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慶生文集
- 韓經(jīng)太 陳亮
- 14281字
- 2020-02-26 18:21:20
詩詞典故例釋(四)
愛情和婚姻,無疑是文學作品的永恒主題之一。在我國古典文學中,歌唱愛情和婚姻的詩詞極多,這方面的典故也十分豐富。我們從中選擇了一部分較常用的、影響較大的典故,分兩次向讀者介紹。
(一)牛郎織女
由牽牛星和織女星衍化而來的神話故事。遠在周代,就有了這樣的詩章:“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詩·小雅·大東》)。至漢代,逐漸形成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輪廓。《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后來,故事內(nèi)容日益豐富。《月令廣義·七月令》引殷蕓《小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纴,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梁吳均《續(xù)齊諧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兄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后三年當還。’明旦,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猶云:七月七日織女嫁牽牛。”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jié)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后世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的故事更為生動,也更富于思想性。
編選者按:本文原載于《編創(chuàng)之友》(1982年第4期)。
南朝樂府《華山畿》:“隔津嘆,牽牛語織女,離淚溢河漢。”薛道衡《豫章行》:“當學織女嫁牽牛,莫學姮娥叛夫婿。”元稹《古決絕詞》:“乍可為天上牽牛織女星,不愿為庭前紅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見,相見故心終不移。”秦觀《鵲橋仙》:“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牛郎織女,簡稱“牛女”。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文天祥《六歌》其一:“不忍舍君羅襦裳,天長地久終茫茫,牛女夜夜遙相望。”
牛郎織女,又合稱“靈匹”。如謝惠連《七月七日夜詠牛女》:“云漢有靈匹,彌年闕相從。”李嶠《奉和七夕應制》:“靈匹三秋會,仙期七夕過。”
(二)鵲橋
《白孔六帖·鵲部》引《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韓鄂《歲華紀麗》卷三引《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按:今本《淮南子》及《風俗通》均無此文。)羅愿《爾雅翼》卷十三:“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于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后世用為夫妻或情人相會的典故。
權(quán)德輿《七夕》:“今日云軿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劉商《送女子》:“青娥宛宛聚為裳,烏鵲橋成別恨長。”秦觀《鵲橋仙》:“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三)漢皋解佩
《文選·南都賦》:“游女弄珠于漢皋之曲。”李善注:“《韓詩外傳》曰:鄭交甫將南適楚,遵彼漢皋臺下,乃遇二女,佩兩珠,大如荊雞之卵。”(按:今本《韓詩外傳》無此文。)《文選·江賦》:“感交甫之喪佩。”李善注:《韓詩內(nèi)傳》曰:鄭交甫遵彼漢皋臺下,遇二女,與言曰:‘愿請子之佩’二女與交甫,交甫受而懷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顧二女,亦即亡矣。”《列仙傳》卷上略同。
阮籍《詠懷》其二:“二妃游江濱,逍遙順風翔。交甫懷環(huán)佩,婉戀有芬芳。猗靡情歡愛,千載不相忘。”張子容《春江花月夜》:“交甫憐瑤佩,仙妃難重期。”韓偓《別錦兒》:“畫眉今日空留語,解佩他年更可期。”毛文錫《攤破浣溪沙》:“羅襪生塵游女過,有人逢著弄珠回。蘭麝飄香初解佩,忘歸來。”
(四)蕭史弄玉
《列仙傳》卷上:“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shù)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shù)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于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已。”
元稹《會真詩三十韻》:“行云無處所,蕭史在樓中。”李商隱《相思》:“腸斷秦樓吹管客,日西春盡到來遲。”蘇軾《留題延生觀后山小堂》:“不愧弄玉騎丹鳳,應逐嫦娥嫁老蟾。”
弄玉乃秦穆公女,美,故又稱秦娥。如胡曾《詠史·鳳凰臺》:“秦娥一別鳳凰臺,車入青冥更不回。”黃滔《催妝》:“吹簫不是神仙曲,爭引秦娥下鳳臺!”
