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老之將至:讓法律成為“幸福夕陽”的守護神

一段時間以來,老齡化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21世紀的中國已進入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隨著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加大對老年人權益的法律保護逐漸成為社會共識,老有所養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是我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系統保障老年人權益的法律。這部法律從家庭贍養與撫養、社會保障、社會服務、參與社會發展等方面對老年人權益進行了規范和保障。自1996年頒布以來,該法在保障老年人權益,維護老年人合法權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適應社會轉型帶來的變化和挑戰,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行了修訂,并已于2013年7月1日開始實施。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養老法律制度,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目標。尤其是為了應對家庭空巢化危機,“常回家看看”入法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響應。該法第18條明確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本章中,讓我們看看相關法律是如何具體保護老年人權益的。

法律對老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的寬宥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違法犯罪呈逐漸上升趨勢,一些老年人“晚節不保”。老年人違法犯罪案件逐年增多,已成為全社會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這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一項社會調查顯示,傷害類、詐騙類、公職類以及邪教犯罪占到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半壁江山”。

在人們的心目中,老年人是經過大風大浪的一個群體,為什么老了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可以說,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隨著年齡的增大,感官功能降低,反應遲鈍,行為控制能力減弱,尤其是老年人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會逐漸減弱,有的甚至會完全喪失。其次,由于缺少家庭和社會的關愛,老年人心理上很容易產生孤獨和失落感,往往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具有固執、偏執、幼稚、易被激怒等特點,成為“老頑童”“老小孩”,造成在人際沖突時缺乏寬容的態度,往往會因為瑣事而突然情緒失控,出現攻擊性的語言和行為,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再次,我國老年人文化層次普遍較低,尤其是農村老年人情況更為嚴重,造成這一群體法律知識缺乏,分不清哪些是法律允許的事情,哪些是法律禁止的事情,而且守法意識淡薄,法盲現象普遍存在。

那么對待老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應當如何處理呢?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法律角度看,老年人是一個弱勢群體,其身體、精神健康狀況和知識水平是造成老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中國古代如漢朝、清朝等已經有對老人違法犯罪寬宥的制度。因此,我們不能將他們與普通成年人犯罪一樣對待,而是應該像對待未成年人、婦女等弱勢群體一樣,在法律上給予足夠的寬容。

正是基于以上考慮,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從“矜老恤幼”傳統和老年人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對他們違法犯罪做出了從輕處罰的規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1條規定:“對于70周歲以上的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不執行行政拘留。”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規定:“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審判的時候已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也有人對法律對老年人的寬容態度持反對意見,認為放寬對老年人違法犯罪的處罰,可能造成老年人違法犯罪率猛增,甚至可能引起負面社會效應。比如媒體曾報道過廈門一位七旬老人第8次詐騙時被抓,47年中共計7次入獄1次越獄。此外,在社會廣為關注的四川蔣某誣陷攙扶小孩撞倒自己事件中,盡管蔣某訛人之舉被廣為指責,但因其年逾七旬,雖然公安機關給予其7天的行政拘留,但最終也只能不予執行。這種處理結果既讓人郁悶,又讓人哭笑不得。在這種情況下就使執法陷入“兩難”境地——如果嚴懲,由于老人年齡大,進看守所或監獄怕他們身體受不了;如果從輕,又容易助長極少數老人為老不尊、倚老賣老,甚至形成“法不責老”的想法。

我們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就像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就是在為未來的自己讓座一樣,法律對老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的寬宥符合社會的公理和大眾常識。此外,應當看到,對于目前老年人違法現象大幅增加的現實,法律的寬宥只是應對之策,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社會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關愛才是延續尊老愛老傳統的根本之道,才能營造“日落夕陽,紅滿天下”的和諧場景。

“老無所養”怎么辦

贍養老人是每個人不可推卸的法律責任。我國《憲法》《婚姻法》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都明確規定了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比如我國《婚姻法》第21條規定了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4條也做出了具體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贍養人不但包括子女,根據《婚姻法》的規定,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也應當承擔贍養的義務。所以凡是有贍養能力的人,不分男女,不論婚否,都必須擔負起這個責任。可是,雖有法律明確規定,很多人卻未能真正承擔起贍養老人的義務。

(一)小不養老,告還是不告?

