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時間就開始無情地為我們記錄年齡,就如同歲月為樹木刻下年輪一樣,時光總會在我們的臉上留下了經過的痕跡。1歲、2歲、6歲、18歲、30歲、60歲……縱使你有“上九天攬月,下五海捉鱉”的本領,也阻擋不了時光的流逝。
在不同的年齡,人的能力不同,從事的活動也不相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吃多少飯,干多大事”。在古代,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稱謂也不相同,比如未滿周歲的稱為“襁褓之年”;到了三歲則為“孩提之年”;女孩15歲稱為“及笄之年”,男孩15歲稱為“束發之年”;女孩20歲是“桃李年華”,男孩20歲稱為“弱冠三年”……
在一個法律社會,年齡不僅對應著你的身材容貌、生活階段,還有著深刻的法律含義。不同年齡的人在法律上的地位也不相同,相應地他們享有的權利和應當承擔的責任也不相同。無論是民事法律、刑事法律還是勞動法律中,都有對于相關年齡人群的法律規定。在法律的世界中,不同的年齡意味著不同的“秘密”。
民法關于民事行為能力年齡的規定
從民法的角度看,在不同的年齡節點,一個人的民事身份也不相同。下面讓我們看一看民法的詳細規定: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3.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我們每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變成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最終在18歲成為成年人也就是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這時,很多學校都會組織年滿18歲的學生開展成人禮儀式,宣告他們從少年兒童時代邁向成人階段。
看了上面的法律規定,有人可能會問:“民事行為能力”什么意思?說到“民事行為能力”,大家可能會記起我們在第一章中提到了“民事權利能力”(《民法通則》第9條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這兩個名詞有兩字之差,含義有何不同呢?
從法律概念的角度區分,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法律賦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能夠以自己的行為依法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從而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資格。
聽起來上面的區分比較晦澀和拗口,其實通俗來說兩者的區別在于“有沒有”和“能不能”。我們舉個例子說明二者的不同:比如一個4歲的孩子,在親人死后他就擁有繼承財產的民事權利,這是因為他從一出生就具有了民事權利能力;但是此時他并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不能自主支配繼承的財產,而只能由他的監護人代其保管和使用繼承的財產。而且,他如果損壞了鄰居的玻璃,也不用為此承擔賠償責任,而是由他的監護人賠償。當他達到18歲具有了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后,作為成年人開始接觸和熟悉社會行為規則,并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便可以自由地進行民事行為,對自己行為負責。此時他可以從監護人的手中接收財產保管和使用的權力,同時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全部責任,如果侵犯了別人的權益,就應當自己進行賠償。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可以從事的活動范圍不同,比如10歲以下的孩子由于年齡小,無論是生理還是精神的發育程度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經驗欠缺,因此需要在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照顧下成長;而10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因為這一階段的人尚未完全具備認知能力,無法完全辨別和控制自己的行為,比如讓一個16歲的孩子去購買一輛汽車顯然是不合適的。
那么在法律上未成年人的行為有何后果?誰來為他們的行為承擔責任呢?根據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的行為由其監護人通常是父母承擔相應的責任,可以說監護人就是未成年人的“防火墻”,我們會在后面專門講到監護人對未成年人行為的責任。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合同法》第47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做出。”作為父母需要注意其中“催告”和“追認”的規定,謹慎行使自己的權利。
通過下面的案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點:
許先生剛滿16周歲的兒子自己預訂了一輛價值10余萬元的汽車。隨后4S店找到許先生要求其協助辦理購車貸款手續。雖孩子還未成年,但是因為心疼孩子,許先生最終還是咬牙同意以兒子的名義辦理的貸款,自己掏錢支付月供。可是貸款后不久,許先生生意失敗,難以支付月供,出現了多期貸款未還的情況。于是銀行將許先生告上法庭,要求其繼續履行還款義務,但許先生提出兒子購買汽車時只有16歲,因此購買合同無效。法院認為許先生協助4S店辦理兒子購車貸款手續就是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了對兒子購買行為的追認,因此購車合同有效,故判決其償付銀行貸款本金余額及利息、罰息,并承擔案件訴訟費用。
在這個案例中4S店聯系許先生的行為就是一種“催告”,而許先生同意支付車款正是“追認”的表現。因此,作為家長,當孩子出現一些大額消費行為時,可以依據《合同法》第47條對孩子的行為不予追認,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刑法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
生活中對于犯罪的兒童人們常稱之為少年犯或青少年犯。《現代漢語詞典》對“少年”一詞的解釋是:“指人十歲左右到十五六歲的階段”;對“青年”的詮釋為:“指人十五六歲到三十歲左右的階段。”事實上在我們國家刑事法律中沒有“少年”和“青年”的稱謂,而是涉及刑事責任年齡問題。
刑事責任年齡是法律規定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我國《刑法》第17條第1款和第2款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根據這個規定,刑事責任年齡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1.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2.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等八種罪名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換言之,如果14周歲至16周歲的人犯罪,只要不是這八種罪名,都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3.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對于一般公民來說,只要達到一定的年齡,生理和智力發育正常,就具有了相應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從而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刑法關于行為能力的判定依據就是人的辨認、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有無和強弱。