秦王姓嬴,穆公曾為蕭史夫婦作鳳臺,故稱弄玉為“嬴女”或“嬴臺女”。如陳子昂《修竹篇》:“結(jié)交嬴臺女,吟弄《升天行》。”王翰《賦得明星玉女壇送廉察尉華陰》:“江妃玉佩留為念,嬴女銀蕭空自憐。”李群玉《王內(nèi)人琵琶引》:“嬴女停吹降蒲簫,嫦娥凈掩空波瑟。”
弄玉吹簫似鳳聲,后乘鳳凰飛去,故又稱“鳳女”。如李商隱《和韓錄事送宮人入道》:“鳳女顛狂成久別,月娥孀獨好同游。”
(五)韓憑夫婦
《搜神記》卷十一:“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憑怨,王囚之,論為城旦。妻密遺憑書,繆其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既而王得其書,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蘇賀對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來也;日出當心,心有死志也。’俄而憑乃自殺。其妻乃陰腐其衣,王與之登臺,妻遂自投臺,左右攬之,衣不中手而死。遺書于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賜憑合葬。’王怒,弗聽,使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爾夫婦相愛不已,若能使冢合,則吾弗阻也。’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謂此禽即韓憑夫婦之魂。今睢陽有韓憑城,其歌謠至今猶存。”《天中記》卷十八引《九國志》:“韓憑,戰(zhàn)國時為宋康王舍人,妻何氏美,王欲之,捕舍人筑青陵臺。何氏作《烏鵲歌》以見志,遂自縊死。”后世用作堅貞不渝和愛情悲劇的典故。
庾信《代人傷往》:“青松田上一黃鶴,相思樹下兩鴛鴦。無事交渠更相失,不及從來莫作雙。”駱賓王《棹歌行》:“鳳媒羞自讬。鴛翼恨難窮。”李商隱《青陵臺》:“青陵臺畔日光斜,萬古貞魂倚暮霞。”納蘭性德《減字木蘭花》:“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
(六)尾生抱柱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梁,橋。后用作堅守信約、忠于愛情的典故。
古詩《穆穆清風至》:“安得抱柱信,皎日以為期。”蕭衍《子夜四時歌·秋歌》:“當信抱梁期,莫聽回風音。”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將心學松蕣。”李白《長干行》:“長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七)巫山神女
《文選·高唐賦序》: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云者也。”王曰:“何謂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云。”
宋之問《內(nèi)題賦得巫山雨》:“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徘徊作行雨,婉孌逐荊王。”李白《清平調(diào)》:“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李商隱《無題》:“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住本無郎。”
一說巫山神女名瑤姬,乃天帝之季女。《太平御覽》卷三九九引《襄陽耆舊傳》載神女答楚王問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文選·高唐賦》李善注引作“姚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臺。精魂依草,實為靈芝,媚而服焉,則與夢期。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聞君游于高唐,愿薦枕席。”李白《感興》其一:“瑤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轉(zhuǎn)入夢宵,無心向楚君。”李商隱《木蘭》:“瑤姬與神女,長短定何如!”
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神女廟亦號“朝云”,后世遂以“朝云”為美女或情人的代稱。如李商隱《牡丹》:“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晏殊《訴衷情》:“此時拼作,千尺游絲,惹住朝云。”晏幾道《玉樓春》:“朝云信斷知何處?應作襄王春夢去。”
又由“朝云”變而為“彩云”,如李白《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使人對此心緬邈,疑入高丘夢彩云。”晏幾道《臨江仙》:“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神女“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故以“陽臺”代指男女合歡之處。如李白《搗衣篇》:“明年若更征邊塞,愿作陽臺一片云。”向子諲《卜算子》:“夢繞陽臺寂寞回,沾袖余香冷”。
楚王游高唐而夢遇神女,因稱男女歡會為“高唐夢”。如劉騭《槿花》:“虢國妝初罷,商唐夢始回。”晏幾道《浪淘沙》:“曉枕夢高唐,略話衷腸。”
(八)東鄰窺宋
《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子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后以“東鄰”代指美女或情人,“窺宋”用作愛情的典故。
元稹《會真詩三十韻》:“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東。戲調(diào)初微拒,柔情已暗通。”魚玄機《贈鄰女》:“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和凝《春光好》:“窺宋深心無限事,小眉彎。”閻選《浣溪沙》:“劉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終是月中人,此生無路訪東鄰。”
(九)杞梁妻、孟姜女
其事始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襲莒,齊大夫杞梁殖戰(zhàn)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至西漢,而有杞梁妻哭崩莒城的傳說。《列女傳·貞順》:“齊杞梁妻,齊杞梁殖之妻也。莊公襲莒,殖戰(zhàn)而死。……杞梁之妻無子,內(nèi)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內(nèi)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后來演變?yōu)槊鲜吓薇篱L城的故事。唐人所編《琱玉集》卷十二《感應篇》引《同賢記》云:“杞良,秦始皇時北筑長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后園樹上,超女仲姿浴于池中,仰見杞良而喚之,問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對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從役而筑長城,不堪辛苦,遂逃于此。’仲姿曰:‘請為君妻。’良曰:‘娘子生于長者,處在深宮,容貌艷麗,焉為役人之妻?’仲姿曰:‘女人之體不得再見丈夫,君勿辭也。’遂以狀陳父,而父許之。夫婦禮畢,良往作所。主典怒其逃走,乃打殺之,并筑城內(nèi)。……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啼哭,其城當面一時崩倒。”在后來的民間傳說中,孟仲姿和杞良又演變?yōu)槊辖头断怖伞?/p>
