是小說中的故事,但類似的事情卻在現實生活中十分常見。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壓力其實就來自這種比較心理,在比較之中變得痛苦、在比較之中變得牢騷滿腹。
大多數人總會忍不住拿自己和別人進行比較,起初可能只是羨慕,但最后很可能會發展為嫉妒,會出現排斥和貶低自己的現象。
比較心理作祟,我們的認知往往會扭曲,總是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進行對比,無法做到對自身進行客觀評價和認識;總會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從而產生自卑感。這其實就是在拿“別人”來懲罰自己,把別人的標準作為衡量自己價值的標準。這是在不斷地給自己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焦慮。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往往很難做到去努力工作,因為我們會產生“再怎么努力也不會成功”的感覺。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一定有別人所沒有的長處。想要發現自己的優勢并做到揚長避短,就必須得放下這種比較的心理。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從而發現自己所羨慕的別人的生活也是有缺陷的。
娜娜和小莉是大學同學,畢業后還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兩人關系很不錯,不過娜娜卻很羨慕甚至有些嫉妒小莉的生活。小莉嫁了一個經濟條件不錯的男人,有自己寬敞的房子,而娜娜卻蝸居在租來的房子中。娜娜總是忍不住拿自己的老公去與小莉的老公進行比較,結果越比較就越發現自己的老公很沒用,越覺得郁悶。
有一天,娜娜去小莉家送東西。當時小莉正在打掃衛生,小莉的丈夫則怡然自得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還頤指氣使地指責小莉沒打掃干凈。娜娜看到此景后很是吃驚,就用開玩笑的口吻說:“你真是不懂得憐香惜玉,這么粗重的活兒讓小莉一個人做。”誰知,這個男人卻說:“我掏錢買了房子,還讓我出力啊!”
離開小莉家后,娜娜開始為小莉打抱不平,小莉平時工作也很辛苦,在家里還得像老媽子一樣伺候自己的丈夫。這時,娜娜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老公,她突然感到自己以前覺得老公無用是那樣可笑。
這種比較心理其實很正常,人總是喜歡和身邊比自己強的人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有時候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人會通過比較來進行自我調整,并對自己的實力進行客觀評價,從而做出某種改變。例如,一個學生會把自己的學習成績和班上的人進行比較,如果想要成績排名更靠前,他就會努力學習,爭取下一次考試的時候更進一步。
這種和比自己強的人進行的比較屬于向上比較,還有向下比較。向下比較就是和比自己差的人進行比較,這是一種尋求自我安慰的心理。當一個人感覺到威脅或壓力的時候,就會采用向下比較的方式,從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這種向下比較的方式也有一定的作用,可以讓人的壓力得到短暫的釋放。
不論是向上比較還是向下比較,都是在沒有對自己形成一種客觀評價的情況下發生的。一個人如果總是陷入與他人比較的心理,就會漸漸迷失自己,無法保持本色,會長期處于壓力和焦慮之中。
一個人的內心如果無法獨立,就會依賴于周圍人的需求,會認為別人的需求就是自己想要的,會努力追求別人的需求,通過別人來決定自己想要什么。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總是以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么就會永遠得不到滿足,就會經常使自己陷于壓力和焦慮之中。因此我們必須明白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即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獲得自信和快樂。
快樂也可以弄假成真
莫妮卡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是一家公司的部門主管,她還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但莫妮卡卻總是愁眉苦臉,覺得自己的生活一點兒快樂也沒有。有時候,只是一點兒小事就會讓莫妮卡憂慮重重,例如孩子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者丈夫幾句無心的話。不過,莫妮卡的主要壓力還是來自工作。
一天,莫妮卡接到了一個通知,下午要去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從接到通知的時候起,莫妮卡就開始擔心,漸漸覺得很有壓力。最終,莫妮卡只好向心理醫生求助。她給心理醫生打了一個電話:“我現在的精神狀況很糟,但下午卻有一個重要的會議要參加。我到底該怎么做,才能讓自己迅速地快樂起來?”
