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詩詞典故例釋(三)

彭慶生 曲令啟

我國向稱禮義之邦,在浩瀚的文獻(xiàn)典籍中,有關(guān)親屬關(guān)系的典故,委實不勝枚舉。本文所介紹的,只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有關(guān)父母、兄弟、叔侄的部分典故。

(一)有關(guān)父母的:

這方面的典故,大致可分為稱謂、父母對子女的關(guān)懷和教育、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等三類。

1、稱謂:

高堂:

父母的代稱。語本《論衡·薄葬篇》:“親之生也,坐之高堂之上;其死也,葬之黃泉之下。”

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李白《送張秀才從軍》:“抱劍辭高堂,將投霍冠軍。”杜甫《送孟十二倉曹赴東京選》:“朝夕高堂念,應(yīng)宜彩服新。”周淑履《冬月送別表妹》:“珍重送君無別語,高堂代我問平安。”

庭闈:

《文選·束晳〈補亡詩·南陔〉》:“眷戀庭闈,心不遑安。”李善注:“庭闈,親之所居。”后用作父母的代稱。

杜甫《送韓十四江東省覲》:“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又《入奏行贈西山檢察使竇侍御》:“繡衣春當(dāng)宵漢立,彩服日向庭闈趨。”蘇軾《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歸人猶自念庭闈,今我何以慰寂寞。”孫玉田《思親》:“久別庭闈嘆遠(yuǎn)離,不知何日有歸期!”

編選者按:本文原載于《編創(chuàng)之友》(1982年第3期)。

北堂、萱堂:

母親的代稱。《詩·衛(wèi)風(fēng)·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毛傳:“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諼,同萱。北堂,古代士大夫家主婦居留的地方。《儀禮·士昏禮》:“婦洗在北堂。”鄭玄注:“北堂,房中半以北。”一說北堂乃祭禮中主婦之位所在。趙翼《陔余叢考》卷四十三《萱堂》云:“古人寢堂之制,前堂后室,其由室而之內(nèi)寢有側(cè)階,即所謂北堂也,見《尚書·顧命》注疏及《爾雅·釋宮》。凡遇祭禮,主婦位于此。北堂者,母之所在也,后人因以北堂為母。而北堂既可樹萱,遂稱曰萱堂耳。”

杜甫《送許八拾遺歸江寧覲省》:“詔許辭中禁,慈顏赴北堂。”岑參《送韓巽入都覲省便赴舉》:“北堂倚門望君憶,東歸扇枕后秋色。”葉夢得《遣模歸按視石林》:“白發(fā)萱堂上,孩兒更共懷。”

2、父母對子女的關(guān)懷和教育:

倚門:

形容父母盼望子女歸來的殷切心情。《戰(zhàn)國策·齊策六》:“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汝)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汝)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閭,里巷之門。

李白《送肖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高堂倚門望伯魚,魯中正是趨庭處。”杜甫《送李校書二十六韻》:“舟也衣彩衣,告我欲遠(yuǎn)適。倚門固有望,斂袵就行役。”岑參《送裴校書從大夫淄川郡覲省》:“懷中江橘熟,倚處戟門秋。”黃庭堅《王稚川既得官都下,有所盼,未歸,予戲作林夫人欵乃歌二章與之》其二:“日日倚門人不見,看盡林烏反哺兒。”

舐犢:

《后漢書·楊彪傳》:“后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操為之改容。”舐(Shì氏)。以舌舔物。犢,小牛。老牛舔小牛,比喻人愛子女。

權(quán)德輿《璩授京兆府參軍戲書以示兼呈獨孤郎》:“老牛還舐犢,凡鳥亦將雛。”劉子翚《諭俗詩》:“那無舐犢慈,恩勤愧鴟鸮。”

趨庭、過庭、鯉庭:

見《詩詞典故例釋(二)》。

孟母擇鄰、三遷、三徙:

