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小兒難養:監護和監護人的責任

監護制度是民事領域的一項重要制度,我們國家在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通則》中就已經建立了監護制度,對監護人的范圍、職責等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是,長期以來,我國民眾的家族觀念根深蒂固,養兒育女通常被視為家庭內部的事情,與他人沒有關系,與法律更不沾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于“監護”這個字眼仍然非常陌生,也往往弄不清楚自己是否是監護人以及應當承擔的職責。所以,搞明白“監護”是怎么回事以及如何行使監護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尤其是對有孩子的家庭而言,“監護”的意義顯得更為重要。需要說明一點,我們這里討論的是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不包括對精神病人的監護。

“監護”是個什么玩意

監護,顧名思義就是監督保護。在法律上,監護有明確的定義,它是指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保護的一項制度。

一般而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10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所以,監護從其本質上講就是對缺乏行為能力人監督和照顧的制度。監護設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從而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一)哪些人可以成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除此之外,其他人可以成為孩子的監護人嗎?

當然可以。根據法律規定,在一定條件下,未成年人的親屬甚至所居住的街道居委會都有可能成為監護人。《民法通則》第16條規定,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中有監護能力的人可以擔任監護人,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如果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也可以擔任監護人。如果這些人都已經去世或者沒有監護能力,則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所以監護人不但可以是作為個體的自然人,還可以是村委會、居委會等單位組織。

被監護人完全沒有行為能力的,由監護人代其進行民事活動。被監護人行為能力受限制的,進行民事活動也應該由他的監護人代理,或者征得監護人的同意才能夠從事相關活動。

(二)監護人責任重大

監護人應當維護被監護人的利益,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具體而言,我國《民法通則》第18條和民法通則司法解釋第10條規定,監護人的職責是:

1.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

2.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

3.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

4.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

5.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教育;

6.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訴訟。

作為父母,應當“各掃自家門前雪”,看管好自己的孩子。比如自己的孩子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被打傷了,并因此花了不少醫藥費。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受傷孩子的監護人,要求對方賠償一切損失也許是不恰當的,因為有可能傷人和受傷的孩子雙方的監護人都負有“履行監護職責不當”的責任,應當共同承擔孩子受害的后果。

讓我們看一個案例:

8歲的明明和7歲的亮亮都居住在出租屋內,經常一起玩耍。2011年7月20日下午,亮亮又來找明明玩耍,明明的媽媽忙著做家務,沒有多想便答應了。兩人來到亮亮家后,發現亮亮媽媽收衣服后沒有鎖上五樓天臺的門便出門買菜了。兩人興奮地跑上樓頂玩耍。沒想到,明明突然攀爬至平臺護欄外的飄臺處,失足墜樓,送醫院后搶救無效死亡。隨后,明明的媽媽將出租屋房東和亮亮的母親告上法庭。法院經審理查明出租屋樓頂所設置的護欄高度并未達到相關規定的最低標準,存在安全隱患,出租屋房東未及時進行修繕,且未盡到足夠的管理義務,對明明的死亡承擔40%的責任;亮亮媽媽作為監護人,放任兒子與其他小孩登上天臺玩耍,且在使用出租屋天臺后,未將天臺門關閉,導致意外發生,承擔30%責任;明明媽媽嚴重忽視對孩子的監護,未盡到應盡的監護義務自行承擔30%的責任。

在這個案例中明明和亮亮的媽媽由于都沒有盡到監護的責任,因此對于明明的死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可以說,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各種危險與不測,可謂是“步步驚心”。當父母們發現自己責任重大,一定會感到“如履薄冰”。

但是監護并非包辦孩子的一切,有一部分父母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比如,一方面為了給孩子的將來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為了規避未來我們國家可能實行的遺產稅,一些父母在孩子未成年時就已經購置了房產并且將房產登記在孩子名下。但由于從法律上來說房產屬于孩子所有,當父母遇到資金周轉困難的情況,作為監護人的父母除非是為了孩子的利益,一般情況下并不能對未成年子女名下房產進行按揭、抵押、轉賣。而且,一旦家庭出現債務危機,除非能證明子女的房產不屬于家庭共同財產,否則即使是登記在子女名下的房產也難免被債權人追償要求法院進行執行拍賣。