曹植《精微篇》:“杞妻哭死夫,梁山為之傾。”(按:《論衡·感虛篇》載杞梁妻悲哭崩城事,又載梁山崩倒事,同在一篇,詩人誤記,遂合為一事。)李白《白頭吟》:“城崩杞梁妻,誰道土無心?”貫休《杞梁妻》:“筑人筑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敦煌曲子·搗練子》:“孟姜女,杞良妻,一去煙(當作燕)山更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十)金屋藏嬌
《漢武帝故事》:“帝年四歲,立為膠東王。數(shù)歲,長公主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不?’于是乃對曰:‘好!若得阿嬌,當作金屋貯之也。’長主大悅,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李白《妾薄命》:“漢帝重阿嬌,貯之黃金屋。”李賀《上云樂》:“三千宮女列金屋,五十弦瑟海上聞。”白居易《長恨歌》:“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吳文英《八聲甘州》:“名娃金屋,殘霸宮城。”
(十一)琴心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相如飲于卓王孫家,“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竊聞長卿好之,愿以自娛。’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閑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裴骃《集解》:“郭璞曰:(琴心),以琴中音挑動之。”后世遂稱表達愛情為“琴心”。
庾信《和趙王看妓》:“臨邛若有使,為說解琴心。”盧思道《蜀國弦》:“琴心若易解,令客豈難要!”李群玉《戲贈魏十四》:“蘭浦秋來煙雨深,兒多情思在琴心。”晏幾道《采桑子》:“長情短恨難憑寄,枉費紅箋,試拂幺弦,卻恐琴心可倩傳。”
(十二)鳳求凰
事同上。《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以琴心挑之。”司馬貞《索隱》:“其詩曰:鳳兮鳳兮歸故鄉(xiāng),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nèi)隋诙疚夷c,何由交接為鴛鴦?”《樂府詩集》卷六十《琴曲歌辭》錄司馬相如《琴歌》,字句小異。后稱男子求偶為“鳳求凰。”
杜甫《琴臺》:“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岑參《送陜縣王主簿赴襄陽成親》:“求凰應不遠,去馬剩須鞭。”元稹《箏》:“若愁私地愛王昌,夜夜箏聲怨隔墻。火鳳有凰求不得,春鶯無伴囀空長。”劉筠《無題》:“瑯玕余舊貫,須要鳳求凰。”
(十三)張敞畫眉
《漢書·張敞傳》載:漢宣帝時,張敞為京兆尹,精明能干,“然敞無威儀,……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有司以奏敞。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nèi),夫婦之私,有過于畫眉者。’上愛其能,弗備責也。”后用作夫妻相愛的典故。
薛道衡《豫章行》:“空憶常時角枕處,無復前日畫眉人。”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不能京兆畫蛾眉,翻向成都聘騶引。”李隆基《好時光》:“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岑參《韓員外夫人清河縣君崔氏挽歌》:“仙郎看隴月,猶憶畫眉時。”
(十四)劉晨阮肇
《太平御覽》卷四十一引劉義慶《幽明錄》:“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臺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經(jīng)十余日,糧食乏盡,饑餒殆死。遙望山上有一桃樹,大有子實,而絕巖邃澗,了無登路。攀葛乃得至,噉數(shù)枚而饑止體充。復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見蕪青葉從山腹流出,甚鮮新。復一杯流出,有胡麻飯糝,相謂曰:‘此必去人徑不遠。’度山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姿質(zhì)妙絕,見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劉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來。’晨、肇既不識之,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舊,相見忻喜。問:‘來何晚邪?’因邀還家。其家筒瓦屋,南壁及東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絳羅帳,帳角懸鈴,金錢交錯,床頭各有十侍婢,敕云:‘劉阮二郎,經(jīng)涉山阻,向雖得瓊實,猶尚虛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飯、山羊脯,甚美。食畢行酒,有群女來,各持三五桃子,笑而言:‘賀汝婿來。’酒酣作樂,劉阮忻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帳宿,女往就之,言聲清婉,令人忘憂。至十日后,欲求還去,女云:‘君已來是,宿福所牽,何復欲還邪?’遂留半年。氣候草木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土,求歸甚苦。女曰:‘罪牽君,當可如何?’遂呼前來女子,有三四十人,集會奏樂,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既出,親舊零落,邑屋全異,無復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此為后世詩詞常用的愛情典故,“劉郎”、“阮郎”成為情人陳代稱。
潘雍《贈葛氏》:“曾聞仙子住天臺,欲結(jié)靈姻愧短才。若許隨君洞中住,不同劉阮卻歸來。”李珣《女冠子》:“對花情脈脈,望月步徐徐。劉阮今何處?絕來書。”李煌《菩薩蠻》:“蓬萊院閉天臺女,畫堂晝寢無人語。”
稱“劉郎”者,如李商隱《無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牛嶠《女冠子》:“青鳥傳心事,寄劉郎。”薛昭蘊《院溪沙》:“不為遠山凝碧黛,只應含恨向斜陽,碧桃花謝憶劉郎。”
稱“阮郎”者,如魚玄機《暮春即事》:“深巷窮門少侶儔,阮郎唯有夢中留。”溫庭筠《思帝鄉(xiāng)》:“唯有阮郎春盡,不歸家。”李珣《定風波》:“又見辭巢燕子歸,阮郎何事絕音徽!”
