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慶生文集
- 韓經太 陳亮
- 9665字
- 2020-02-26 18:21:20
詩詞典故例釋(五)
本篇介紹詩詞中比較常用的有關婚姻和夫妻生活的典故。
一、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世代通婚,后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納女五人,懷嬴(晉太子子圉之妻)與焉,奉匜沃盥,既而揮之,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杜預注:“匹,敵也。”《釋名》卷三《釋親屬》:“夫妻,匹敵之義也。”
李百藥《戲贈潘徐城門迎兩新婦》:“秦晉稱舊匹,潘楊有世親。”杜甫《送大理封主簿五郎親事不合卻赴通州》:“頗謂秦晉匹,從來王謝郎。”盧儲《催妝》:“今日幸為秦晉公,早教鸞鳳下妝樓。”
二、潘楊
晉潘岳父與楊仲武祖友善,潘岳妻乃楊仲武之姑,后稱世親聯姻為“潘楊之穆”。潘岳《楊仲武誄》:“既藉三葉世親之恩,而子之姑,余之伉儷焉。……潘楊之穆,有自來矣。”
盧照鄰《哭明堂裴主簿》:“潘楊稱代穆,秦晉忝姻連。”孟浩然《送桓子之郢城過禮》:“為結潘楊好,言過鄢郢城。”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劉阮心漸忘,潘楊意方睦。”
編選者按:本文原載于《編創之友》(1983年第1期)。
三、鳳凰于飛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杜預注:懿氏,陳大夫。雄曰鳳,雌曰凰,雄雌俱飛,相和而鳴鏘鏘然,猶敬仲夫妻相隨適齊,有聲譽。”后用以比喻夫妻恩愛,亦用作祝人婚姻美滿之詞。
張說《安樂郡主花燭行》:“姬姜本是舅甥國,卜筮俱道鳳凰飛。”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鸞歌不重聞,鳳兆從茲卜。”李商隱《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佳兆聯翩遇鳳凰,雕文羽帳紫金床。”柳永《洞仙歌》:“記得翠云偷剪,和鳴彩鳳于飛燕。”
四、羔雁
《禮記·曲禮下》:“凡摯,天子鬯,諸侯圭,卿羔,大夫雁。”《谷梁傳·莊公二十四年》:“男子之贄,羔雁雉腒。”摯,通贄,見面禮。羔雁,小羊與雁,原是古代卿大夫相見的禮品,詩詞中多用為定婚的禮物。
傅玄《艷歌行有女篇》:“媒氏陳束帛,羔雁鳴前堂。”鮑溶《怨詩》:“肅肅羊雁禮,泠泠琴瑟篇。”
五、結縭
《詩·豳風·東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毛傳:“縭,婦人之袆也。母戒女,施衿結帨。”縭,又作“褵”,女子胸前的佩巾。古代女子出嫁時,母親把佩巾系在女兒身上,表示此后將操持家務。后以“結縭”為成婚的代稱。
喬知之《定情篇》:“由來共結縭,幾人同匪石。”元萬頃《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象輅初乘雁,璇宮早結縭。”蘇軾《孔毅夫妻挽詞》:“結縭托初歡,同穴期晚歲。”
六、采蘩
《詩·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蘩,白蒿,古人用為祭品。事,指祭祀之事。《詩序》:“《采蘩》,夫人不失職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則不失職矣。”后用作稱頌婦女賢淑知禮或女子自陳其克盡婦職的典故。
嵇含《伉儷詩》:“余執百兩轡,之子詠《采蘩》。”沈佺期《入衛作》:“采蘩憶豳吹,理棹想荊歌。”鮑溶《怨詩》:“恭承采蘩禮,敢效同居賢。”
七、蘋藻、蘋蘩
《詩·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詩序》:“《采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則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蘋,俗稱四葉菜或田字草。藻,水草。《左傳·隱公三年》:“蘋、蘩、蕰藻之菜,……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后以“蘋藻”或“蘋蘩”為稱頌婦女知禮盡職的典故。參見“采蘩”。
劉商《賦得射雉歌送楊協律表弟赴婚期》:“手奉蘋蘩喜盛門,心知禮義感君恩。”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聘則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黃庭堅《樂壽縣君呂氏挽詞》其一:“來作箕帚婦,不忘蘋藻詩。”