監護不是要替孩子做主,為人父母也不應當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救世主”,決定孩子的一切,監護不是讓父母為孩子套上“枷鎖”,而是為孩子創造寬松自由的成長空間。

(三)監護不僅僅是家庭內部事務

長期以來,對未成年人的撫養和照顧基本上都是由家庭來承受的,監護也就成為純粹的家庭內部事務,家庭成員以外的人很難插手,監護人損害未成年子女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晶晶今年15歲,她的姑姑終身未婚,因病去世后給她留下一筆不菲的遺產,并注明用作她日后上學的費用。平日里不務正業、賭博成性的父母親得知后便要求女兒給他們一部分錢以作賭資。晶晶不給,夫妻倆便罵女兒“忘恩負義”,他們聲稱把晶晶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不容易,而且提出晶晶現在還是未成年人,還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晶晶的財產也就是家庭的共有財產,應由父母為其保管。最終,在當地司法部門的介入下,晶晶的財產才得以保全。

父母雖然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但根據法律的規定,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父母并沒有權力隨意處置未成年子女的財產,如果處置,應當征得該子女的同意。

此外,對孩子的家庭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統計,僅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媒體就報道了至少429件兒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這些案件中兒童都受到嚴重傷害,造成非死即殘的嚴重后果。“南京母親餓死女童”“貴州父親虐待親生女兒5年”……一幕幕血淋淋的場面觸目驚心。雖然這樣的毒母和毒父分別因故意殺人罪和虐待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但是更多的情況下,非法監護行為往往達不到虐待或者故意傷害的程度,親戚、鄰居的規勸往往沒有作用,街道居委會或者工作單位的調解也往往是無疾而終。由于沒有辦法對施加傷害的父母進行必要的制裁,造成有些父母有恃無恐,變本加厲地毆打、虐待孩子。比如有的父母不履行監護職責攜帶子女進行乞討,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脅迫、誘騙或者利用他人乞討的”可以“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可是如此輕微的處罰根本不足以觸動這些不良父母的神經,公安機關也只能陷入“抓了放,放了再抓”的惡性循環,而孩子受到的心理傷害卻是一生揮之不去的。

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已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可以說這種“終止父母權利”的規定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是在我們國家雖然有規定卻操作性很差,實際上很少發生父母被撤銷監護權的情況。

在我們的生活中,親戚朋友往往認為“家丑不可外揚”,外人會說“別人家里的事情少管”,不禁有人慨嘆:“人命天注定!”孩子的命運只能寄希望于他能夠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上天賜予有責任心、懂得愛護他的父母了。

為此,近年來有人呼吁我們國家應當建立國家干預監護權制度,對于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監護人堅決依法撤銷其監護權。2013年北京市在朝陽、豐臺、密云3個區縣就開展了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工作,對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在進行勸誡、制止,經教育不改的,村(居)委會可支持未成年人申請法律援助,向法院起訴撤銷其監護權,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其間,未成年人將由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進行臨時監護,被撤銷監護權的監護人應當依法繼續負擔撫養費用。

2014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該意見于2015年1月1日實施,意在破解監護權剝奪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意見明確了監護侵害行為的范圍,規定對于監護侵害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勸阻、制止或舉報。此外,還規定公安機關應當采取措施,及時制止在工作中發現以及單位、個人舉報的監護侵害行為,情況緊急時將未成年人帶離監護人。

根據意見規定,監護人有下列七種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撤銷其監護人資格:

1.性侵害、出賣、遺棄、虐待、暴力傷害未成年人,嚴重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2.將未成年人置于無人監管和照看的狀態,導致未成年人面臨死亡或者嚴重傷害危險,經教育不改的;