(十五)秦嘉贈鏡
秦嘉、徐淑,東漢隴西人,伉儷情深。秦嘉在京任職,徐淑因病未能同往。夫妻遠隔,寄書贈物,以表相思。秦嘉《重報妻書》:“間得此鏡,既明且好,形觀文彩,世所稀有。意甚愛之,故以相與,并致寶釵一雙,……明鏡可以監(jiān)形,寶釵可以耀首。”徐淑《又報嘉書》:“明鏡之鑒,當待君還;未奉光儀,則寶釵不設(shè)也。”后用作夫婦相思的典故。
庾信《燕歌行》:“盤龍明鏡餉秦嘉,辟惡生香寄韓壽。”盧詢《中婦織流黃》:“燃香望韓壽,磨鏡待秦嘉。”劉禹錫《秦娘歌》:“秦嘉鏡有前時結(jié),韓壽香銷故篋衣。”
(十六)羅敷
漢樂府《陌上桑》寫羅敷采桑城隅,太守悅其美而調(diào)戲之,羅敷嚴詞拒絕,并盛贊夫婿官高位重,風度翩翩,擺脫了太守的糾纏。詩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崔豹《古今注》卷中《音樂》:“《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鄲人,有女名羅敷,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為趙王家令。羅敷出采桑于陌上,趙王登臺,見而悅之,因置酒欲奪焉。羅敷巧彈箏,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趙王乃止。”后以羅敷為美麗而忠于愛情的女子的代稱。
杜審言《戲贈趙使君美人》:“羅敷獨向東方去,漫學他家作使君。”薛濤《送鄭眉州》:“雙旌千騎駢東陽,獨有羅敷望上頭。”李商隱《東南》:“且向秦樓棠樹下,每朝先覓照羅敷。”劉筠《無題》:“柔桑蔽日城南路,懊惱羅敷自有家。”
(十七)宓妃、洛神
曹植《洛神賦序》云:“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文選》李善注:“《記》曰:魏東阿王(曹植),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曹操)回與五官中郎將(曹丕)。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曹丕)示植甄后玉鏤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已為郭后讒死,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宴飲,仍以枕賚植。植還,度轘轅,少許時,將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見女來,自云:‘我本讬心君主,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遂用薦枕席。歡情交集,豈常詞能具?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發(fā),羞將此形貌重睹君王爾。’言訖,遂不復見所在,遣人獻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后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按:明袁氏本及茶陵陳氏六臣注《文選》本所載李善注文均無此《記》,清胡克家《文選考異》、何焯《義門讀書記》、張云璈《選學膠言》皆力駁此《記》之妄。然后世詩人,往往用作愛情的典故。
李白《感興》其二:“洛浦有宓妃,飄飖雪爭飛。……陳王徒作賦,神女豈同歸?”李商隱《可嘆》:“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代魏宮私贈》:“知有宓妃無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時?”
