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領導者不要輕易把自己的欲望暴露出來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帛書乙本的內容。通行本是“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我認為加“心”和不加“心”,解讀差不多。因為老子前面講的是“使民不爭”“使民不為盜”,所以帛書乙本的“使民不亂”應該是比較順暢的。
“不見可欲”的“見”是表現出來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表現出來我自己需要什么、我的欲望是什么,才能使民不亂。
老子為什么這么講呢?因為領導者處于一個特殊的位置,其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引起下面人的效仿,所以領導者要保持一種安靜的狀態——無為。
唐太宗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夫安人寧國,唯在于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意思是,讓老百姓安定,讓國家安定,責任在領導者。如果領導者無為的話,老百姓就高興;如果領導者的欲望太多的話,老百姓就苦了。因為領導者欲望多就會想撈取;一撈取,老百姓就會被搜刮,就苦了。所以唐太宗知道無為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唐太宗作為一個領導者,他對無為的認識是超過古代很多學者的。
唐太宗從不輕易暴露出自己的欲望,其實,他也有喜歡的東西,比如喜歡養鳥。據記載有一次,他正拿著一只小鳥玩兒,突然太監來報,說魏徵匯報工作來了。唐太宗一聽急了,不行,不能讓其他人發現自己喜歡養鳥啊!尤其這個魏徵,喜歡批評人,他經常給皇帝進諫,批評皇帝,點評治國方針,等等。情急之下,他把鳥放到自己的懷里,拿衣服裹住,不讓人看到。
魏徵進來后,看到皇上的懷里有東西在撲騰,就明白了,于是,魏徵匯報完工作后故意不走,繼續跟唐太宗聊天。唐太宗著急,但他沒辦法,只能忍著。魏徵一邊聊,一邊拿眼瞟,直到唐太宗懷里的東西不動彈了才走。這時,唐太宗從懷里把鳥拿出來,非常沮喪地發現,鳥已經被悶死了。
一個國家的皇帝,之所以連養一只鳥都這么小心翼翼,是因為他知道一個道理——不要把自己的欲望暴露出來。別看它事小,但是要一點點往外傳的話,全天下的人可能都會開始養鳥了——作為一個領導者,唐太宗特別清楚有多少人在揣摩自己的心思。
舉個反面例子。宋朝的高俅僅憑踢得一腳好球就能夠封官晉爵。其他人也就學他,慢慢地,大家就都放棄了本職工作,挖空心思去琢磨皇帝喜歡什么、該怎么去討好。這樣,奸臣就慢慢地匯集到了皇帝周圍,所以當金兵進犯的時候,宋朝軍隊潰不成軍。
在公司里也是如此。您做了領導就會發現,周圍有一群人在猜測您的心思,琢磨您喜歡什么,然后希望借此來接近您、討好您。其他人看到這種事,就會覺得人人都能靠討好領導來獲利,那工作有什么用呢?很多人就會喪失工作積極性。
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也就是領導者應該保持一種冷靜的、清醒的狀態,把自己的欲望放低,不要輕易暴露出來。這樣對管理公司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