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古人書之《韓非子》
- 邵永海
- 1665字
- 2019-08-09 18:52:26
15.全知全能的王
原文
田嬰相齊,人有說王者,[1]曰:“終歲之計,[2]王不一以數日之間自聽之,[3]則無以知吏之奸邪得失也。”[4]王曰:“善。”田嬰聞之,即遽請于王而聽其計;[5]王將聽之矣,田嬰令官具押券斗石參升之計,[6]王自聽計;計不勝聽,[7]罷食后,復坐,[8]不復暮食矣。[9]田嬰復謂曰:“群臣所終歲日夜不敢偷怠之事也,[10]王以一夕聽之,則群臣有為勸勉矣。”[11]王曰:“諾。”俄而王已睡矣,[12]吏盡揄刀削其押券升石之計。王自聽之,亂乃始生。(《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注釋
譯文
解說
齊國全年財政詳細收支的賬目和憑據,用竹簡記錄下來,估計用“堆積如山”來形容毫不為過。設想一下齊王坐在這些賬目和憑據前面一冊一冊地審核的場景,是相當有趣的。齊王剛開始“自聽計”,大概是一副興致勃勃、躍躍欲試的勁頭;“罷食后,復坐”,就已經有倦怠厭煩之意了;等到晚飯也吃不上,還要加班做如此瑣屑煩細的事務,齊王便徹底失去了耐心,終于昏昏然瞌睡起來。整個過程中齊王神態情緒的變化,形象鮮活如在眼前。
再說田嬰。有人向齊王進諫時,田嬰并沒有在場,卻能馬上得知詳情,可見他對齊王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他主動出擊,請齊王審核財政收支狀況,這是絕妙的一步棋;他熟知齊王的秉性習慣,很清楚齊王完全沒有可能去詳細審核財政收支的賬目,于是做好了充分準備,將堆積如山的賬簿憑據擺出來,首先在視覺上沖擊齊王的心理,使之一開始就產生了“計不勝聽”的感覺;當齊王已經有了厭倦之意,他卻欲擒故縱,殷勤鼓動齊王晚上繼續工作,以此給官吏們做表率。最終如熬鷹一般將齊王熬得昏頭漲腦。他相信,經過這樣一次體驗,齊王應該從此不會再有興趣搞什么財務審核了。最后一句是傳神之筆:“吏盡揄刀削其押券升石之計。”呈送的賬簿憑據是否真實已不可知,此時官吏們見齊王昏睡的樣子,竟然當面就更改賬目,可見在他們心目中,這賬目要怎樣做便怎樣做。
韓非認為,君王不可能全知全能;君王既然不是全知全能,就不要介入具體的事務,對什么工作都不懂裝懂地指手畫腳;君王的主要工作應該是治吏:“圣人治吏不治民。”韓非打了個比方,就如同搖動一棵樹,要是一一地掀動每片葉子,累死也難以把葉子全部翻遍;如果左右敲打樹干,所有的葉子都會晃動起來。“君人者合符猶不親,而況于力乎?”君主對合符這類容易做的事尚且不親自去做,何況勞力的事呢?當君主事無巨細都以內行的心理和姿態親自參與的時候,“亂乃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