心理醫生很快給出了建議:“先把讓你有壓力的事情放下,然后去洗個臉,給自己化個妝,換身衣服,讓自己自信起來。再想想曾經讓你快樂的人或事,實在想不起來,就看看笑話。當你去參加會議的時候,要假裝成很快樂、很自信的樣子。這樣,你的心情就會跟著好起來。”
莫妮卡按照心理醫生的要求去做了,效果非常好。開完會后,莫妮卡就給心理醫生打電話表示感謝:“這次會議我表現得十分出色,爭取到了我夢寐以求的項目。現在,我覺得自己充滿了干勁,對明天也充滿了期待。沒想到,假裝快樂和自信會有這么好的效果,我的心情居然在假裝后真的變好了,真是太神奇了!”
在我們面對工作或生活的壓力時,一個好的心情就會變得尤為重要。很多時候,壞的心情和壓力會讓我們的精神變得緊張和疲憊,即使沒有進行體力勞動,也會覺得疲憊不堪。想要應對壓力并恢復好心情,我們就必須利用自我暗示讓自己快樂起來,比如假裝自己很快樂。當你決定裝出好心情時,你其實就已經在給自己施加快樂的暗示,最后就會弄假成真,真的得到快樂。
這是心理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理,即當一個人扮演某個角色時,他就可以體驗到相應的情緒。例如,當你因為沒有完成工作任務備感沮喪時,就可以假裝自己很自信,這樣就能體驗到自信滿滿的感受。
小敏是一家大公司的職員,當初她付出了很多努力才度過了這家公司的試用期。在之后的半年時間里,小敏總是覺得很壓抑,她害怕上司,也害怕和同事交流。自從工作后,小敏就沒笑過,整天都是萎靡不振的。為了尋找快樂,小敏決定去看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在了解了小敏的訴求后,就給了她一張紙,讓她把自己遇到的糟糕的事情一一羅列出來。小敏寫了很長時間,她想到了很多讓自己害怕、擔心和討厭的事情。寫完后,心理醫生就要求小敏把所寫的內容讀出來,但在讀的時候,一定要假裝成自己很快樂的樣子,最好能發出“哈哈”的笑聲。
雖然心理醫生的要求讓小敏摸不著頭腦,但她還是按照要求去做了。讀了一會兒后,小敏的心情明顯得到了改善,假笑漸漸變成了真笑,有時候還會忍不住笑出聲來。
快樂之所以能弄假成真,是因為人的行為與情緒是可以相互影響的。情緒和行為之間的聯系一直是心理學的重點研究對象,針對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很多不同的觀點。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情緒可以引導行為,但行為卻無法影響情緒。而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情緒會影響行為,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甚至改變情緒。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改變情緒時,可以從行為入手。比如想要快樂的時候,就假裝“哈哈”大笑,或者看一些魔性的笑聲視頻。那些笑聲視頻真的很有感染力,會讓人不自覺地跟著笑起來,心情也會隨之變好。
弗雷德在發現通過假笑改善心情的方式以前,每當自己情緒低落的時候,就會獨自一人去散散心,直到這種沮喪情緒慢慢消失。有一次,恰逢心情不好的時候弗雷德接到了一個重要會議的通知。弗雷德沒有時間等待壞心情消散,就只能帶著一副假笑的表情去參會。但讓弗雷德意外的是,他的心情居然在開會之前變好了。
弗雷德的意外發現其實早已被心理實驗證實過了。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艾克曼就通過實驗證實了一條重要的心理學原理,即行為改變可以導致情緒的改變。
在艾克曼的設計下,參與者需要按照要求分別做出驚訝、厭惡、憂傷、憤怒、恐懼和快樂等表情,然后艾克曼會觀察儀器上顯示的參與者生理指標的變化。
當參與者表現出害怕的表情時,他們的心跳和皮膚溫度都出現了變化,而這種變化恰恰與人產生恐懼情緒時相類似,即心跳加速、皮膚溫度降低。這說明,當一個人做出害怕的表情時,他的身心會同時進入恐懼的體驗中。此外,當參與者做出其他五種表情時,他們的生理也會出現不同的變化。這個實驗結果說明,當一個人做出某種表情時,他的身心也會跟著出現變化。
這種假裝快樂的應對壓力的方式還可以運用到工作中。當一個人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很容易進入工作倦怠期,對工作喪失熱情,覺得工作枯燥無味,上班的時候無精打采,下班后覺得筋疲力盡。這時我們就可以假裝自己很喜歡工作。漸漸地我們就會發現工作還挺不錯的,會產生有點兒喜歡工作的心理。這樣,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就會更有效率,應對工作壓力時也更得心應手。