從上面的規定可以看出,是否年滿14周歲是這種辨認、控制自己行為能力有與無的界限,而16周歲是這種能力由弱轉強的分水嶺。這種規定其實是一種法律的擬制,也就是說法律認為在16歲時絕大部分人已經能夠控制個人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人到了16周歲都必定具有完全的辨認、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也不是每一個未滿14周歲的人都必然不具有這種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周歲”是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從周歲生日的第二天起算。此外,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刑法規定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通過刑法和民法對行為能力年齡的不同規定可以看出,它們的共同點就是采用三分法,將行為能力視為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行為能力的起點和終點以及之間的跨度不一樣,具體而言,相對刑事責任能力的起點與終點為14歲和16歲,中間跨度為2年;相對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的始點與終點則為10歲和18歲,中間跨度達到了8年。
之所以出現這個差別是因為刑法針對的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一旦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就要承擔刑事責任,而刑事責任的后果往往非常嚴重,往往涉及人身自由受限,所以刑罰的適用應當慎之又慎。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發育尚不完全,宜用教育方式而非懲罰性行為,所以將相對刑事責任年齡和完全刑事責任年齡的跨度設計為2年,并且將16歲作為完全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目的在于有效地關心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對于他們發生危害行為時,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方針,著重于教育、改造、挽救。民法規范的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將相對民事行為能力起點設定為10歲,允許其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符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有利于培養未成年的自主生活能力。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現高發態勢,由未成年人制造的案件屢見不鮮,其中不乏惡性案件,而且呈現出犯罪行為的養成和發生早、行為低齡化、手段成人化等特點,比如安徽省合肥市曝出“毀容門”,17歲少女因拒絕戀愛請求,被人潑油縱火燒成重傷。面對“花季之殤”,社會應當給予未成年人更多的愛和關注。
但是有些人卻企圖鉆法律的空子,認為“法不責幼”,結果導致自己鋃鐺入獄。媒體就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例:
15歲的小飛召集一群小伙伴,利用學校放學之際,多次使用刀、棍、磚頭等威脅或毆打單獨行走或年齡偏小的學生,索要隨身攜帶的手機、現金等。而且小飛自學法律,認為根據《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隨身攜帶的生活、學習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輕微傷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學習、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認為是犯罪。”他運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打消小伙伴搶劫時的犯罪顧慮。甚至在被抓獲的當天,他還滿不在乎地對辦案民警說:“我是未成年人,我已經查過法律書了,不滿16周歲的不負刑事責任。”但他其實不知,判斷未成年人強行索要他人財物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關鍵在于其使用暴力的程度。小飛等人的行為已不僅僅是輕微的暴力,他們持刀、棍、磚頭對未成年人實施毆打、威脅,已經對被害人的精神和肉體造成巨大的傷害,其行為已經構成搶劫罪。按照《刑法》的規定,15歲的人應當對搶劫罪承擔刑事責任。最終,“學藝不精”的小飛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零三個月。
為了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里的規定是“應當”,也就是說必須從輕或減輕對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刑罰。《刑法》第49條還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需要提醒的是,不適用死刑的條件是“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也就是說未成年人犯罪時即使離18周歲生日還差一天或兩天,包括生日當天實施極其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也不能對其適用死刑(包括死刑緩期執行),但是死刑之外的其他刑罰如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等仍然適用。
此外,1999年開始施行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07年開始施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都給予了青少年更好的保護。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如何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貫徹“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做出了更為詳細的規定。《刑事訴訟法》第274條規定:“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第275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
而且,一些地方法院已經開始針對未成年人案件設立專門的審判法庭,比如2013年4月全國首個高級法院未成年人綜合審判庭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成立。該審判庭是全國首個在高級法院中,將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一起納入審判范圍的綜合審判庭。將這些案件交給專門做未成年人審判工作的法官審理,能夠更好地運用適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特殊審理方式,取得更好的審判效果。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之所以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給予相對較輕的懲罰不是為了保護他們犯罪,而是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