八、琴瑟
《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后以“琴瑟”比喻夫妻感情融洽。
曹植《浮萍篇》:“在昔蒙恩惠,和樂如瑟琴。”王融《秋胡行》:“且協金蘭好,方愉琴瑟情。”杜甫《送大理封主簿五郎親事不合卻赴通州》:“風波空遠涉,琴瑟幾虛張。”魏氏《贈外》:“諧和類琴瑟,堅固同膠漆。”
九、絲蘿
《詩·小雅·頍弁》:“蔦與女蘿,施于松柏。”毛傳:“蔦,寄生。女蘿、兔絲,松蘿也。”《古詩十九首》其七:“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兔絲和女蘿都是蔓生植物,互相糾纏,不易分開,因以比喻婚姻。
李白《古意》:“君為女蘿草,妾作兔絲花……枝枝相糾結,葉葉競飄揚。”蕭韶《藥名閨情詩》:“兔絲曾附女蘿枝,分手車前又幾時。”
或單用兔絲,或單用女蘿,比喻已婚的女子。如曹叡《樂府詩》:“與君新為婚,瓜葛相結連……兔絲無根株,蔓延自登緣。”曹植《雜詩》:“寄松為女蘿,依水如浮萍。”南朝樂府《襄陽樂》:“女蘿自微薄,寄托長松表。何惜負霜死,貴得相纏繞。”
十、結發
指初成年的結婚,后亦稱元配夫妻為“結發”。《文選·蘇武詩》:“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李善注:“結發,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
曹植《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發恩義深。”江淹《雜體詩·李都尉從軍》:“而我在萬里,結發不相見。”李白《去婦詞》:“十五許嫁君,二十移所天。結發日未幾,離君緬山川。”白居易《太行路》:“與君結發未五載,忽從牛女為參商。”
十一、故劍
《漢書·外戚傳上》載:漢宣帝微時,娶許廣漢之女平君。宣帝即位后,以許平君為伃倢。“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后有親。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宣帝)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伃倢為皇后。”后稱結發之妻為“故劍。”
溫子昇《結襪子》:“誰能訪故劍?會自逐前魚。”駱賓王《艷情代郭氏贈盧照鄰》:“倒提新縑成慊慊,翻將故劍作平平。”王昌齡《行路難》:“一聞漢主思故劍,使妾長嗟萬古魂。”
十二、糟糠
《后漢書·宋弘傳》:“時帝姊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后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后,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后稱共過患難的妻子為“糟糠”或“糟妻”。
許渾《村舍》其一:“糟妻早起蒸藜熟,童子遙迎種豆歸。”文天祥《六歌》其一:“有妻有妻出糟糠,自少結發不下堂。”
十三、中饋
《易·家人·象辭》:“無攸遂,在中饋,貞吉。”原意謂婦女在家中主持飲食之事,后引申指妻子。
張衡《同聲歌》:“綢繆主中饋,奉禮助烝嘗。”李乂《高安公主挽歌》:“嬪則留中饋,娥輝沒下舂。”蘇軾《余主簿母挽詞》:“豈獨家人在中饋,卻同麟趾識關雎?”
十四、藳砧
《王臺新詠·古絕句》:“藳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樂府古題要解·藳砧今何在》:“藳砧,鐵也,問夫何處也。‘山上復有山’,重山為‘出’字,言夫不在也。‘何當大刀頭’,刀頭有環,問夫何時當還也。‘破鏡飛上天’,言月半當還也。”按:藳砧,鈇(鍘刀)也,“鈇”與“夫”同音,故用作丈夫的隱語。
李白《代美人愁鏡》:“藳砧一別若箭弦,去有日,來無年。”王琚《美女篇》:“可憐盈盈直千金,誰家君子為藳砧?”。宋旡(jì,既)《寄衣曲》:“征衣須早寄,遙憶藳砧寒。”
十五、乘龍
女婿的美稱。《藝文類聚》卷四十引《楚國先賢傳》:“孫?字文英,與李元禮俱娶太尉桓焉女。時人謂桓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也。”
杜甫《李監宅》:“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龍。”宋祁《肅簡魯公挽詞》其四:“承家男得鳳,擇婿女乘龍。”
十六、東床坦腹