在應對壓力時,我們的心情很容易變得焦慮,而糟糕的心情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時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壞心情,通過假裝快樂的方式,讓自己快樂起來。
當一個人心情很糟糕的時候,其實就是自我封閉最嚴重的時候,會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然后一個人生悶氣,會不停地想著讓自己糟心的人或事。這其實是在不停地給自己痛苦的心理暗示,只會讓心情變得更加糟糕。這個時候只有假裝快樂才能讓我們快速地從原本糟糕的心情中解脫出來。此外,我們還需要在心情糟糕時重視我們的儀容,例如,洗個臉或穿身整潔的衣服;挺直身體、抬起頭,做出一副自信滿滿的樣子。
推倒思維定式這面“墻”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后,其孫子朱允炆繼位。朱元璋晚年時期殺害了不少功臣,尤其是能征善戰的武將,自以為留給了朱允炆一個“安全”的天下,不會有人造反了。但在他死后不久,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在朱允炆的削藩政策逼迫下,選擇了造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在家族里已經是諸王之首,因為他的三個哥哥在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作為新皇帝的叔叔以及最有實力的燕王,朱棣自然不想被削藩,變成一個手無實權的閑散王爺。
在下定決心造反之前,朱棣猶豫了很久,畢竟造反雖然有很高的收益,但同時還有很大的風險,一旦失敗,保住性命成為階下囚都算是最好的結果了。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遭遇了許多困難,造反遠比他想象中要困難得多。在諸多困難中,歷任山東布政使、兵部尚書的鐵鉉最讓他感到絕望。在朱棣登基做皇帝后,鐵鉉的下場也最為悲慘。
朱棣被封燕王,鎮守北平(今北京一帶),他手中掌握了不少兵權。他想要造反成功,就必須以最快的速度率兵攻克南京。在這條漫漫長路上,最大的阻礙便是山東。只要能成功攻下山東,他的造反事業就成功了一大半。
在圍攻濟南之前,朱棣取得了不少勝利,他甚至有些沾沾自喜,直到遭遇鐵鉉這個硬骨頭后,朱棣才知道原來造反是那么困難。朱棣想了許多辦法去攻打濟南,但都失敗了。這個時候,朱棣的壓力越來越大,他知道只要自己無法盡快攻克濟南,就再也不可能成功了。但是,朱棣怎么也想不出能擊敗鐵鉉的辦法。
就在朱棣十分著急的時候,一個名叫姚廣孝的人出現了。他幫助朱棣打破了思維的慣性,找到了問題的根本所在。
姚廣孝有“黑衣宰相”之稱。他是個和尚,法名道衍。他在朱棣的造反事業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初,是姚廣孝幫朱棣下決心造反。后來又是姚廣孝告訴朱棣,可以避開山東,從其他路線直取南京。只要拿下南京,就能登基為帝,到時候山東自然也是朱棣的,鐵鉉就會任憑朱棣處置。不過,這是個十分冒險的決策。
山東是個十分重要的地方,可以為朱棣攻克南京等地提供糧食等后援,是打持久戰的重要之地。如果朱棣決定繞過山東,就意味著他沒有后援,只能以快取勝。
不過,朱棣的勝算還是很大的。姚廣孝告訴他,京師兵力單薄,只要能打個措手不及,就一定能盡快奪取南京。于是,朱棣率兵一路向南京狂奔而去。
當一個人面臨巨大的壓力時,往往很難突破思維定式。因為在造成壓力的某個事件面前,人們只會滿腦子想著這件事情。該事件所造成的壓力就會轉變成思維定式的一堵墻,很難打破。
思維定式也被稱為“慣性思維”。思維定式的形成其實就是經驗的積累。當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有了一定的經驗后,就會產生慣性思維。思維定式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可以幫助人用以往的經驗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不至于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避免因為盲目而浪費時間。