3.拒不履行監護職責長達6個月以上,導致未成年人流離失所或者生活無著的;

4.有吸毒、賭博、長期酗酒等惡習無法正確履行監護職責或者因服刑等原因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給他人,致使未成年人處于困境或者危險狀態的;

5.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經公安機關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等部門三次以上批評教育拒不改正,嚴重影響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和學習的;

6.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情節惡劣的;

7.有其他嚴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行為的。

(四)監護權不同于撫養權

有人往往弄不清楚監護權和撫養權的區別,實際上有監護權并不代表有撫養權。從范圍上看,監護權的內容不僅包括代為參加民事活動,還包括對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遠遠超出了“撫養”僅對被撫養人的生活進行照料、管理的范圍。

在離婚案件中,雙方爭奪的實際上是子女的撫養權,而不是監護權。民法通則司法解釋第21條規定:“夫妻離婚后,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無權取消對方對該子女的監護權。”換句話說,夫妻離異之后,父母對子女的監護權仍然存在,因為父母對子女的親權、監護權是基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血緣關系產生的,不受父母之間婚姻關系解除的影響。《婚姻法》第36條第1款規定:“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由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父母對子女的監護權與由誰撫養并沒有關系,也就是說喪失撫養權的一方仍然對子女擁有法定的監護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是目前法院解決夫妻離婚后子女撫養問題的主要法律依據。法院一般從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權益出發,結合父母雙方的撫養能力和撫養條件等因素決定孩子撫養權的歸屬。具體而言,2周歲以下的子女一般隨母方生活;對2周歲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隨其生活,優先考慮喪失生育能力、無子女而對方有其他子女,以及已經長期與其共同生活的一方等;對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隨父或隨母生活發生爭執的,法院可以征求孩子本人的意見。父方與母方撫養子女的條件基本相同,雙方均要求子女與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單獨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幫助子女照顧孫子女或外孫子女的,可作為子女隨父或母生活的優先條件予以考慮。

孩子的事情誰做主

不少家長都感覺到自己與未成年的孩子之間缺少共同語言,家長說的話孩子常常不理不睬,對孩子的行為也很難理解,有的甚至達到了整日無話可說、形同陌路的地步。兩代人之間在文化、觀念、心理等方面差異造成了“代溝”的出現,也導致孩子往往認為父母總是在干預自己的事情。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同學都拿著名牌手機,于是偷偷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一部價值不菲的新手機,結果被父母發現后訓斥,而且要求把手機退回商家。在類似的問題上人們不禁會問,父母可以決定孩子的行為嗎?如果可以,他們的決定權有多大呢?

如果從法律上回答這個問題,那么答案是:一般情況下父母可以決定不滿10歲的孩子的行為,10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自主決定自己的行為。根據《民法通則》第58條的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行為無效。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合同法》也有類似的規定,其中第47條就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對于什么是“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法院會結合行為與兒童生活相關聯的程度、兒童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為并預見相應的行為后果,以及標的數額等方面進行認定。一般而言,數額幾元、幾十元的買賣,價值不大物品的借用,以及單純對孩子有利并且不損害他人權益的行為,比如取得榮譽權、著作權、發明權等,都屬于這樣的活動。而像進行大額買賣、簽訂合同,進行法律訴訟,如出庭作證等則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圍,需要由家長決定。

顯然,對于孩子未經家長同意購買手機、電腦等價值較大的物品時,如果家長反對,是可以要求出售物品的商家予以退貨的。但是對于購買學習用品、必要的衣物,孩子可以自己拿主意。所以,對于那些自己忙著上班,家里“小屁孩”傻乎乎在網上買了各種昂貴商品的家長而言,碰到這種事兒切勿著急抹淚、自認倒霉,因為只要沒經家長同意,這種合同會被法院認定無效。但是,對于孩子接受獎勵、贈予、報酬這類純獲利益的行為,監護人不得以孩子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以上行為無效。

那么如果孩子私自向他人借款呢,將如何處理呢?有這樣一個案例:

在校中學生小福向學校附近的飯店老板周某借現金1500元之后,將所借款全部用于上網和請同學吃飯。還款期屆滿后,周某多次向小福索要未果,無奈之下,周某轉向小福的父親索要。小福的父親以兒子借錢時未經父母同意為由而拒付。周某訴到法院,要求判令被告小福償還借款,承擔訴訟費用。法院審理認為,周某明知被告為未成年人,仍然借錢給他,具有一定過錯,應負一定的責任;小福在未經其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向他人借錢,屬無效民事行為。最后法院判決小福所借1500元由原告周某自行負擔300元;其余欠款由小福的父母作為監護人償還。

在這個案例中,1500元對于一個還是中學生的孩子而言,顯然超出了他合理的使用范圍,需要經家長同意,借款行為才有效。

父母對于未成年子女上網、談戀愛等情況是否有權干涉呢?我國《未成年保護法》第11條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和影響未成年人,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流浪、沉迷網絡以及賭博、吸毒、賣淫等行為。《黑龍江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甚至將“早戀”列為家庭保護的內容,允許父母“進行批評、教育、制止和矯正”,一度引發了社會的熱議。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既是責任也是義務。但是,這樣的教育應當有一定限度,避免采用過激行為干涉孩子正常的生活,從而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比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0條就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不得迫使其離家出走,放棄監護職責。

既要管生,又要管養

在人們的意識里,對于孩子犯下的錯誤,父母承擔責任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就像上節案例中提到的小福借錢后無力償還,法院判決由其父親代為償還。這其中的法律依據是什么呢?依據就是未成年人尚未具備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父母作為監護人有責任進行看管和教育,對于其不當行為也應當承擔責任。

具體而言,我國《婚姻法》第23條規定:“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侵權責任法》第32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民法通則》第133條也有相似的規定。

需要注意的是,“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監護人即使盡到了監護責任也不能免除賠償責任,只能減輕其責任。可以說,這樣的規定不可謂不嚴格。但是父母切莫因為如此規定而去對孩子施以最嚴厲的防范措施和最嚴格的紀律要求,限制他們的活動范圍,阻止孩子正常的社交活動。未成年人天性好動,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之心,由于缺乏足夠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他們很難判斷自己行為的危險性和后果,但過度的干預無異于“因噎廢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如果父母已經離婚,未取得撫養權的父母一方是否應當對孩子致人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呢?來看一個案例。

丁某與丈夫潘某因夫妻感情破裂離婚,10歲的兒子小明隨丁某一起生活,潘某已一次性付給兒子撫養費。一次小明在放學的路上違章騎車將在路邊行走的老大爺撞傷,花掉醫藥費3000余元。受害人親屬找到丁某賠償,但丁某已下崗無力支付這筆費用。無奈中,受害人親屬找到潘某,要求其幫助承擔部分費用。但潘某認為孩子已判歸丁某撫養,孩子的事情與自己無關,拒不承擔任何費用。

事實上,潘某的理由并不成立。這是因為民法通則司法解釋第158條已明確規定:“夫妻離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確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這個規定表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哪一方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對未成年子女民事損害行為所造成的后果,非共同生活的一方在一定條件下也有賠償他人經濟損失的義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既要管生,又要管養”,而且還要管到底。看來,父母和孩子之間真是一對天生的“冤家”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州县| 九龙县| 綦江县| 青海省| 泰州市| 中方县| 上虞市| 沅陵县| 剑河县| 土默特左旗| 木里| 扎兰屯市| 息烽县| 康平县| 肇源县| 泾阳县| 阿勒泰市| 邹城市| 巴彦县| 南昌市| 田东县| 乐平市| 镇江市| 舒兰市| 宁陵县| 高邮市| 祁东县| 广州市| 深州市| 观塘区| 磐安县| 延川县| 英德市| 阜平县| 江都市| 通海县| 伊金霍洛旗| 观塘区| 丽水市| 乌兰察布市|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