《世說新語·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巫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都公曰:‘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因嫁女與焉。”后世稱女婿為“東床”、“東坦”、“令坦”,本此。
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坦腹東床下,由來志氣疏。”劉長卿《登遷仁樓酬婿李穆》:“賴有東床客,池塘免寂寥。”盧綸《送申屠正字往湖南迎親兼謁趙和州》:“坦腹定逢潘令醉,上樓應伴庾公閑。”李端《送黎兵曹往陜府結婚》:“時稱渡河婦,宜配坦床賓。”許月卿《挽妹婿汪三午》:“九京逢桂老,東坦愧羲之。”
十七、禁臠
《晉書·謝混傳》:“初,孝武帝為晉陵公主求婿,謂王珣曰:‘主婿但如劉真長、王子敬便足。如王處仲、桓元子誠可,才小富貴,便豫人家事。’珣對曰:‘謝混雖不及真長,不減子敬。’帝曰:‘如此便足。’未幾,帝崩。袁山松欲以女妻之,珣曰:‘卿莫近禁臠。’初,元帝始鎮建業,公私窘罄,每得一豚,以為珍膳,項上一臠尤美,輒以薦帝,群下未嘗敢食,于時呼為‘禁臠’,故珣因以為戲。”后世稱皇帝的女婿為“禁臠”,本此。亦用作一般女婿的美稱。
李頎《贈別張兵曹》“君為禁臠婿,爭看玉人游。”杜甫《送大理封主簿五郎親事不合卻赴通州》:“禁臠去東床,趨庭赴北堂。”李商隱《韓同年新居餞韓西迎家室戲贈》:“南朝禁臠無人近,瘦盡瓊枝詠《四愁》。”
十八、相敬如賓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初,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賓。”后以“相敬如賓”形容夫妻互相敬愛。《后漢書·龐公傳》:“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居峴山之南,未嘗入城府,夫妻相敬如賓。”
陶淵明《勸農》:“冀缺攜儷,沮溺結耦。”劉商《賦得射雉歌送楊協律表弟赴婚期》:“昔日才高容貌古,相敬如賓不相睹。”白居易《贈內詩》:“冀缺一農夫,妻敬儼如賓。”蘇軾《孔毅夫妻挽詞》:“高風相賓友,古義仍兄弟。”
十九、舉案齊眉
《后漢書·梁鴻傳》:“遂至吳,依大家皋伯通,居廡下,為人賃舂。每歸,妻孟光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后用為夫妻相敬相愛的典故。
李白《竄夜郎于烏江留別宗十六璟》:“我非東床人,令姊忝齊眉。”蘇軾《續麗人行》:“君不見,孟光舉案與齊眉,何曾背面傷春啼!”黃庭堅《樂壽縣君呂氏挽詞》其二:“剪髻賓筵盛,齊眉婦禮賢。”
二十、荊釵布裙
《后漢書·梁鴻傳》載:孟光嫁梁鴻,“始以裝飾入門,七日而鴻不答。妻乃跪床下請曰:‘竊聞夫子高義,簡斥數婦,妾亦偃蹇數夫矣。今而不擇,敢不請罪。’鴻曰:‘吾欲裘褐之人,俱隱深山者爾。今乃衣綺縞,傅粉墨,豈鴻所愿哉?’妻曰:‘以觀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隱居之服。’乃更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鴻大喜曰:‘此真梁鴻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耀,名孟光。”《太平御覽》卷七一八引《列女傳》:“梁鴻妻孟光,荊釵布裙。”后世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為“山荊”、“拙荊”、“荊妻”、“荊室”、“荊人”、“荊婦”,本此。
白居易《贈內詩》:“梁鴻不肯仕,孟光甘布裙。”徐月英《敘懷》:“雖然日逐笙歌樂,長羨荊釵與布裙。”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分歲詞》:“荊釵勸酒仍祝愿,但愿尊前且強健。”
二十一、老萊妻
《列女傳》卷二:“楚老萊妻,楚老萊子之妻也。萊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陽,葭墻蓬室,木床蓍席,衣缊食菽,墾山播種。人或言之楚王曰:‘老萊,賢士也。’王欲聘以璧帛,恐不來。楚王駕至老萊之門,老萊方織畚。王曰:‘寡人愚陋,獨守宗廟,愿先生幸臨之。'……老萊子曰:‘諾。’王去。其妻戴畚萊、挾薪樵而來,曰:‘何車跡之眾也?’老萊子曰:‘楚王欲使吾守國之政。’妻曰:‘許之乎?’曰:‘何?’妻曰:‘妾聞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隨以鞭捶;可授以官祿者,可隨以鐵鉞。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祿,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妾不能為人所制。’投其畚萊而去。老萊子曰:‘子還,吾為子更慮。’遂行不顧,至江南而止。”后世稱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的婦女為“萊妻”、“萊婦”,本此。