《列女傳》卷一《母儀·鄒孟軻母》:“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我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fù)徙,舍學(xué)宮之傍,其嬉游乃設(shè)俎豆,揖讓進(jìn)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xué)六藝,卒成大儒之名。”趙岐《孟子題辭》:“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后用作稱頌?zāi)附痰牡涔省?/p>

杜甫《奉送十七舅下邵桂》:“縹緲蒼梧帝,推遷孟母鄰。”又《奉贈蕭十二使君》:“終始任安義,荒蕪孟母鄰。”溫庭筠《感舊陳情五十韻獻(xiàn)淮南李仆射》:“鄰里才三徙,云宵已九遷。”滕安上《有懷》:“三徙終蒙黃卷力,百年不假白頭親。”

3、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

烏哺、反哺:

相傳慈烏長大后,能銜食哺養(yǎng)其母,故常用作子女奉養(yǎng)父母的典故。《文選·張協(xié)〈七命〉》:“囿棲三足之烏。”李善注:“蔡邕曰:烏,反哺之鳥,至孝之應(yīng)也。”《本草綱目·禽部》:“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

束晳《補亡詩·南陔》:“嗷嗷林烏,受哺于子。”白居易《慈烏夜啼》:“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元稹《大觜烏》:“陽烏有二類,觜白者名慈。求食哺慈母,因以此名之。……得食先反哺,一身常苦羸。”蘇轍《次韻宋構(gòu)朝請歸守彭城》:“馬馳未覺西南遠(yuǎn),烏哺何辭日夜飛。”陳玉徽《哭母》:“背人暗滴傷心淚,忍見枝頭哺食烏?”

老萊衣、萊子衣、斑衣、彩服、戲彩:

《藝文類聚》卷二十引《列女傳》:“老萊子孝養(yǎng)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彩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烏鳥于親側(cè)。”后以老萊衣、萊子衣、斑衣、彩服、戲彩等贊頌子女孝順。

稱“老萊衣”者,如:王維《送友人南歸》:“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杜甫《送韓十四江東省覲》:“兵戈不見老萊衣,嘆息人間萬事非。”岑參《送薛彥偉擢第東都覲省》:“名登郄詵第,身著老萊衣。”李商隱《崔處士》:“雪中東郭履,堂上老萊衣。”辛棄疾《南鄉(xiāng)子·送趙國宜赴高安戶曹》:“日日老萊衣,更解風(fēng)流蠟鳳嬉。”

稱“斑衣”者,如:錢起《送韋信愛子歸覲》:“才子學(xué)詩趨露冕,棠花含笑待斑衣。”又《送李棲桐道舉擢第還鄉(xiāng)省侍》:“欲見寧親孝,儒衣稚子斑。”黃庭堅《送少章從翰林蘇公余杭》:“斑衣兒啼真自樂,從師學(xué)道也不惡。”

稱“萊子衣”者,如:岑參《送李賓客荊南迎親》:“手把黃香扇,身披萊子衣。”

稱“彩服”者,如:杜甫《送孟十二倉曹赴東京選》:“朝夕高堂念,應(yīng)宜彩服新。”又《宗武生日》:“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杜牧《送劉秀才歸江陵》:“彩服鮮華覲渚宮,鱸魚新熟別江東。”

稱“戲彩”者,如:郭鈺《贈彭將軍》:“座上衣冠戲彩日,窗前燈火讀書秋。”

負(fù)米:

《孔子家語·致思》:“子路見孔子曰:‘負(fù)重涉遠(yuǎn),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fù)米百里之外。親歿之后,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為親負(fù)米,不可復(fù)得也’。”后用作子女奉養(yǎng)父母的典故。

王維《送李員外賢郎》:“少年何處去?負(fù)米上銅梁。”杜甫《八哀詩·故秘書少監(jiān)武功蘇公源明》:“負(fù)米晚為身,每食臉必泫。”盧綸《送申屠正字往湖南迎親兼謁趙和州因呈上侍郎使君》:“歡余若問南行計,知念天涯負(fù)米還。”李商隱《崔處士》:“未肯投竿起,唯歡負(fù)米歸。”