古人講“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然而,關于子女不贍養父母甚至虐待父母、侵犯老人財產的事情經常見諸報端,令人唏噓不已。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出于種種原因不愿贍養老人,甚至認為自己所提出的拒絕贍養老人的理由合情合理。很多老人礙于親情或面子,也不會訴諸法律。除非萬不得已,很少有老人會“撕破臉皮”,與自己的子女對簿公堂。而且,老百姓往往認為“清官難斷家務事”,很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并非“一日之寒”,法官作為局外人難以解決。所以,告還是不告往往成為老人需要決定一個大問題。在涉及老年人的民事案件中,贍養糾紛和財產糾紛居多。

1.贍養糾紛多

在中國,很多老年人都有“養兒防老”這個觀念,認為兒女多了,等自己老的時候就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可是,一些老人一生辛辛苦苦養育兒女,可老了卻落得老無所養,甚至連吃口熱飯都成了一種奢望。

對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婚姻法》賦予了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老人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兒女履行贍養義務。

不過,贍養糾紛往往是一筆“糊涂賬”,尤其是子女越多,由于贍養責任分配不均,爭議越大。在起訴之前,老人還是最好請親戚朋友或者村委會等組織先進行調解,一旦對簿公堂,容易激化矛盾,使子女產生“越告我,越不養你”的抵觸情緒。

如果最終決定走訴訟程序,關于打官司的成本方面,老人可以完全放心,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老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免除訴訟費用。如果自己文化程度低,還可以向法院申請司法援助,由律師免費提供法律咨詢和支持。

贍養費的多少往往是爭議的焦點問題。實際上,贍養義務在履行上要以贍養人的實際能力為限,由贍養人與被贍養人協商解決,如果不能協商解決的,則由法院根據當地的經濟水平、被贍養人的實際需求、贍養人的經濟能力綜合認定。在判決時,法院不會要求兒女超出自己能力之外支付贍養費。在陜西省還發生過老人通過法院向三個兒子討回了每月300元的贍養費,而兒子們卻竟然因贍養費過高,自己無力支付又將老人告上法庭的情況,讓老人傷心不已。

贍養費執行難可能是老人擔心的另一個問題。比如在農村地區,法院判決兒女每年拿出100斤小麥,但子女拒不執行,父母不得已只能申請強制執行,這無疑會進一步傷害雙方之間本已脆弱的感情。

此外,在贍養糾紛案件中,為保護老年人的權益,我國《民事訴訟法》有一種特殊的規定——先予執行制度。所謂先予執行制度,是人民法院在做出判決之前,裁定作為被告人的兒女先交給老人一定數量的贍養費或者扶養費,并立即執行。這個制度可以及時有效地保障了老人的合法權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執行難問題。

現在,越來越多的老人提出了“精神贍養”的要求。哈爾濱市的一位老人衣食無憂,但仍然以無人贍養的名義起訴自己的兒子,要求他必須每周探望自己一次,對自己進行精神安撫。2013年7月16日,河南省首例“常回家看看”贍養案在中牟縣法院開庭審理。80多歲的梁大爺告兒子不帶母親看病,而且拒絕向兩位老人提供醫療費和生活費。在法庭上,梁大爺和他的兒媳婦因言語激烈一度還險些打了起來。其實本案中老人需要的不僅是贍養費的問題,更多的還是希望兒子平時多關心,多和他們說點貼心話。但是,即使法院判決兒女應當定期探視老人,由于沒有有效的強制手段,如果雙方的“心結”打不開,如果兒女們沒有真心、真情,法律也是鞭長莫及。

有時,老人的做法也會令法官無所適從。媒體就報道過一起子女爭奪贍養權的離奇案子。

王老太在唯一的兒子家住,三個女兒去大哥家探望母親時,常被拒之門外,即使被允許探望,也常常遭監視。于是女兒希望將老太接到自家贍養,但兒子以母親只愿意由他贍養為由予以拒絕。三個妹妹遂以贍養權被大哥侵犯為由,將其告到法院,要求大哥歸還對母親的贍養權。而當法院去找王老太了解情況時卻被告知,她只住在兒子家,哪兒都不去。面對如此情景,法院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2.財產爭議大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對老年人的財產都規定了明確的保護措施。該法第22條規定:“老年人對個人的財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不得以竊取、騙取、強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財產權益。”第16條規定:“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侵占,不得擅自改變產權關系或者租賃關系。”

但是有時財產糾紛往往是老人自己一手造成的,比如父母對子女“偏心”有時就會帶來糾紛。一位老人有三個子女: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老人偏愛兒子,于是把自己唯一的一套房子留給兒子,希望兒子養老送終。但房子過戶后,兒子和兒媳婦對老人并不好。而兩個女兒因為老人偏心而心懷怨恨,也不愿贍養。老人沒有辦法,最后跟兒子撕破臉皮,打起了官司。最終,房子雖然要回去了,可親情卻破裂了。