(十八)韓壽分香
《世說新語·惑溺》:“韓壽美姿容,賈充辟以為掾。充每聚會,賈女于青瑣中看見壽,悅之,恒懷存想,發(fā)于吟詠。后婢往壽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麗。壽聞之心動,遂請婢潛修音問,及期往宿。壽蹺捷絕人,踰墻而入,家中莫知。自是充覺女盛自拂拭,悅暢有異于常。后會諸吏,聞壽有奇香之氣,是外國所貢,一著人則歷月不歇。充計武帝唯賜己及陳騫,余家無此香,疑壽與女通,而垣墻重密,門閤急峻,何由得爾?乃托言有盜,令人修墻,使反曰:‘其余無異,唯東北角有人跡,而墻高非人所踰。’充乃取女左右婢考問,即以狀對。充秘之,以女妻壽。”
李商隱《無題》:“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歐陽炯《春光好》:“雖似安仁擲果,未聞韓壽分香。流水桃花情不已,待劉郎。”楊億《無題》:“應知韓掾偷香夜,猶記潘郎擲果年。”
(十九)玉鏡臺
《世說新語·假譎》:“溫公(嶠)喪婦,從姑劉氏家值亂離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屬公覓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難得,但如嶠比云何?’姑云:‘喪敗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卻后少日,公報姑云:‘已覓得婚處,門地粗可,婿身名宦,盡不減嶠。’因下玉鏡臺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禮,女以手披紗扇,撫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鏡臺是公為劉越石長史、北征劉聰所得。”后用作求婚的典故。“玉鏡臺”則成為定情信物的代稱。
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玉臺掛寶鏡,持此意何如?”常浩《寄遠》:“可憐熒熒玉鏡臺,塵飛冪冪幾時開?”李商隱《中元作》:“羊權(quán)雖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錢惟演《無題》:“啼妝不治金翹暗,腸斷溫郎玉鏡臺”
(二十)回文詩
《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宇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zhuǎn)循環(huán)以讀之,詞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一說竇滔出鎮(zhèn)襄陽,攜寵姬趙陽臺赴任,而與若蘭斷絕音信;若蘭作《回文詩》寄贈,滔見而感悟,遂迎若蘭至襄陽。說見武則天《璇璣圖序》。后用作夫妻或情人相思的典故。
庾信《烏夜啼》:“彈琴蜀郡卓家女,織錦秦川竇氏妻。”蕭繹《寒閨》:“愿織回文錦,因君寄武威。”駱賓王《艷情代郭氏贈盧照鄰》:“錦字回文欲贈君,劍壁層峰自糾紛。”李珣《定風波》:“縱有回文重疊意,誰寄?”
(二十一)倩女離魂
天授三年,張鎰因官家于衡州。幼女倩娘,與表兄王宙相愛。鎰將倩娘許配他人,女聞而郁抑,宙亦深恨,遂請赴京。日暮,泊舟山郭。夜半,忽見倩娘徒步追至,泣曰:“君厚意如此,寢夢相感。今將奪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將殺身奉報,是以亡命來奔。”宙喜,遂攜倩娘連夜遁去,匿居蜀中。凡五年,生二子。倩娘苦思父母,遂俱歸衡州。既至,宙先入鎰家,首謝其事,鎰曰:“倩娘病在閨中數(shù)年,何其詭說也!”宙曰:“現(xiàn)在舟中。”鎰大驚。倩娘至,室中女遂起,笑而相迎,翕然合為一體。始知與宙私奔者,乃倩娘之魂也。事見陳玄祐《離魂記》。
秦觀《調(diào)笑令·離魂記詩》:“離舟欲解春江暮,冉冉香魂逐君去。重來兩身復一身,夢覺春風話心素。”吳文英《浣溪沙》:“湖上醉迷西子夢,江頭春斷倩離魂,旋緘紅淚寄行人。”
(二十二)玉簫女兩世姻緣
唐韋皋未發(fā)跡時,客于江夏姜使君之館。姜家有小青衣,名玉簫,侍候韋皋,久而有情。后韋歸覲,與玉簫約:少則五載,多則七年,必娶之。并贈玉指環(huán)一枚,留詩一首。七年后,韋皋不至,玉簫絕食而殞。姜氏憫其節(jié)操,將玉指環(huán)著其中指而葬之。后韋皋鎮(zhèn)蜀,遇姜使君之子荊寶,得知玉簫已歿,甚為悲悼,乃寫經(jīng)事佛,為玉簫祈福。后韋皋官至中書令,因作生日,東川盧尚書送一歌姬,亦名玉簫。韋觀之,與當年姜家小青衣一模一樣,且其中指有肉環(huán)隱出,與韋留贈之玉指環(huán)無異,乃知其為玉簫再生,遂納為妾。事見范攄《云溪友議》卷中《玉簫化》。
史達祖《壽樓春》:“身是客,愁為鄉(xiāng),算玉簫猶逢韋郎。”姜夔《長亭怨慢》:“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huán)分付!”