庾信《和裴儀同秋日》:“蒙吏觀秋水,萊妻紡落毛。”黃庭堅《戲答史應之》其二:“老萊有婦懷高義,不厭夫家苜蓿盤。”
二十二、黔婁妻
《列女傳》卷二:“魯黔婁妻,魯黔婁先生之妻也。先生死,曾子與門人往吊之,……遂哭之曰:‘嗟乎!先生之終也,何以為謚?’其妻曰:‘以康為謚。’曾子曰:‘先生死時,食不充口,衣不蓋形;死則手足不斂,旁無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榮,何樂于此而謚為康乎?’其妻曰:‘昔先生君嘗欲授之政,以為國相,辭而不為,是有余貴也;君嘗賜之粟三十鐘,先生辭而不受,是有余富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作,不戚戚于貧賤,不忻忻于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其謚為康,不亦宜乎?”曾子曰:“唯斯人也,而有斯婦。’君子謂黔婁妻為樂貧行道。”
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一:“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白居易《贈內》:“黔婁固窮士,妻賢忘其貧。”
二十三、秋胡戲妻
《列女傳》卷五:“潔婦者,魯秋胡子之妻也。既納之五日,去而官于陳,五年乃歸。未至家,見路旁婦人采桑,秋胡子悅之,下車謂曰:‘若暴采桑,吾行道遠,愿托桑蔭下,飡下赍休焉。’婦人采桑不輟。秋胡子謂曰:‘力田不如逢豐年,力桑不如見國卿。吾有金,愿以與夫人。’婦人曰:“嘻!夫采桑力作,紡績織纴,以供衣食,奉二親,養夫子。吾不愿金,所愿卿無有外意,妾亦無淫佚之志。收子之赍與笥金。’秋胡子遂去,至家,奉金遺母,使人喚婦至,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慚。婦白:‘子束發辭親往仕,五年乃還,當所悅馳驟揚塵疾至,今乃悅路旁婦人,下子之糧,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佚,是污行也,污行不義。夫事親不孝,則事君不忠;處家不義,則治官不理。孝義并忘,必不遂矣。妾不忍見子改娶矣,妾亦不嫁。’遂去而東走,投河而死。”
傅玄《秋胡行》:“奈何秋胡,中道懷邪。美此節婦,高行巍峨。”李白《湖邊采蓮婦》:“愿學秋胡婦,貞心比古松。”
二十四、如皋射雉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杜預注:“賈大夫,賈國之大夫也。惡,亦丑也。御以如皋,為妻御之皋澤。”
江總《雉子班》:“暫往如皋路,當令巧笑開。”劉筠《無題》:“漸漸壟麥藏鳴雉,更恨如皋一箭遲。”蘇軾《和梅戶曹會獵鐵溝》:“不向如皋閑射雉,歸來何以得卿卿!”
二十五、河東獅吼
洪邁《容齋三筆》卷三載:陳慥字季常,自號龍丘居士,“好賓客,喜畜聲妓。然其妻柳氏絕兇妒,故東坡有詩云:‘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此引蘇軾詩題為《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河東為柳姓郡望,暗指陳妻柳氏。獅子吼,佛家以喻威嚴。又《佛說長者女庵提遮獅子吼了義經》載:舍衛國城西有一婆羅門女,名菴提遮,能說《獅子吼了義經》。陳季常好談佛而懼內,故蘇軾借佛家事以嘲之。
二十六、覆水難收
王朋壽《類林雜說》卷八《貧達篇》:“太公姓姜字子牙,東海人。年十八,娶馬氏為妻。太公但讀書,不事產業,甚貧。妻馬氏見其如此,求去……武王伐紂定天下,封太公為齊侯。太公適齊,于路見婦人啼泣,公怪而問之,婦人曰:‘妾聞前夫封侯,故追悔而泣。’太公問曰:‘前夫是誰?’婦人曰:‘姓姜字子牙。’公曰:‘我是也。’婦人喜,再拜,欲求再合。公曰:‘可。’取一盆水傾于地,令婦人收水,唯得少泥。公乃作詩以語之曰:‘兩目知人意,雙眉又解愁。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婦人遂抱恨而死。”一說為西漢朱買臣事,元雜劇有《朱太守風雪漁樵記》,傳統劇目有《馬前潑水》。
駱賓王《艷情代郭氏贈盧照鄰》:“情知唾井終無理,情知覆水也難收。”李白《白頭吟》:“覆水再收豈滿杯,棄妾已去難重回。”周曇《子牙妻》:“歲寒焉在空垂涕,覆水如何欲再收!”王福娘《問孫棨詩》:“非同覆水應收得,只問仙郎有意無?”