懷橘:

《三國志·吳書·陸績傳》:“績年六歲,于九江見袁術(shù)。術(shù)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shù)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shù)大奇之。”后用為孝敬父母的典故。

岑參《送滕亢擢第歸蘇州拜覲》:“懷橘三個去,桂折一枝香。”錢起《同鄔戴關(guān)中旅寓》:“懷橘鄉(xiāng)夢里,書去客愁中。”溫庭筠《感舊陳情五十韻獻(xiàn)淮南李仆射》:“轉(zhuǎn)蓬猶邈爾,懷橘更潸然。”蘇軾《次韻黃魯直畫馬試院中作》:“門前欲嘶御史驄,詔恩三日休老翁,羨君懷中雙橘紅。”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奉祠養(yǎng)親》:“下馬入門懷橘拜,身今卻在白云邊。”辛棄疾《六幺令·用陸氏事送玉山令陸德隆侍親東歸吳中》:“故人歡接,醉懷霜橘,墮地金圓醒時覺。”

扇枕溫席:

《東觀漢記》卷十九《黃香傳》:“黃香,字文強,江夏安陸人。父況,舉孝廉,為郡五官,貧無奴仆,香躬執(zhí)勤苦,盡心供養(yǎng)。……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后用作孝敬父母的典故。

王維《送崔三往密州覲省》:“同懷扇枕戀,獨念倚門愁。”岑參《送韓巽入都覲省便赴舉》:“北堂依門望君憶,東歸扇枕后秋色。”又《送李賓客荊南迎親》:“手把黃香扇,身披萊子衣。”

采蘭:

《文選·束晳〈補亡詩·南陔〉》:“循彼南陔,言采其蘭。”李善注:“采蘭,以自芬香也。循陔以采香草者,將以供養(yǎng)其父母,喻人求珍異以歸。”后以“采蘭”比喻子弟獲得功名后歸覲父母。

錢起《送邊補闕東歸省覲》:“鳳凰銜詔下,才子采蘭歸。”又《送陳供奉恩敕放歸覲省》:“采蘭兼衣錦,何以買臣還!”

白華:

《詩·小雅》篇名,有目無詩。《詩序》云:“《白華》,孝子之潔白也。”《文選·束晳〈補亡詩·白華〉》李善注:“言孝子養(yǎng)父母,常自潔,如白華之無點污也。”故后世常以“白華”稱頌孝子。

儲光羲《秦中送人覲省》:“知君梁苑去,日見白華新。”又《敬酬陳椽親家翁秋夜有贈》:“沉吟《白華》頌,帝闥降絲綸。“錢起《送鄭巨及第后歸覲》:“多才白華子,初擅桂枝名。”

(二)有關(guān)兄弟的:

這方面的典故,大致可分為稱謂、兄弟友愛、兄弟不和、贊譽之詞等四類。

1、稱謂:

鹡鸰、鸰原:

《詩·小雅·常棣》:“脊令(同鹡鸰)在原,兄弟急難。”毛傳:“脊令,雝渠也。”鄭箋:“雝渠,水鳥,而今在原,失其常處,則飛則鳴,求其類,天性也,猶兄弟之于急難。”故后世以“鹡鸰”或“鸰原”為兄弟的代稱。

杜甫《舍弟觀赴藍(lán)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一:“鴻雁影來連峽內(nèi),鹡鸰飛急到沙頭。”又《喜觀即到復(fù)題短篇》:“待爾(指其弟杜觀)嗔烏鵲,拋書示鹡鸰。”又《贈韋左丞丈濟》:“鸰原荒宿草(謂韋濟兄韋恒已卒),鳳沼接亨衢。”黃庭堅《次元明韻寄子由》:“脊令各有思?xì)w恨,日月相催雪滿顛。”辛棄疾《最高樓·聞前崗周氏旌表有期》:“長嘆息,脊令原上急。”