(二十三)人面桃花
博陵崔護,舉進士落第。清明日,獨游都城南。酒渴,入莊求欲。扣門久之,一女持杯水至,開門設(shè)床命坐,自倚桃樹而立,意屬殊厚。倩姿風韻,綽有余妍。崔辭去,女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盼而歸。來年清明日,復往尋之。門墻如故,而已鎖扃。因題詩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后數(shù)日,偶至都城南,又往尋之,聞有哭聲,扣門問之,知女已亡。其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與之出,及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shù)日而死。”崔撫尸慟哭:“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復活。父大喜,遂以女歸之。事見《本事詩·情感》。
柳永《滿朝歡》:“別來歲久,偶憶歡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處,但掩朱扉悄悄。盡日佇立無言,贏得凄涼懷抱。”洪瑹《永遇樂·送春》:“小桃朱戶,題詩在否?尚憶去年崔護。”納蘭仕德《東風第一枝》:“多情前度崔郎,應嘆去年人面。”
(二十四)崔鶯鶯
貞元中,張生寓居蒲東普救寺,時崔氏孀婦攜其女鶯鶯亦居寺中。蒲州兵亂,張生請吏護之,使崔氏免于難。崔母設(shè)宴謝張,命鶯鶯出拜。既至,艷麗動人。張生惑之,遂請崔婢紅娘傳詩求愛,鶯鶯答詩曰:“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至西廂赴約,卻遭鶯鶯斥責。然數(shù)日后,鶯鶯忽乘夜至張生住所,與之私會,極盡歡戀。后張生赴長安,負心背棄,鶯鶯遂委身他人。事見元稹《鶯鶯傳》。
秦觀《調(diào)笑令》:“春夢神仙洞,冉冉拂墻花樹動,西廂待月知誰共?更覺玉人情重。紅娘深夜行云送,困亸釵橫金鳳。”高觀國《隔浦蓮》:“西廂舊約,玉嬌誰見私語?柔情不盡,好似冰綃云縷。”
(二十五)藍橋遇仙
唐穆宗長慶中,秀才裴航,因落第出游。遇樊夫人,有國色。裴航愛慕之至,夫人乃贈詩云:“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云英。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裴覽詩不解。后歸京,經(jīng)藍橋驛,渴甚,向一老嫗求漿,遂見云英,艷麗驚人。裴航求婚,老嫗提出:須得玉杵臼搗藥,即可相許。裴約定以百日為期。至京城,以重金購得玉杵臼,攜至藍橋。云英又命其搗藥百日,然后結(jié)為夫妻。婚禮中,仙女樊夫人亦來祝賀,乃知其為云英之姊。事見裴铏《傳奇·裴航》。
毛滂《減字木蘭花》:“暖風吹雪,洗盡碧階今夜月。試覓云英,更就藍橋惜月明。”顧瑛《玉鸞謠》:“燃犀莫照玉鏡臺,買絲難系藍橋杵。”蒲松齡《聊齋志異·瑞云》:“(瑞云)作詩贈賀生曰:何事求漿者,藍橋叩曉關(guān)。有心尋玉杵,端只在人間。”
(二十六)綠陰青子
唐高彥休《闕史》卷上《杜舍人牧湖州》:“(杜牧)聞吳興郡有長眉纖腰、有類神仙者,罷宛陵從事,專往觀焉。使君籍甚其名,迎待頗厚。至郡旬日,繼以洪飲,睨觀官妓,曰:‘善則善矣,未稱所傳也。’覽私選,曰:‘美則美矣,未愜所望也’。將離去。使君敬請所欲,曰:‘愿泛彩舟,許人縱視,得以寓目,愚無恨焉。’使君甚悅。擇日大具戲舟謳棹較捷之樂,以鮮華夸尚,得人縱觀,兩岸如堵。紫微(杜牧)則循泛肆日,競迷所得。及暮將散,俄于曲岸見里婦攜幼女,年鄰小稔。紫微曰:‘此奇色也。’遽命接至彩舟,欲與之語。母幼惶懼,如不自安。紫微曰:‘今未必去,第存晚期耳。’遂贈羅纈一篋為質(zhì)。婦人辭曰:‘他人無狀,恐為所累。’紫微曰:‘不然,余今西航,祈典此郡。汝待我十年,不來而后嫁。'……厥后十四年,出刺湖州。之郡三日,即命搜訪。女適人已三載,有子二人矣。……(杜牧)因贈詩以導其志,詩曰:‘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樹成陰子滿枝。'”后用作愛情失時的典故。
毛滂《調(diào)笑令》:“芳草恨春老,自是尋春來不早,落花風起紅多少!記得一枝春小。綠陰青子空相惱,此恨平生懷抱。”嚴繩孫《雙調(diào)望江南》:“白發(fā)黃金雙計拙,綠陰青子一春過。”
(二十七)紅葉題詩
《云溪友議》卷下《題紅怨》:“盧渥舍人應舉之歲,偶臨御溝,見一紅葉,命仆搴來。葉上乃有一絕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宮人,初下詔,許從百官司吏,獨不許貢舉人。后亦一任范陽,獲其退宮,睹紅葉而吁怨久之,曰:‘當時偶題隨流,不謂郎君收藏巾篋。’驗其書,無不訝焉。詩曰:‘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一說詩人顧況游于苑中,于流水中得一梧葉,上題詩云:“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顧況亦題詩酬和。見《本事詩·情感》。一說唐僖宗時宮女韓氏題詩紅葉,于祐得之,終成眷屬。婚后,韓氏又題詩一首:“一聯(lián)佳句隨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紅葉良媒”之語,出此。見張實《流紅記》。又一說為唐德宗時賈全虛的故事,見王铚《侍兒小名錄》。又一說為唐僖宗時李茵的故事,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九。
晏幾道《虞美人》:“一聲長笛倚樓時,應恨不題紅葉寄相思。”趙長卿《小重山》:“空教攢恨入雙眉,人已遠,紅葉莫題詩。”納蘭性德《金縷曲》:“多少殷勤紅葉句,御溝深不似天河淺。”
(二十八)蕭郎
女子對其所愛男子的稱謂,當本于蕭史、弄玉之事,見前。
白居易《池上清晨候皇甫郎中》:“何人擬相訪?嬴女從蕭郎。”崔郊《贈去婢》:“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唐無名氏《醉公子》:“門外猖兒吠,知是蕭郎至。刬襪下香階,冤家今夜醉。”高觀國《風入松·聞鄰女吹笛》:“蕭郎且放鳳閑,何處驂鸞?”