二十七、買臣休妻
《漢書·朱買臣傳》:“朱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yì,刈)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載相隨,數止買臣毋歌謳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巨不能留,即聽去……上(漢武帝)拜買臣會稽太守……入吳界,見其故妻、妻夫治道。買臣駐車,呼令后車載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園中,給食之。居一月,妻自經死。”
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二十八、破鏡重圓
《本事詩·情感》:“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謂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國亡必入權豪之家,斯永絕矣。倘情緣未斷,猶冀相見,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鏡,人執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于都市,我當在,即以是日訪之。’及陳亡,其妻果入越公楊素之家,寵嬖殊厚。德言流離辛苦,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訪于都市。有蒼頭賣半鏡者,大高其價,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設食,具言其故,出半鏡以合之,仍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陳氏得詩,涕泣不食。素知之,愴然改容,即召德言,還其妻,仍厚遣之,聞者無不感嘆。仍與德言、陳氏偕飲,令陳氏為詩,曰:‘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遂與德言歸江南,竟以終老。”后以“破鏡重圓”比喻夫妻失散或離婚后又重新團聚。
王渙《惆悵詩》其四:“訣別徐郎淚如雨,鏡鸞分后屬何人?”秦觀《調笑令》:“菱花半璧香塵污,往日繁華何處?舊歡新愛誰為主?啼笑兩難分付。”程垓《洞庭春色》:“兩分青鏡,重合難期,惆悵一春飛絮。”
二十九、別鶴孤鸞
崔豹《古今注》卷中:“《別鶴操》,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而無子,父兄將為之改娶。妻聞之,中夜起,倚戶而悲嘯。牧子聞之,愴然而悲,乃援琴而歌曰:‘將乖比翼兮隔天端,山川悠遠兮路漫漫,攬衣不寐兮食忘餐。’后人因為樂章焉。”又古以鸞鳳比喻夫妻,故以“孤鸞別鶴”比喻夫妻離散。參見后“鸞影”條。
陶淵明《擬古》其五:“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鮑照《行路難》其三:“寧作野中之雙鳧,不愿云間之別鶴。”庾信《擬詠懷》其二十二:“抱松傷別鶴,向鏡絕孤鸞。”趙氏《古興》:“孤鸞傷對影,寶瑟悲別鶴。”晏幾道《踏莎行》:“斜雁朱弦,孤鸞綠鏡,傷春誤了尋芳信。”
三十、望夫石、望夫山
《太平御覽》卷四四〇引劉義慶《幽明錄》:“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而死,形化為石。”又《元和郡縣志》載:劍州普安縣亦有望夫石。《太平寰宇記》載:當涂縣有望夫山。皆民間傳說,時代、地點不同,內容大同小異。
李白《擬古》其十二:“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返。”又《別內赴征》其一:“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王建《望夫石》:“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劉禹錫《望夫石》:“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賀鑄《生查子》:“揮金陌上郎,化石山頭婦。”
三十一、湘妃啼竹
《博物志》卷八:“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述異記》卷上:“昔舜南巡而葬于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與慟哭,淚下沽竹,竹上文為之斑斑然。”《群芳譜·竹譜一》:“斑竹,即吳地稱湘妃竹者,其斑如淚痕。”
江總《宛轉歌》:“湘妃拭淚灑貞筠,筴藥浣衣何處人?”李嘉祐《江上曲》:“君看峰上斑斑竹,盡是湘妃泣淚痕。”劉禹錫《瀟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賈島《贈人斑竹拄杖》:“莫嫌滴瀝紅斑少,恰是湘妃淚盡時。”
三十二、鼓盆
