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習之道
- Fiberead 喬納森·大衛·哈努姆
- 2342字
- 2019-11-15 22:31:28
第8章
隨心而至
動力是短暫的,但靈感是永恒的。
——凱利·斯萊特,沖浪選手(Kelly Slater,1972-)
利奧·科特克(Leo Kottke)是一名木吉他演奏家、一位有趣的敘事者。他很享受演奏??铺乜酥v述了他如何閉上眼睛斜著身子演奏的故事,他管這叫“入定”。在早期的一次表演中,他睜開眼睛發現自己把口水流在了吉他上。準確地說不是流了,是正在流,因為那閃閃發亮的唾液仍然連在他與吉他之間。在一次電視采訪中,科特克被問及他表演時在想什么,他說:
我的大腦變成真空狀態。這很好。我在演奏時,可以完全擺脫自我和其他任何事情。有時會不幸發現自己已經走得太遠了,不能用意志把自己拉回來,但是只要能拉回來,這就是非常好的狀態。1
科特克說的是“心流”。這個術語是由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名字有些拗口)提出并研究的。心流是深刻的、能改變命運的體驗。正是在第一次嘗到深度心流的甜頭之后,那種深刻的體驗讓我的練習動力火力全開。齊克森米哈里說“心流”是
完全投入到活動中。沒有自我,沒有時間。動作和想法都一個接著一個,就像演奏爵士樂一樣。你的整個人都參與其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你的技能。
我第一次體驗深刻的音樂心流狀態時,時間、語言、概念以及其他一切,甚至我的自我意識都不復存在。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奏出了什么樣的聲音,因為“我”在別的地方。沒有“我”參與其中。無論這聽起來如何,人們似乎都喜歡它,但這并不重要。感覺超越語言。這是神秘、深刻的精神體驗;這是我所知道的描述它的唯一方法。哦不,我想“會流口水”可能是另一個,或者“ecstatic”(心醉神迷)。
“Ecstatic”源自希臘語“ekstatikos”,表示站在自身以外。這絕不是巧合。第一次心流體驗——以及從那以后幾次類似的經歷——讓我決心追求更好地去理解練習和音樂教育。如果可以的話,我想深入了解心流。心流經常被說像毒品,但它沒有任何令人討厭的副作用,像宿醉、健康狀況不佳或監禁。
你很可能已經體驗過心流了。它不一定發生在做音樂的時候,可以是做任何事的時候:洗碗、寫作、跑步、閱讀等等,任何事情,真的。不過必須得是你得心應手的事就是了,稍后我會進一步說明。倫納德·伯恩斯坦2(Leonard Bernstein)是這樣描述心流的:
一開始我知道自己站在這里,創作著一段樂曲,然而結束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身在何方。當我演出有這種感覺時,我就知道這是一場非常棒的演出。3
列奧·科特克和倫納德·伯恩斯坦都是杰出音樂人。不是只有世界級的表演者才能體驗心流,你只需要處在讓你的能力與難度緊密相配的音樂環境下就行。無論你的水平如何,實現心流是復雜的平衡問題。請參考下圖4:

當你的能力與任務的難度完全匹配時,就能體驗到美妙的“心流帶”。你的水平越高,進入心流狀態所需的任務難度也就越高。虛線表示邊界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動的。其他情緒圍繞著這一流動的狀態。
無論教育、文化或任務如何,人們在處于心流狀態時都會展現七個基本特征:
1)完全投入了這個任務,精力高度集中;
2)感覺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或置身日常現實之外;
3)頭腦清醒:知道需要做什么以及做得如何;
4)知道自身的技能水平與任務的難度吻合;
5)內心平靜,感覺超越了自我;
6)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完全專注于現在。時間過得很快;
7)內在動力。產生心流狀態就是進行這項活動的好處。
心流在練習中不會發生,至少是不常發生。心流實際上是良好練習的對立面。注意細節在練習中至關重要,但在心流狀態下是不可能的。
在心流狀態之上的區域——在“興奮”也可能稍微到“焦慮”區域——是練習和進步發生的地方。興奮狀態發生在你面臨的挑戰將你推向失敗的邊緣,但你集中精力,還是完成了,幾乎沒有出錯。當你陷入“焦慮”區域時,你可能會很難繼續完成任務。你想在演奏時處于放松的狀態,而在擔心或焦慮中練習并不能讓你進入這種狀態。
當你開始感到沮喪、憤怒,或是犯了很多錯誤時,你已經進入了任務難度超出你現有技巧的區域。
當然,正如圖中的虛線所示,這些狀態都不是固定的。當我練習小號的時候,我會覺得越來越累。在長時間的練習到達尾聲時,我已經無力演奏兩個小時前能輕松演奏的曲子了。在練習中關注情緒狀態是個好主意,能讓你感受到能力與挑戰之間的動態平衡是原因之一。
曾經為兩部伍迪·艾倫(Woody Allen)5電影作曲和演奏的吉他大師斯蒂芬·溫布爾(Stephane Wrembel)告訴我:“練習和演奏音樂必須像宗教活動。它必須是你的信仰,你必須出神。你從投入中得到一些東西,并深入挖掘自己和現實的本質。”
實現心流狀態是繼續投入練習的強大動力。進步是自我維持的循環。雷克斯·馬丁是這么形容的:
練習像毒品一樣,你會不斷得到回報。你練習得越多,水平就越高,感覺就越好,就越想繼續練習,如此循環往復。
不是只有音樂大師才能體驗音樂中的心流狀態。在練習中,我達到心流狀態的方法非常簡單,即使是初學者也可以做到這一點。這一方法將在本書最后一部分第31章《走心》中介紹。如果你好奇,可以現在就翻過去看看。
雖然良好的練習與心流相悖,我還是很喜歡在練習的開始和結束時來體驗心流,哪怕時間很短。但它讓人愉快,并且是我繼續進步的動力。鼓手艾莉森·米勒(Allison Miller)說:“我每一次表演的目標就是失去自我,讓音樂帶領我。”有時候她只會帶著這個目標開始練習:在音樂中失去自己。她說:“這絕對是讓我想繼續演奏的目標?!庇袝r候,最好的練習就是演奏。
引申
利奧·科特克流口水的故事
利奧·科特克在其紀錄片《家和遠方》中展現吉他和講故事的能力。見網頁:http://bit.ly/1i02wN2 (5:01)。
倫納德·伯恩斯坦博士對心流的解讀
倫納德·伯恩斯坦博士解釋了心流對音樂家和藝術家的重要性,以及怎樣達到這種狀態。見網頁:http://bit.ly/1o1T2bv。
1 取自1983年的采訪:http://is.gd/gacepa。
2 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美國指揮家、作曲家。
3 引自廣播《Here’s the Thing》http://bit.ly/1p9bL2z.
4 引自Csíkszentmihályi, 1995 & 1997。
5 伍迪·艾倫(Woody Allen),美國電影導演、編劇、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