以上詩詞中的“鹡鸰”或“鸰原”,皆代指親兄弟;但也有代指堂兄弟的,如王維《靈云池送從弟》:“自嘆鹡鸰臨水別,不同鴻雁向池來。”

常棣(一作棠棣)、棣華、棣萼、華(花)萼:

《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序》曰:“《常棣》,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鄂,通萼,花萼也。不,豈不也。韡韡,鮮明的樣子。《常棣》以常棣花開,花萼托著花冠,比喻兄弟友愛,互相幫助。后遂以“常棣”、“棣華”、“棣萼”、“華萼”喻指兄弟。

稱花萼者,如:《文選·謝瞻〈于安城答靈運〉》:“華萼相光飾,嚶嚶悅同響。”呂延濟注:“華萼,喻兄弟也。”李自《贈從弟冽》:“逢君發(fā)華萼,若與青云齊。”杜甫《遠(yuǎn)懷舍弟穎觀等》:“云天猶錯莫,花萼尚蕭疏。”

稱“常(棠)棣”者,如:沈佺期《洛州蕭司兵謁兄還赴洛成禮》:“棠棣日光輝,高襟應(yīng)序歸。”黃庭堅《黃潁州挽詞三首》其二:“鹡鸰鳴夜雨,棠棣倚春暉。”

稱“棣華”者,如:李白《贈從兄襄陽少府皓》:“棣華倘不接,甘與秋草同。”杜甫《和江陵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諸公及舍弟宴書齋》:“棣華晴雨好,彩服暮春宜。”辛棄疾《最高樓·聞前岡周氏旌表有期》:“棣華詩,悲二叔,吊周公。”

稱“棣萼”者,如:岑參《送薛彥偉擢第東都覲省》:“一枝誰不折,棣萼獨相輝。”杜甫《至后》:“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

雁行:

飛雁的行列整齊有序,故借以喻指兄弟。《禮記·王制》:“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

錢起《李四勸為尉氏尉李七勉為開封尉》:“采蘭花萼聚,就日雁行聯(lián)。”白居易《同夢得寄賀東西川二楊尚書》:“龍節(jié)對持真可愛,雁行相接更堪垮。”又《聞行簡恩賜章服喜成長句寄之》:“榮傳錦帳花聯(lián)萼,彩動綾袍雁趁行。”黃庭堅《王圣美三子補中廣文生》:“三級定知魚尾進(jìn),一鳴已作雁行連。”又《贈秦少儀》:“頗聞鴻雁行,筆皆萬人敵。”

阿戎:

堂弟的代稱。《南史·王思遠(yuǎn)傳》:“思遠(yuǎn),晏從父弟也。·……晏拜驃騎,會子弟,謂思遠(yuǎn)兄思征曰:‘隆昌之末,阿戎(指思遠(yuǎn))勸吾自裁,若用其語,豈有今日?’思遠(yuǎn)遽應(yīng)曰:‘如阿戎所見,猶未晚也’。”《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四年》亦載此事,胡三省注:“晉宋間人,多謂從弟為阿戎,至唐猶然。”

杜甫《杜位宅守歲》:“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又《答楊梓州》:“卻向青溪不相見,回船應(yīng)載阿戎游。”

惠連、阿連:

《南史·謝方明傳》:“子惠連,年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嘉賞之,云:‘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句。’嘗于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忽夢見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為工,常云:‘此語有神助,非吾語也’。”后以惠連、阿連為堂弟或胞弟的代稱。

王維《贈從弟司庫員外絿》:“惠連素清賞,夙語塵外事。”李白《徑川送族弟錞》:“置酒送惠連,吾家稱白眉。”杜甫《奉送蜀州柏二別駕……因示從弟行軍司馬位》:“與報惠連詩不惜,知吾斑鬢總?cè)玢y。”盧綸《送王錄事赴任蘇州》(題下原注:“即舍人堂弟”):“西掖今宵詠,還應(yīng)寄阿連。”白居易《和敏中洛下即事》:“昨日池塘春草生,阿連新有好詩成。”按:白敏中,乃白居易之從父弟。以上詩中“惠連”、“阿連”,皆代指堂弟。