《莊子·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后稱喪妻為“鼓盆之戚”。
潘岳《悼亡詩》:“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元稹《六年春遣懷》其八:“小于潘岳頭先白,學取莊周淚莫多。”
三十三、潘岳悼亡
潘岳,西晉著名詩人,妻死,作《悼亡詩》三首,深致傷悼,哀楚動人。后稱喪妻為“悼亡。”
元稹《遣悲懷》:“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李商隱《五言述德抒情》:“悼傷潘岳重,樹立馬遷輕。”魚玄機《和新及第悼亡詩》:“彩云一去無消息,潘岳多情欲白頭。”
三十四、梧桐半死
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其根半死半生。”后以“梧桐半死”比喻喪偶。
李嶠《天官崔侍郎夫人吳氏挽歌》:“簟愴孤生竹,琴哀半死桐。”白居易《為薛臺悼亡》:“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傷神。”賀鑄《鷓鴣天》:“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三十五、鸞影
范泰《鸞鳥詩序》:“昔罽賓王結置峻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能致也。乃飾以金樊,享以珍饈,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后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言,鸞睹影感契,慨然悲鳴,哀響中宵,一奮而絕。嗟乎此禽,何情之深!”后用作哀悼失偶的典故。
宋之問《傷曹娘》:“鳳飛樓伎絕,鸞死鏡臺空。”顧況《晉公魏國夫人柳氏挽歌》:“魚軒海上遙,鸞影月巾銷。”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暗鏡對孤鸞,哀弦留寡鵠。凄凄隔幽顯,冉冉移寒燠。”溫庭筠《和友人悼亡》:“寶鏡塵昏鸞影在,鈿箏弦斷雁行稀。”
三十六、蘼蕪
古詩《上山采蘼蕪》:“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出。'‘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縑,新人不如故。'”蘼蕪,香草名。后用作棄婦的典故。
庾肩吾《愛妾換馬》:“琴聲悲玉匣,山路泣蘼蕪。”孟郊《妾薄命》:“青山有蘼蕪,淚葉長不干。空令后代人,采掇幽思攢。”白居易《湖上醉中代諸妓寄嚴郎中》:“還有些些惆悵事,春來山路見蘼蕪。”魚玄機《閨怨》:“蘼蕪盈手泣斜暉,聞道鄰家夫婿歸。”
三十七、新縑故素
古詩《上山采蘼蕪》有“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之句,后稱新歡為“新縑”,棄婦為“故素”。
蕭子云《春思》:“詎能憐故素?終為泣新縑。”,江總《怨詩》:“奈何新縑傷妾意,無由故劍動君心。”長孫佐輔《宮怨》:“莫道新縑長絕比,猶逢故劍會相追。”楊億《代意》:“錦瑟驚弦愁別鶴,星機促杼怨新縑。”
三十八、白頭吟
《西京雜記》卷三:“司馬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按:《白頭吟》屬樂府《楚調曲》,古辭寫男子變心,女子憤而決絕,詩云:“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故名《白頭吟》。《西京雜記》所載,本不足信,然后世詩人多用其事。
虞世南《怨歌行》:“誰言掩歌扇,翻作《白頭吟》。”元稹《夢游春七十韻》:“卓女《白頭吟》,阿嬌金屋賦。”楊億《代意》:“短夢殘妝慘別魂,《白頭》詞苦怨文園。”謝逸《玉樓春》:“更無卓氏《白頭吟》,只有盧郎年少恨。”
三十九、葑菲
《詩·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詩序》:“《谷風》,刺夫婦失道也。衛人化其上,淫于新婚,而棄其舊室,夫婦離絕,國俗傷敗焉。”葑,蔓菁。菲,蔓菁類植物。下體,指根莖。葑菲的葉和根莖皆可食,但根莖有時味苦。詩意謂采葑菲者不可因其根莖味苦而并棄其葉,比喻夫妻相處,應以德行為重,不可因女子色衰而遺棄她。
李白《古風》其四十四:“奈何夭桃色,坐嘆葑菲詩……君子恩已畢,賤妾將何為!”又《秦女卷衣》:“愿君采葑菲,無以下體妨。”
四十、秋扇
班倢伃《怨歌行》:“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詩以團扇為喻,意謂秋日天涼,扇即棄置不用。后以“秋扇”比喻棄婦。
劉孝綽《班倢伃怨》:“妾身似秋扇,君恩絕履綦。”陰鏗《班倢伃》:“可惜逢秋扇,何用合歡名?”杜審言《妾薄命》:“自憐春色罷,團扇復迎秋。”劉云《倢伃怨》:“君恩不可見,妾豈如秋扇?秋扇尚有時,妾身永微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