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習之道
- Fiberead 喬納森·大衛·哈努姆
- 3007字
- 2019-11-15 22:31:29
第9章
目標與適宜
想要一步登天,反而寸步難行。踏實走好每一步,任何事都不在話下。
——愛德華·克萊恩漢默,低音長號手(Edward Kleinhammer,1919-2013)
適宜區(Goldilocks Zone)是指一切都恰如其分的地方?!癎oldilocks”這個詞原指童話中的“金發姑娘”。20世紀70年代,天文學家們借用來指代太陽周圍有生命必需的液態水的區域,該區域溫度不會過高或過低,而是正合適。適宜區也是檢驗目標是否合適的好方法:設立“合適”的目標會讓你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因為合適的目標意味著成功。沒有什么比成功更讓人有動力了。
設立“合適”的目標是練習高手們把練習成效最大化、最有效且最能激發積極性的技巧之一。哪怕你就像后文提到的那位大提琴家那樣,每天只練習兩分鐘,也同樣有效。我想先向你介紹她的老師漢斯·尤爾根·詹森(Hans J?rgen Jensen)。
詹森先生是一位頂級的大提琴教授,座下的學生們在國際比賽中屢屢獲獎,世界各地的專業交響樂團中也不乏他們的身影。當我問他有沒有什么給年輕學生們的練習秘訣時,他說:“我會盡可能地把短期和長期目標定得更具體,并且有宏偉的夢想?!彼虒W生們制定清晰明確的具體目標?!叭绻麤]有夢想,也沒有愿景,那我們的積極性從何而來?”
目標是各式各樣的。它們就像幾何中的分形,整體上看是一個形狀,但如果你放大更仔細地看每個小目標,會發現哪怕在最細微的部分會跟最大的圖形如出一轍。
我們知道目標分為長期和短期,但其實目標還可以更小,特別是具體落到一次練習上的時候。這就是本章的重點。我把這些更小的目標稱為“當前目標”,再次一級的叫“微型目標”和“納米目標”。下面的圖展示了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是一種叫作“謝爾賓斯基三角形”(Sierpinski Triangle)的分形,以在1915年第一位發現這種結構的波蘭數學家命名。

終極目標是你的愿景,離適宜區遠得摸不著邊。終極目標是很寬泛、高遠的目標,就算可以實現,也必定要花費畢生的時間。終極目標是你的夢想:在卡內基音樂大廳演奏、和你的音樂偶像一起演奏、在重要的樂團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音樂節對著臺下尖叫的人群演奏,又或者是創作出一首屠榜的音樂,不管是歌曲、配樂還是交響樂都好。
終極目標非常重要,不僅值得認真思索,而且在想象的過程中能給你帶來很多樂趣。終極目標給你提供像打雞血一樣的動力,但實現它們過于遙遠,以至于除了知道得“很?!焙汀熬毜狡ü善鹄O”之外,你根本不曉得為了達到目標具體該做些什么。關于目標,這么說吧:你越能把握當下,就越容易明白實現目標要做些什么。
長期目標也很寬泛,大概需要2-5年去實現。如果你在讀高中,你應該有這樣的長期目標:進入某所大學學習,或者在畢業后的暑假跟樂隊來一場三州巡演。如果你是大學生,那長期目標應該是在樂團里謀得個職位、跟樂隊進行國際巡演,或者是錄制一張原創大碟(然后再巡演)。要是你再年長一點,或者你才剛入門,長期目標可能就只是學會幾首曲子、在篝火旁唱唱歌??偟膩碚f,這些目標還是有些遙遠,需要先完成許許多多具體的任務來實現。
中期目標一般設立在幾個月或者一年間:自己或者跟樂隊一起表演、公開演奏一首你新寫的歌、為獨奏或音樂節準備曲子、獨奏演出或者錄制一段試聽小樣等等。現在我們就離適宜區近一點了,你可以理解這些目標,明確知道達成需要具體做的事情。不過我們還沒抵達最佳位置,這兒離太陽還有點遠,溫度太低,生命沒法蓬勃發展,所以讓我們再往前走點吧。
注意,在謝爾賓斯基三角形里,越靠近當下,目標的尺寸減小,但數量像吃了“偉哥”的兔子一樣激增。想想要達成多少個短期目標才能實現終極目標,你就能理解了。短期目標是你在近期(大約一周)想要達成的事:為同伴演奏一段交響樂選段、在音樂之夜表演一首曲子、寫首曲子、學降D調音階、記住一首歌的A段、學三個吉他和弦之類的。
著眼于這種級別的目標來制定行動會更容易?,F在你可以試著去想針對單次練習該做些什么了,會有更小、更容易構想的目標需要達成?,F在我們把目標細化到了一次練習,從當前目標、微型目標到納米目標,用具體例子來說明設定分級目標的過程可能更有趣,也更便于理解。
我剛到芝加哥繼續學習的時候,長期目標就是加入或者成立一個吉普賽爵士風的小樂隊演出,找點樂子,順便賺點外快。當時我還有個合適的中期目標,就是把節奏吉他的各種風格都摸透。我得領先學業進度一大截,才好騰出時間來自己練習,再跟隊員們一起排練。
這花的時間比我預期要長,用了差不多四年。我一邊等一邊繼續練習,爭取其他表演機會,所以還算沒出局。最終,我組了個叫“搖擺”(Swang)的吉普賽爵士樂隊。長期目標,達成!