李白《尋陽送弟昌峒鄱陽司馬作》:“爾則吾惠連,吾非爾康樂。”白居易《將歸渭村先寄舍弟》:“為報阿連寒食下,與吾釀酒掃柴扉。”又《夢行簡》:“池塘草綠無佳句,虛臥春窗夢阿連。”按:白行簡,乃白居易之胞弟。以上詩中“惠連”、“阿連”,皆代指胞弟。

2、兄弟友愛:

姜肱同被:

《后漢書·姜肱傳》:“姜肱,字伯淮,彭城廣戚人也。家世名族。肱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其友愛天至,常共臥起。”李賢注引謝承《后漢書》:“肱性篤孝,事繼母恪勤。母既年少,又嚴(yán)厲。肱感《愷風(fēng)》之孝,兄弟同被而寢,不入房室,以慰母心。”后用作兄弟友愛的典故。

劉孝綽《與虞弟詩》:“朝蔬一不共,夜被何由同?”杜甫《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歷下辭姜被,關(guān)西得孟鄰。”又《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別奉寄薛尚書》:“荊門留美化,姜被就離居。”

讓棗推梨:

《后漢書·孔融傳》:“融幼有異才。”李賢注引《融家傳》曰:“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dāng)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南史·王泰傳》:“泰字仲通,幼敏悟。年數(shù)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于床,群兒競之,泰獨不取。問其故,對曰:‘不取自當(dāng)?shù)觅n。’由是中表異之。”《南史·梁武陵王紀(jì)傳》:“友于兄弟,分形共氣,兄肥弟瘦,無復(fù)相代之期;讓棗推梨,長罷歡愉之日。”后用為兄弟友愛的典故。

錢起《送冷朝陽擢第后歸金陵覲省》:“兄弟相歡初讓果,鄉(xiāng)人爭賀舊登龍。”

塤篪(xūn chí)

《詩·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塤,仲氏吹篪。”毛傳:“土曰塤,竹曰篪。”鄭箋:“伯仲,喻兄弟也。我與女恩如兄弟,其相應(yīng)和如塤篪。”又《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塤如篪。”毛傳:“如塤如篪,言相和也。”后以“塤篪”比喻兄弟和睦。

白居易《和楊六尚書喜兩弟漢公轉(zhuǎn)吳興魯士賜章服》:“榮聯(lián)花萼詩難和,樂助塤篪酒易醺。”杜牧《寄內(nèi)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恩義同鐘李,塤篪實弟兄。”

紫荊憔悴:

《續(xù)齊諧記》:“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貲皆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木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fù)解樹,樹應(yīng)聲榮茂。兄弟相感,更合財寶,遂為孝門。”

李白《上留田》:“田氏倉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荊。”杜甫《得舍弟消息》:“風(fēng)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花落辭故枝,風(fēng)回反無處。骨肉恩義重,漂泊難相遇。”

3、兄弟不和:

萁豆相煎:

《世說新語·文學(xué)》:“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后用作兄弟不和的典故。

辛棄疾《最高樓·聞前岡周氏旌表有期》:“重嘆息,豆萁煎正泣;形則異,氣應(yīng)同。”

尺布斗粟:

《史記·淮南王列傳》載:漢文帝異母弟淮南王劉長謀反,事覺,當(dāng)處死,特赦,流徙蜀郡,絕食而死。孝文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有民謠云:“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后用為兄弟不和的典故。

李白《上留田》:“尺布之謠,塞耳不能聽。”辛棄疾《最高樓·聞前岡周氏旌表有期》:“君聽取,尺布尚堪縫,斗粟也堪舂。人間朋友猶能合,古來兄弟不相容。”