但思維定式也有其消極的一面,當要處理的問題性質發生變化時,以往的經驗就會成為解決問題的阻礙,而慣性思維也會束縛住人的頭腦,會像一面墻一樣擋住人的視線,讓人始終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出口。
美國心理學家邁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就與思維定式有關。邁克在天花板上系了兩根繩子,兩根繩子之間的距離超過了人的兩臂長。而邁克交給參與者的任務就是,把兩根繩子系在一起。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根據經驗用手臂把兩根繩子拉在一起,然后系住。但由于邁克的刻意安排,如果參與者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繩子,那么他的另一只手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抓住另一根繩子的,因為手臂不夠長。
但邁克給參與者準備了一個滑輪,參與者可以借助這個滑輪把繩子系在一起。參與者只需要將一根繩子系在滑輪上,然后用力讓滑輪蕩起來,同時迅速抓起另一根繩子,最后等滑輪蕩到他面前抓住它就可以了,這樣就能把兩根繩子系在一起了。不過邁克并未把滑輪的作用告訴參與者。實驗結果顯示,幾乎沒有參與者能解決問題,因為他們都被思維定式給困住了。類似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東洋人造絲公司是家日本面料生產公司。一次,該公司在生產中遭遇了一個難題,即合成每根紗的五根線粗細分布不均。這就意味著,在生產中會產生大量的殘次品,最終會影響公司的效益。該公司的技術人員想了許多辦法,但還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時候,一個生產班長想到一個辦法,他認為既然無法解決五根紡線不均勻的問題,倒不如直接推出一個全新的產品,生產表面粗糙的面料,就當給以往的消費者一個驚喜。最終公司采納了他的建議,把“殘次品”推向了市場,沒想到居然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通常情況下,商家在處理殘次品時會采用降價銷售的方式,以期望能收回成本,但東洋人造絲公司只轉換了一下思路,就讓殘次品變成了暢銷品,還開發了一種新的面料推向市場。
在面對一個新問題時,如果想成功解決問題,就必須打破思維定式,推翻那堵經驗的“墻”。很多人之所以沒能取得成功,往往就是被思維定式這堵墻給困住了。而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學會讓自己從壓力中解脫出來,從而從思維定式的束縛中掙脫出來。這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自我暗示,并通過這種方式把自己的潛能發掘出來。
南京有一個著名的國畫家,有二十多年的繪畫經驗。后來他經歷了一次意外事故,雖然生命并無危險,但右手卻嚴重受傷,再也無法畫畫,這意味著他要與繪畫告別了。
這位國畫家在經歷了一段十分痛苦的時光后,決定嘗試用左手繪畫。國畫家練習了很長時間,終于做到用左手正常畫畫了。這個時候,國畫家有了更多令他驚喜的發現。由于左右手易位,他漸漸認識到以前畫畫時所遵守的條條框框其實并無必要。這些條條框框在他以前用右手畫畫的時候,根本就發現不了,因為這已經融入了他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已經是他意識甚至是潛意識的一部分。而當國畫家用左手畫畫后,才獲得了新的繪畫視角,讓他的繪畫水平進入了一個新境界。
想要突破思維定式,就必須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在面對一個問題時,盡量想想看問題不同的角度,從而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同一個問題。一旦養成了這個習慣,想要打破思維定式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此外,決心也是至關重要的。也可以說決心是在面對壓力時的信心。當我們陷入思維定式中,苦苦尋找,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時,我們就會喪失信心,覺得自己能力有限,這又會給自己增加一層束縛,不敢去想,也不敢去做,這是最糟糕的。因此,我們一定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自信是否還在。一旦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了,就要用自我暗示的方式讓自己盡快振作起來。