其實,在財產問題上老人完全可以依照個人意愿通過遺囑繼承方式處置自己的財產。《繼承法》第16條規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遺囑是單方面的法律行為,老年人設立遺囑時,無須征得遺囑繼承人的同意,也不需要得到其他法定繼承人的贊同。只要遺囑是老年人真實意思的表示,遺囑就能獲得法律的認可,具備法律效力。但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談訂立遺囑,似乎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因此我們國家上沒有訂立遺囑的傳統。

不過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加強,很多人開始重視遺囑在解決財產糾紛上的作用。2013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聯合建立了中華遺囑庫。北京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只需攜帶身份證件和遺囑原件前往中華遺囑庫登記中心,即可免費辦理遺囑登記。如果老人尚未訂立遺囑或對訂立遺囑過程不了解,中華遺囑庫將安排專業律師提供免費咨詢,指導老人訂立遺囑。

在繼承問題上,雖然子女同屬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但老人還是要“一碗水端平”。不過也要防止絕對平均主義。對于那些在生前有謀奪財產、虐待、遺棄等行為的“不孝之子”,老人可以通過立遺囑取消他們的遺產繼承權;有贍養能力和贍養條件而不盡贍養義務的子女,分配遺產時,老人可以減少他們繼承的份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或者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子女,老人可以在遺囑中多分配給他們一些財產。

此外,遺贈也是督促“養兒防老”的一種有效方式。《繼承法》規定,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也規定,老年人可以與集體經濟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養老機構等組織或者個人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或者其他扶助協議。負有扶養義務的組織或者個人按照遺贈扶養協議,承擔該老年人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所以對于有房產的老人,最好不要過早地把房產過戶給子女,老人可以與子女簽訂遺贈扶養協議,以督促子女履行贍養義務。并且,房產也不一定非得遺贈給兒女,如果兒女不孝,老人可以與兒女之外的人或組織簽訂遺贈扶養協議,來解決養老問題。

(二)拒絕贍養的行政和刑事責任

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對虐待、遺棄老人的行為都有明確的規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3條規定,虐待家庭成員,被虐待人要求處理的,以及遺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被扶養人的,處5天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如果情節惡劣,虐待、遺棄行為嚴重侵害了老人的權益,可能會構成虐待罪和遺棄罪,受到刑法的處罰。

在刑法上,虐待罪是指行為人經常以各種手段對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的精神、肉體進行摧殘、折磨、迫害,情節惡劣的行為。我國《刑法》第260條規定:虐待家庭成員,情節惡劣的,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媒體曾報道過一位年過六旬的男子經常采取打罵等手段虐待其82歲的親生母親。其母死后,該男子被以虐待罪提起公訴,最終法院一審以虐待罪判處有期徒刑2年。

遺棄罪是指對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撫養義務而拒絕撫養,情節惡劣的行為。我國《刑法》第261條規定,對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75歲的吳老太中年守寡,含辛茹苦把兒子撫養成人。兒子成家后又拖著病體照看孫子。孫子長大參加工作后,兒子卻把母親當成累贅,稍不如意就破口大罵。迫不得已吳老太只能靠撿拾廢品為生,后來患上了老年癡呆癥,但兒子卻一直不聞不問。有一天吳老太走失,一周后被人發現已經死在了一個垃圾堆旁。最終,吳老太的兒子以遺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

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子女不贍養老人無外乎生活瑣事糾紛,家庭糾紛是造成老人無人奉養的主要原因,一些外人看來很小的事,當事人放在心上就是大事。如何將家庭糾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一門大學問。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贍養老人不僅是人的天性,更是依情、理、法都不能推卸的責任。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扶養老人,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良好氛圍,使他們能夠度過一個幸福的晚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九龙坡区| 利辛县| 抚宁县| 军事| 明溪县| 高平市| 绵竹市| 新乐市| 康平县| 铜鼓县| 黑水县| 鹿泉市| 综艺| 邢台县| 塘沽区| 晋州市| 万山特区| 西昌市| 黎平县| 江川县| 上栗县| 霍林郭勒市| 鄄城县| 衢州市| 瓦房店市| 额尔古纳市| 女性| 盐津县| 枣庄市| 冕宁县| 延庆县| 海阳市| 睢宁县| 莱阳市| 丹江口市| 大宁县| 黎川县| 白河县| 霍山县| 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