參商:

見《詩詞典故例釋(一)》。

4、贊譽之辭:

白眉: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馬良字季長,襄陽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鄉(xiāng)里為之諺曰:‘馬氏五長,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后以“白眉”稱兄弟中的佼佼者。

沈佺期《答魑魅代書寄家人》:“音塵黃耳間,夢想白眉良。”陳子昂《合州津口別舍弟》:“思積芳庭樹,心斷白眉人。”李白《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季父有英風(fēng),白眉超常倫。”杜甫《寄狄明府博濟》:“在汝更用文章為,長兄白眉復(fù)天啟。”劉長卿《送從弟貶袁州》:“名羞黃綬系,身是白眉郎。”黃庭堅《贈秦少儀》:“秦氏多英俊,少游眉最白。”

二陸、機云:

指陸機、陸云。《晉書·陸云傳》:“少與兄機齊名,雖文章不及機,而持論過之,號曰二陸。”《文心雕龍·時序》:“岳湛(即潘岳、夏侯湛)曜聯(lián)璧之華,機云標(biāo)二俊之采。”后以“二陸”或“機云”為兄弟的美稱,多用于稱頌他人兄弟。

高適《酬裴員外以詩代書》:“兄弟真二陸,聲名連八裴。”杜牧《懷鐘陵舊游》:“陸公余德機云在,如我酬恩合執(zhí)鞭。”此以“機云”喻指沈傳師之子沈樞、沈詢。辛棄疾《蝶戀花·何物能令公怒喜》:“自要溪堂韓作記,今代機云,好語花難比。”此以“機云”喻指韓南澗及其從兄韓元龍。以上皆稱頌他人兄弟。亦有以“二陸”自況者,如蘇軾《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當(dāng)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二龍:

《世說新語·賞譽》:“謝子微見許子將兄弟,曰:‘平輿之淵,有二龍焉’。”許子將兄弟即許劭(字子將)及其兄許虔(字子政),東漢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縣)人。后以“二龍”喻指兄弟,乃贊譽之辭。

李白《送二季之江東》:“多慚一日長,不及二龍賢。”又《魯中二從弟赴舉之西京》:“復(fù)美二龍去,才華冠世雄。”

三虎、八龍:

《后漢書·黨錮傳》:“賈彪字偉節(jié),潁川定陵人也。……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彪最優(yōu),故天下稱曰:‘賈氏三虎,偉節(jié)最怒’。”《后漢書·荀淑傳》:“有子八人:儉、緄、靖、燾、汪、爽、肅、專,并有名稱,時人謂之‘八龍’。”后以“三虎”、“八龍”稱頌他人兄弟。

沈佺期《夏日梁王席送張岐州》:“家傳七豹貴,人擅八龍奇。”李端《奉贈苗員外》:“八龍承慶重,三虎遞朝歸。”盧綸《酬趙少尹戲示諸侄元陽等因以見贈》:“八龍三虎儼成行,瓊樹花開鶴翼張。”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韻》:“雄推三虎賈,群擢八龍荀。”黃庭堅《韓獻(xiàn)肅公挽詩三首》其一:“郁郁高陽里,生才世不孤。八龍歸月旦,三鳳繼天衢。”

(三)有關(guān)叔侄的:

這方面的典故不太多,較常見者如下:

竹林之游、竹林宴、竹林會:

《晉書·嵇康傳》:“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nèi)山濤;豫其流者,河內(nèi)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瑯邪王戎,遂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賢’也。”又《阮咸傳》:“咸任達(dá)不拘,與叔父籍為竹林之游。”阮籍、阮咸叔侄同為竹林名士,故后世以“竹林之游”或“竹林宴”、“竹林會”稱頌叔侄關(guān)系。