執行力也很重要。我們身邊的人包括我們自己也是這樣的人,就是敢想不敢做。在腦袋中想想該怎么做,很容易做到,也不需要努力,但如果付諸行動,就會有退縮的心理,害怕承擔失敗的后果。強化執行力,才能讓我們真正翻越困難這座大山。
正確對待焦慮情緒
小寧是個34歲的女性,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在一所小學擔任副校長。最近,小寧被擢升為校長。職位上的升遷讓小寧十分高興,但同時也備感壓力頗大,因為校長有許多工作要去做,還要解決不少棘手的問題,例如校舍基建、人事安排、薪酬改革等。在這些方面,小寧的工作經驗并不豐富。在成為校長后的一段時間里,小寧漸漸開始覺得力不從心,她開始思考是不是自己能力有限,根本不適合擔任校長。最終,小寧決定辭職。
但小寧的辭職想法卻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不論是家人還是朋友,甚至連老領導都勸她不要輕易辭職,希望她能堅持下去,等漸漸適應了,就不會再有壓力。這樣一來,小寧開始陷入了痛苦和矛盾之中,變得焦慮不安起來。有時候,小寧的焦慮情緒會變得非常嚴重,例如半夜突然驚醒,會覺得心慌;怕到學校上班,直到下午才感覺好一點兒。小寧的焦慮情緒每到寒暑假等假期時,就會得到緩解,但隨著開學日期的臨近,小寧的焦慮情緒會越來越嚴重。在開學典禮快要開始時,本應該出現在眾人面前的小寧卻躲在辦公室里,她覺得心慌,滿頭大汗,最后匆匆離開了學校。
在工作和生活中,每當我們面臨巨大的壓力時,總會出現緊張、恐懼、焦慮、抑郁等情緒。這些消極情緒會使我們忍不住想要逃避現實,讓我們漸漸喪失自我調適能力,也會影響到我們與周圍人的關系,我們會變得自閉,只想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認為只有那樣才是最安全的。就像案例中的小寧一樣,自從成為校長后,就覺得壓力巨大,只想待在家里,一到學校就會覺得很不舒服。
嚴重的焦慮情緒有時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生理狀況,例如案例中小寧所出現的半夜驚醒、心慌等癥狀。但這些癥狀并不是病理性的,是由負面情緒導致的暫時性的生理反應。如果去醫院進行檢查,就會發現其身體還是非常健康的。
壓力過大自然會讓人覺得焦慮,但壓力對我們來說同樣是必不可少的,是一種激勵手段。在一項心理學實驗中,實驗設計者為了觀察小白鼠在不同情景下的學習能力,便把小白鼠分別放進了有不同設置的迷宮中。其中第一組的小白鼠需要接受輕微的電擊,這種電擊不會產生痛感;第二組小白鼠則需要接受中等強度的電擊,會產生一定的痛感;第三組小白鼠所接受的電擊非常強,會產生十分劇烈的疼痛。實驗結果顯示,第二組小白鼠以最快的速度學會了走迷宮,而第三組小白鼠的表現卻很差,甚至表現出了對電擊的恐懼和焦慮。第一組小白鼠的表現則和平常沒什么不同。
這個實驗結果說明,適當的壓力對我們來說是有益的,會產生激勵的效果,能提高學習以及工作的效率。但如果壓力過大,我們就很容易出現緊張等情緒,如會擔心自己無法勝任等,這些消極的情緒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根本無助于提高我們學習或工作的效率。就好像實驗中的第三組小白鼠一樣,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躲避電擊上,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去走迷宮。
焦慮對我們而言,如同壓力一樣,只要是適當的,就會產生有益的影響。每當我們感覺到威脅的時候,就會出現焦慮情緒,這是一種本能,就好像動物在感覺到有天敵接近時會出現焦慮情緒一樣。這個時候,焦慮所起到的作用是保護性質的,會讓我們提高警惕,遠離危險。一旦威脅解除,焦慮也應該隨之消失。這點對于許多動物來說是十分容易做到的,可是對人來說卻沒有那么輕松了。很多時候,即使威脅消失了,焦慮也會一直折磨著我們。