(二十九)潘郎、檀郎
《晉書·潘岳傳》:“岳美姿儀,詞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后世女子稱其情人為“潘郎”,本此。潘岳小字檀奴,故又稱“檀郎”。
稱“潘郎”者,如徐陵《洛陽道》:“潘郎車欲滿,無奈擲花何。”和凝《江城子》:“整頓金鈿呼小玉,排紅燭,待潘郎。”魏承班《謁金門》:“早是潘郎長不見,忍聽雙語燕。”
稱“檀郎”者,如韋莊《江城子》:“髻鬟狼藉黛眉長,出蘭芳,別檀郎。”唐無名氏《菩薩蠻》:“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庭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李煜《一斛珠》:“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三十)玉郎
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愛稱,當從“玉人”演變而來。《初學記》卷十九引《衛(wèi)玠別傳》:“玠在齠齔中,乘羊車于洛陽市,舉市咸曰:‘誰家玉人!'”《晉書·衛(wèi)玠傳》略同。
李賀《染絲上春機》:“彩線結(jié)茸背復疊,白袷玉郎寄桃葉。”魏承班《玉樓春》:“好天涼月盡傷心,為是玉郎長不見。”顧敻《遐方怨》:“玉郎經(jīng)歲負娉婷,教人爭不恨無情!”
(三十一)王昌
女子意中人、望中人的代稱,南朝樂府和唐宋詩詞中常用,然本事無可考。《襄陽耆舊傳》載:王昌,字公伯,為東平相、散騎常侍,早卒。婦任城王曹子文女。或謂此即后世詩詞中常用的王昌。然閻若璩《潛丘札記》卷五《與戴唐器書》、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卷九、馮浩《玉谿生詩注》卷三皆力駁其妄。
蕭衍《河中之水歌》:“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上官儀《和太尉戲贈高陽公》:“南國自然勝掌上,東家復是憶王昌。”崔顥《王家少婦》:“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李商隱《水天閑話舊事》:“王昌且在墻東住,未必金堂得免嫌。”晏幾道《何滿子》:“可羨鄰姬十五,金釵早嫁王昌。”
(三十二)謝女、謝娘
《世說新語·識鑒》:“謝公在東山畜妓,簡文曰:‘安石必出。既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劉孝標注:“宋明帝《文章志》曰:(謝)安縱心事外,疏略常節(jié),每畜女妓,攜持游肆也。”后世稱所愛女子(多指妓女)為“謝女”或“謝娘”,當從“謝家妓”演變而來。
稱“謝女”者,如李賀《種牡丹曲》:“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羅隱《七夕》:“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稱“謝娘”者,如溫庭筠《河傳》:“謝娘翠蛾愁不銷,終朝,夢魂迷晚潮。”韋莊《荷葉杯》:“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顧敻《浣溪沙》:“惆悵經(jīng)年別謝娘,月窗花院好風光,此時相望最情傷。”
(三十三)青鳥
愛情的信使,見《詩詞典故例釋(一)》。
(三十四)鴛鴦
比喻夫妻或情侶。《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毛傳:“鴛鴦,匹鳥。”鄭箋:“匹鳥,言其止則相耦,飛則為雙,性馴耦也。”崔豹《古今注》卷中:“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至死,故曰匹鳥。”
《文選·蘇武詩》:“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盧照鄰《長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盧綸《送黎兵曹往陜府結(jié)親》:“鴛鴦初集水,薜荔欲依松。”賀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三十五)比翼鳥
比喻夫妻或情侶。《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郭璞注:“似鳧,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飛。”
白居易《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長孫佐輔《關(guān)山月》:“去歲照同行,比翼復連形。今宵照獨立,顧影自煢煢。”魚玄機《春情寄子安》:“如松匪石盟常在,比翼連襟會肯遲?”