李白《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何時竹林下,更與步兵鄰?”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此喻指“任城六父”。又《流夜郎至江夏陪長史叔及薛明府宴興德寺南閣》:“恭陪竹林宴,留醉與陶公。”儲光羲《奉和韋判官獻(xiàn)侍郎叔除河?xùn)|采訪使》:“超超青云器,婉婉竹林會。”又《仲夏餞魏四河北覲叔》:“東籬摘芳菊,想見竹林游。”李端《送張淑歸覲叔父》:“阮家今夜樂,應(yīng)在竹林間。”盧綸《送從叔士準(zhǔn)赴任潤州司士》:“終悲去國遠(yuǎn),淚盡竹林前。”

以上例句,皆稱頌叔侄關(guān)系;但也有用這一典故稱頌伯父與侄兒的,如綦毋潛《送鄭務(wù)拜伯父》:“奉料竹林興,寬懷此別晨。”

小阮、仲容、阿咸:

阮咸,字仲容,乃阮籍之侄,世稱小阮。后以小阮、仲容、阿咸為侄兒的代稱。參見上條。

稱“小阮”者,如李白《送楊山人歸天臺》:“我家小阮賢,剖竹赤城邊。”此“小阮”指臺州刺史李嘉祐,乃李白族侄。又《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一:“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發(fā)清狂。”此“侍郎叔”指李白族叔李曄,“小阮”乃李白自稱。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使君憐小阮,應(yīng)念倚門愁。”盧綸《送從叔牧永州》:“今朝小阮同夷老,欲問明君借幾年?”

稱“仲容”者,如杜甫《示侄佐》:“嗣宗(阮籍之字)諸子侄,早覺仲容賢。”此老杜以阮籍自況,而以“仲容”喻其侄杜佐。錢起《送族侄赴任》:“林下不成興,仲容微祿牽。”此“仲容”指族侄。

稱“阿咸”者,如蘇軾《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齋》:“朝回兩袖天香滿,頭上銀幡笑阿咸。”

癡叔:

《晉書·王湛傳》:“王湛字處沖,……初有隱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為癡。……(侄)濟嘗詣?wù)浚姶差^有《周易》,問曰:‘叔父何用此為?’湛曰:‘體中不佳時,脫復(fù)看耳。’濟請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濟所未聞也。濟才氣抗邁,于湛略無子侄之敬,既聞其言,不覺慄然,心形俱肅。遂留連彌日累夜,自視缺然,乃嘆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濟之罪也。'……武帝亦以湛為癡,每見濟,輒調(diào)之曰:‘卿家癡叔死未?’濟常無以答。及是,帝又問如初,濟曰:‘臣叔殊不癡。’因稱其美。帝曰:‘誰比?’濟曰:‘山濤以下,魏舒以上。'”

杜牧《使回枉唐州崔司馬書兼寄四韻因和》:“癡叔去時還讀《易》,仲容多興索銜杯。”

戲賭紫香囊:

《晉書·謝玄傳》:“玄字幼度,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玄少好佩紫羅香囊,安患之,而不欲傷其意,因戲賭取,即焚之,于此遂止。”后用為稱頌叔侄關(guān)系的典故。

韓翊《送崔秀才赴上元兼省叔父》:“行樂遠(yuǎn)夸紅布旆,風(fēng)流近賭紫香囊。”盧綸《酬趙少尹戲示諸侄元陽等因以見贈》:“歸時每愛懷朱橘,戲處常聞佩紫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图壁县| 松江区| 西乌| 克东县| 湖南省| 耒阳市| 远安县| 漯河市| 青冈县| 海淀区| 贵阳市| 云南省| 定安县| 霍林郭勒市| 安仁县| 沽源县| 谢通门县| 谷城县| 南宫市| 共和县| 亳州市| 轮台县| 福安市| 鄂托克旗| 华坪县| 紫阳县| 科尔| 白山市| 遂平县| 金阳县| 攀枝花市| 五家渠市| 霍州市| 郓城县| 兴义市| 梁平县| 那曲县| 克拉玛依市| 盖州市| 武强县|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