當我們所承擔的壓力超過自身的承受范圍時,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消極反應。這時,人們往往容易采用兩種極端的方式去處理這些消極反應。第一種極端的方式就是逃避,例如,當一個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時,他就會逃避去學校上課。第二種極端的方式就是強迫自己去面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這些消極反應上,強迫自己努力克服這種消極反應,這樣反而更容易讓自己變得更焦慮。
老吳是名司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為領導開車。雖然老吳的妻子沒有工作,他自己的工資也不多,但好在還能維持基本的收支平衡。但是老吳卻有嚴重的焦慮癥,每天都過得很壓抑。
在老吳上高一那年,他因個子瘦小被兩名男生欺負。他們把老吳的褲子給扒了,還把老吳的帽子扔到了樹上。事后很長一段時間,老吳只要一看見男生就會害怕,有時候晚上睡覺也不安穩。本來,老吳的學習成績還是不錯的,想著能考上大學為父母爭光,但自從那次事件以后,老吳的學習成績就開始下滑,這意味著老吳可能會考不上大學。老吳開始變得焦慮起來,他只能更加努力地學習,但學習成績還是不停地下滑。到了臨近高考時,老吳出現了頭痛、失眠、胃部不適等現象。
最后,老吳沒有考上大學。父母雖然很失望,但還是把老吳送到一所駕校,逼著他考取了駕照,并為他找了一份給領導開車的工作。老吳本以為自己會從此過上安定的生活,但他卻從未快樂過,一直很焦慮。在工作時,老吳會小心翼翼地隱藏起自己的焦慮,避免被領導或同事看出端倪。回到家中,老吳就開始不斷地向父母或妻子抱怨自己的痛苦。漸漸地,家人開始無法忍受老吳,覺得他是沒事找事。老吳總覺得自己有病,到處找精神科醫生看診,治療焦慮的藥也吃了不少,但效果卻并不明顯。
不論是高一時的被欺辱,還是學習成績的下滑以及面對高考時的焦慮,這些對老吳來說都是壓力,都是需要承擔的。但這些壓力超過了老吳的承受極限后,他就有了許多焦慮癥的癥狀。而焦慮癥的癥狀除了影響人的心理狀態,還會影響人的生理狀態,例如出現心慌、胸悶等癥狀,這會讓患者更加焦慮。這個時候,想要戰勝焦慮,就必須得學會重估焦慮,把引起自己焦慮的源頭找出來,這樣才能進行相應的心理調整。
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像老吳一樣讓焦慮情緒發展成為焦慮癥。其實每當我們覺得焦慮的時候,都應采取適當的方式來緩解,例如積極的自我暗示,而不能像老吳一樣把焦慮積攢起來。只有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才不會被焦慮癥所困擾。
除了心理暗示,緩解焦慮的方式有許多種,其中畫畫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心理學上,繪畫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心理咨詢師可以通過來訪者繪畫的內容來窺探來訪者真實的內心感受,因為繪畫的內容會投射出來訪者的心理狀態。來訪者通過心理咨詢師的分析,恍然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而且,在繪畫的過程中,人的壓力也會得以排解。
不過這種繪畫治療技術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我們不可能每當有焦慮情緒的時候就去找心理咨詢師。其次,有不少人的繪畫技能確實不怎么樣,怎么畫都好像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因此,我們就更需要一種簡單方便的繪畫方式來達到解壓的效果,而現今流行的手繪涂色書則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許多人都表示,在給涂色書上完顏色后都能體會到一種成就感。
雖然手繪涂色書的圖案都是設計好的,但我們卻可選擇涂上不同的顏色。要知道,色彩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體驗。例如,紅色給人以熱烈的、歡快的感受;白色使人覺得純潔;黃色類似于太陽的光輝,讓人覺得暖暖的;綠色給人以朝氣蓬勃的清新感。最后我們需要注意,在給涂色書上色的時候,最好選擇像紅色、黃色這樣的暖色調,避免選擇深藍、灰色這類會讓人覺得壓抑的色調,因為不同的色彩也會給人不同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