行政處罰法關于行政責任年齡的規定
《行政處罰法》第25條規定:“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監護人加以管教;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12條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從上面的規定可以看出,《行政處罰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對行政違法責任年齡的規定是一致的,即14歲。實施違法行為時未滿14歲的,不予處罰,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體力、智力發育還未完全成熟,控制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實施違法行為時往往比較盲目、輕率,即使給予行政處罰也無助于避免違法行為的再次發生;不過,年滿14歲的人就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接受行政處罰,但應從輕或者減輕,原因在于這個年齡的孩子應具備了一定的辨別和控制能力,使用適當的處罰可以起到警戒和教育作用。
雖然未成年人實施盜竊、詐騙等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處罰較輕,但是那些教唆、組織未成年人實施這些行為的人則可能觸犯刑法,構成組織未成年人進行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罪。這個罪名是在2009年修訂《刑法》時新增加的罪名。根據規定,對組織未成年人進行盜竊、詐騙、搶奪、敲詐勒索等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勞動法關于童工和未成年工的規定
不滿16周歲的人屬于童工,除特殊情況外,不能成為勞動主體。我們國家制定有《禁止使用童工規定》,根據規定,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在按照國家規定并履行特定程序的前提下,可以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除此以外,其他任何單位禁止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
《刑法》還規定了雇傭童工從事危重勞動罪。根據規定,違反勞動管理法規,雇傭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從事以下三類勞動:超強度體力勞動,或者從事高空、井下作業,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險環境下從事勞動,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雖然法律已經明文禁止,但是使用童工的現象屢禁不絕,尤其是一些小企業因訂單不確定、管理不完善等因素而使用童工的情況較為普遍,主要集中在包裝、加工、玩具、電子等手工計件行業。此外,寒暑假期間常常成為企業違法使用童工的高峰期,主要原因是部分中等職業學校、技校組織學生進廠實習時,讓一些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學生也從事生產勞動。針對這種情況,企業管理者應當樹立合法用工的意識,堅決不使用童工,否則會招致勞動部門的行政處罰,甚至可能構成犯罪。
未成年工是指年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的勞動者。在我國,年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如果完成了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不再繼續升學的,依法可以從事有經濟收入的勞動或者個體勞動。這是年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享有的勞動權利,也就是這部分未成年人享有要求勞動就業的機會和按勞取酬的權利。這與《民法通則》第11條第2款關于“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規定是一致的。
現實生活中,有人認為“未成年工”就是童工,這是一種誤解,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未成年工仍然屬于“未成年人”,為保護他們的特殊權益,《勞動法》等相關法律都做出了特殊保護規定。如果用人單位招聘未成年工,應在勞動部門進行登記備案,而且還應當定期對未成年工進行體檢,同時按照199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規定的未成年工勞動范圍安排工作。
《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第3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以下范圍的勞動:
1.《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國家標準中第一級以上的接塵作業;
2.《有毒作業分級》國家標準中第一級以上的有毒作業;
3.《高處作業分級》國家標準中第二級以上的高處作業;
4.《冷水作業分級》國家標準中第二級以上的冷水作業;
5.《高溫作業分級》國家標準中第三級以上的高溫作業;
6.《低溫作業分級》國家標準中第三級以上的低溫作業;
7.《體力勞動強度分級》國家標準中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作業;
8.礦山井下及礦山地面采石作業;
9.森林業中的伐木、流放及守林作業;
10.工作場所接觸放射性物質的作業;
11.有易燃易爆、化學性燒傷和熱燒傷等危險性大的作業;
12.地質勘探和資源勘探的野外作業;
13.潛水、涵洞、涵道作業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作業(不包括世居高原者);
14.連續負重每小時在6次以上并每次超過20公斤,間斷負重每次超過25公斤的作業;
15.使用鑿巖機、搗固機、氣鎬、氣鏟、鉚釘機、電錘的作業;
16.工作中需要長時間保持低頭、彎腰、上舉、下蹲等強迫體位和動作頻率每分鐘大于50次的流水線作業;
17.鍋爐司爐。
未成年工正處在成長發育時期,正在向成人階段過渡,身心發育尚未完全定型,過重和過度緊張的勞動,以及高溫、有毒有害氣體等不良的工作環境等,都可能影響他們的健康,甚至引起疾病。
然而,一些不規范的用人單位不僅不能按照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標準對未成年工進行勞動保護,甚至連普通勞動者的勞動保護程度都未達到,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不進行安全生產教育,不配備完善的安全生產器具等。
據媒體報道,1992年出生的武漢人郭某在17歲時到當地一家公司擔任壓沖工,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2009年9月,工作僅一個多月的郭某在生產車間操作沖壓機時雙手被壓斷。為爭取經濟賠償,2010年4月郭某提起了勞動仲裁,仲裁委裁決后用人單位不服訴至法院,法院最終判決被告公司與郭某解除勞動關系以及工傷保險關系,被告公司向郭某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津貼、一次性護理費、停工留薪期工資、殘疾輔助器具費、殘疾輔助器具維修保養費等共計116萬余元。對于這家用人單位而言,真可謂是“人財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