(三十六)比目魚
比喻夫妻或情侶。《爾雅·釋地》“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郭璞注:“狀似牛脾,鱗細,紫黑色,一眼,兩片相合乃得行。今水中所在有之,江東又呼為王余魚。”
曹丕《秋胡行》:“雙魚比目,鴛鴦交頸,有美一人,婉如清揚。”南朝樂府《三洲歌》:“愿作比目魚,隨歡千里游。”王建《望行人》:“不同魚比目,終恨水分流。”孫光憲《更漏子》:“交頸語,合歡身,便同比目金鱗。”
(三十七)比肩獸
比喻夫妻或情侶。《爾雅·釋地》:“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岠虛比,為邛邛岠虛嚙甘草,即有難,邛邛岠虛負而走,其名謂之蟨。”《經(jīng)典釋文》:“李(巡)云:‘邛邛岠虛能走,蟨知美草,即若驚難者,邛邛岠虛便負蟨而走,故曰比肩獸焉。’孫(炎)云:‘邛邛岠虛狀如馬,前足鹿,后足兔,前高不得食而善走;蟨前足鼠,后足兔,善求食,走則倒,故嚙甘草則仰食邛邛岠虛,邛邛岠虛負以走。'”
楊方《合歡詩》:“來與子共跡,去與子同塵。齊彼蛩蛩獸,舉動不相捐。”蛩,通邛。白居易《長相思》:“愿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劉叉《怨詩》:“鳥有并翼飛,獸有比肩行。丈夫不立義,豈如鳥獸情!”
(三十八)連理木
兩棵樹的枝干連生在一起,比喻夫妻或情侶。《文選·劉琨〈勸進表〉》:“一角之獸,連理之木。”李善注:“《孝經(jīng)援神契》曰:德至草木,則木連理。”《藝文類聚》卷八十八引摯虞《連理頌》:“槐樹二枝,連理而生,二干一心,以蕃本根。”
南朝樂府《子夜歌》:“歡愁儂亦慘,郎笑我便喜。不見連理樹,異根同條起。”辛德源《東飛伯勞歌》:“合歡芳樹連理枝,荊王神女乍相隨。”和凝《江城子》:“迎得郎來入繡闈,語相思,連理枝。”
(三十九)并蒂蓮
比喻夫妻或情侶。亦稱并頭蓮。陳淏子《花鏡》卷五:“(并頭蓮)紅白俱有,一干兩花。”
晉樂府《青陽度》:“下有并根藕,上生并頭蓮。”王勃《采蓮曲》:“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杜甫《進艇》:“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飛蛺蝶無相逐,并蒂芙蓉木自雙。”
(四十)同心結(jié)
用錦帶制成的連環(huán)回文的結(jié)子,用作愛情的信物。《飛燕外傳》載:趙婕妤奏上五色同心大結(jié)一盤。《隋書·宣華夫人陳氏傳》載:隋煬帝遣使者賜陳夫人同心結(jié)數(shù)枚。
蕭衍《有所思》:“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jié)。”李白《搗衣篇》:“橫垂寶幄同心結(jié),半拂瓊筵蘇合香。”元稹《會真詩三十韻》:“贈環(huán)明運合,留結(jié)表心同。”韋莊《清平樂》:“羅帶悔結(jié)同心,獨憑朱欄思深。”
(四十一)山盟海誓
盟誓堅定不移,象山和海一樣永久不變。蓋本于《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愛及苗裔。’于是申以丹書之信,重以自馬之盟。”后多以“山盟海誓”表示堅貞不渝的愛情。
陸游《釵頭鳳》:“山盟雖在,錦書難讬。”辛棄疾《南鄉(xiāng)子》:“別淚沒些些,海誓山盟總是賒。”趙長卿《賀新郎》:“終待說山盟海誓,這恩情到此非容易。”
(四十二)靈犀
傳說犀牛為靈異之獸,犀角中有白紋如線,貫通兩端;或說犀牛彼此間用角來互表心靈,故以“靈犀”比喻戀人兩心相印,情意相通。《漢書·西域傳贊》:“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宮。”顏師古注:“如淳曰:通犀,中央色白,通兩頭。”《抱樸子》內(nèi)篇卷十七《登涉》:“通天犀角有一白理如線,自本徹末。以角盛米置群雞中,雞欲啄之,未至數(shù)寸即驚卻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為駭雞犀。”《藝文類聚》卷九十五引《南州異物志》:“玄犀處自林麓,食惟棘刺,體兼五肉。或有神異,表靈以角。含精吐烈,望若華燭。置之荒野,禽獸莫觸。”
李商隱《無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劉筠《無題》:“更看山遠惟凝黛,縱許犀靈只駭雞。枉裂霜繒幾千尺,紅蘭終夕露珠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