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5.全知全能的王

原文

田嬰相齊,人有說王者,[1]曰:“終歲之計,[2]王不一以數日之間自聽之,[3]則無以知吏之奸邪得失也。”[4]王曰:“善。”田嬰聞之,即遽請于王而聽其計;[5]王將聽之矣,田嬰令官具押券斗石參升之計,[6]王自聽計;計不勝聽,[7]罷食后,復坐,[8]不復暮食矣。[9]田嬰復謂曰:“群臣所終歲日夜不敢偷怠之事也,[10]王以一夕聽之,則群臣有為勸勉矣。”[11]王曰:“諾。”俄而王已睡矣,[12]吏盡揄刀削其押券升石之計。王自聽之,亂乃始生。(《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注釋

[1]說(shuì):勸告。[2]終歲:全年。計:財政收支的情況。[3]一:全部。聽:治,此指審核。[4]無以:沒有辦法來,無從。奸邪:此指官吏營私舞弊的行為。得失:指官員行政的好壞優劣。[5]遽(jù):立即。[6]具:準備好。押(xiá):通“柙”,木制的匣子。券:古代經濟活動中的契據,分為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作為憑證。押券:用匣子封裝的契據。斗石參升:十斗為石,十升為斗。“參”為古代重量單位,或以為是“區”或“累”字的訛誤。這里用四種容量、重量單位描述“計”的詳細程度。[7]勝(shēng):盡。不勝聽:審核不完。[8]罷食:結束吃飯,吃完飯。復:重新,又。[9]暮食:晚飯;這里是吃晚飯的意思。[10]偷怠:茍且懈怠。[11]為勸勉:為之勸勉,因此受到鼓勵。[12]俄而:一會兒。睡:坐著打瞌睡。后來指睡覺。[13]盡:全部;是總括“押券升石之計”。揄(yú):抽出。古代的契據和賬簿都寫在竹簡或木片上,可以用刀削去上面的內容再加以改動。

譯文

田嬰擔任齊國的相國。有人勸告齊王說:“全年的財政收支,大王若不用幾天時間全部審核一遍,就無法知道官吏的奸邪得失。”齊王說:“好。”田嬰聽說了這件事,就馬上請求齊王審核財政收支,齊王答復將要審核。田嬰讓官吏準備好全年財政詳細收支的憑據和賬目,齊王親自審核,要審核的憑據和賬目太多了,根本審核不完。吃完飯,又坐下來審核,連晚飯也沒時間吃。田嬰又對齊王說:“這就是官吏們一年到頭晝夜不敢馬虎和懈怠的事務。大王再用一個晚上審核一下,這對官吏們來說是極大的鼓勵。”齊王說:“好吧。”不一會兒,齊王就打起瞌睡來。官吏們趁機拿起刀來把憑據和賬目全都更改了。齊王親自審核憑據和賬目,就是國家混亂的開始。

解說

齊國全年財政詳細收支的賬目和憑據,用竹簡記錄下來,估計用“堆積如山”來形容毫不為過。設想一下齊王坐在這些賬目和憑據前面一冊一冊地審核的場景,是相當有趣的。齊王剛開始“自聽計”,大概是一副興致勃勃、躍躍欲試的勁頭;“罷食后,復坐”,就已經有倦怠厭煩之意了;等到晚飯也吃不上,還要加班做如此瑣屑煩細的事務,齊王便徹底失去了耐心,終于昏昏然瞌睡起來。整個過程中齊王神態情緒的變化,形象鮮活如在眼前。

再說田嬰。有人向齊王進諫時,田嬰并沒有在場,卻能馬上得知詳情,可見他對齊王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他主動出擊,請齊王審核財政收支狀況,這是絕妙的一步棋;他熟知齊王的秉性習慣,很清楚齊王完全沒有可能去詳細審核財政收支的賬目,于是做好了充分準備,將堆積如山的賬簿憑據擺出來,首先在視覺上沖擊齊王的心理,使之一開始就產生了“計不勝聽”的感覺;當齊王已經有了厭倦之意,他卻欲擒故縱,殷勤鼓動齊王晚上繼續工作,以此給官吏們做表率。最終如熬鷹一般將齊王熬得昏頭漲腦。他相信,經過這樣一次體驗,齊王應該從此不會再有興趣搞什么財務審核了。最后一句是傳神之筆:“吏盡揄刀削其押券升石之計。”呈送的賬簿憑據是否真實已不可知,此時官吏們見齊王昏睡的樣子,竟然當面就更改賬目,可見在他們心目中,這賬目要怎樣做便怎樣做。

韓非認為,君王不可能全知全能;君王既然不是全知全能,就不要介入具體的事務,對什么工作都不懂裝懂地指手畫腳;君王的主要工作應該是治吏:“圣人治吏不治民。”韓非打了個比方,就如同搖動一棵樹,要是一一地掀動每片葉子,累死也難以把葉子全部翻遍;如果左右敲打樹干,所有的葉子都會晃動起來。“君人者合符猶不親,而況于力乎?”君主對合符這類容易做的事尚且不親自去做,何況勞力的事呢?當君主事無巨細都以內行的心理和姿態親自參與的時候,“亂乃始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荃湾区| 吴川市| 榆社县| 得荣县| 宜兴市| 赤壁市| 保靖县| 舟曲县| 屯门区| 贺兰县| 甘孜| 绍兴县| 昌邑市| 广河县| 赫章县| 紫阳县| 斗六市| 武强县| 大新县| 哈密市| 肥乡县| 浦北县| 康马县| 都江堰市| 会泽县| 瓮安县| 新泰市| 休宁县| 蚌埠市| 扬州市| 岳池县| 郯城县| 涿鹿县| 喀喇| 上思县| 阿克| 大方县| 祁阳县| 阿拉善右旗| 偏关县| 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