在樂隊穩定運行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定了一個中期目標:演奏強哥·萊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的Troublant Bolero,這首在1948年首次錄制的歌是我最愛的曲子之一。跟樂隊排練之前,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來學這首曲子。中期目標,達成!
然后我們要進入短期目標和微型目標這個級別了。就如你看謝爾賓斯基三角圖時所見的那樣,短期目標和微型目標數量成倍增加,一次練習里面就能有上百個納米目標。著眼在小目標是關鍵。我的短期目標是先學Troublant Bolero中的一段,以下是第一次練習的情況:
我當時為首次練習設定的當前目標是練好波萊羅撥彈節奏,并掌握兩三個和弦。兩個當前目標可能有點多,不過我知道只要加倍用心就能一石二鳥:一邊用心地按好和弦,一邊用波萊羅式的撥彈節奏來彈響它們。你永遠都要尋找像這樣一心兩用的方法。專業人士從來都是這么做的,因為這樣尤其高效。當前目標,達成!
我的第一個微型目標是用右手彈出波萊羅撥彈節奏:

第二個微型目標是左手在Troublant Bolero的頭兩個和弦E6/9和Emin7之間切換。最開始,這兩個和弦的指法對我來說既陌生又別扭。我的納米目標就是就是從第一個和弦轉換到第二個和弦,不帶節奏,僅此而已。慢慢地重復幾次之后(每次重復都是一個納米目標),我的手指開始熟悉這種動作,然后我把右手的波萊羅彈撥節奏也加了進來,用一種足夠讓我能輕松地把它彈對的慢速。剛開始的時候慢得根本聽不出來彈的是什么,每一次重復又都是完成了一個納米目標。我能穩穩地用波萊羅節奏彈好那兩個和弦之后,我才開始練習下一個和弦。
下一個微型目標就是從第二個和弦(Emin7)轉換到讓我覺得更別扭的第三個和弦(A13)?,F在你會發現,一次練習里可以包含很多潛在的當前目標,每個當前目標都是由大量的微型目標組成的。同樣,每個微型目標也由大量的納米目標或者無誤的重復組成。就這樣,一個和弦接一個和弦,一個納米目標接一個納米目標地,練了好幾天,我彈Troublant Bolero的水平提高了。耐心是一種美德。
我已經非常熟悉這個過程,不需要深思熟慮就能自然做到。如果你在設定練習目標這方面是新手,可以考慮記練習日記來記錄自己的目標和進程。目標幾乎永遠處在變化中,特別是短期目標,因為初學新事物時,你得習慣不斷地調整自己去適應。
激勵大師金克拉說過:“明確的目標等于成功了一半。”正確地設立目標前,你往往得調整好幾次。如果你剛起步,最好設立一些容易達成的目標。等到你有了足夠的經驗,知道什么時候該逼一逼自己了,再去做難度大一點的嘗試。在練習的時候,試著摸索出你的適宜區范圍。太難,你會沮喪得上火;太容易,又會無聊到睡著。應付好容易的任務,慢慢就會開始對難題上手。
在心里按這個框架去設定目標,一切都會“剛剛好?!?/p>
引申
穿越謝爾賓斯基分形之旅
通過3D技術穿越謝爾賓斯基分形結構的視頻。背景音樂: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網址:http://bit.ly/R3ZYGI
Troublant Bolero
2010年,吉他奇才約書亞·斯特凡(Joscho Stephane)2010年演奏Troublant Bolero。像他那樣輕松地彈高難度的曲子,是我永遠抵達不了的終極目標。網址:http://bit.ly/1j598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