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古人書之《韓非子》
- 邵永海
- 1055字
- 2019-08-09 18:52:26
16.裝神弄鬼
原文
龐敬,縣令也。[1]遣市者行,[2]而召公大夫而還之。[3]立有間,[4]無以詔之,[5]卒遣行。[6]市者以為令與公大夫有言,[7]不相信,以至無奸。[8](《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
注釋
譯文
解說
這則故事闡發的是“七術”里的“疑詔”,從字面上說,就是利用召見臣下的形式,造成臣子之間的相互猜疑。韓非解釋說,君主常常召見某人,讓他多在自己身邊待會兒,并不用他做什么事,也不必跟他說什么,下面的臣子們就會認為這人與君主之間的關系不同一般,因此便規規矩矩而不敢違法亂紀。比如那位公大夫被縣令叫去站了一下,市場管理員就認為縣令對他們有所懷疑,特意囑咐公大夫監督他們,于是收斂起營私舞弊的念頭。韓非用了很有趣的詞“鹿散”,說臣下原本會結黨為奸,當君主用上“疑詔”的手腕,臣子就會如同性喜聚散的鹿群一樣四散而去。
韓非認為,臣子們眼里只有利益,攫取利益的沖動始終困擾著他們,因而他們總是心懷鬼胎,結成大大小小的團伙,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君主需要想辦法使他們處于“不相信”“鹿散”的狀態,疑詔就是比較有效的手段之一。這種裝神弄鬼的手法看起來頗小兒科,可是在人心險惡、你死我活的官場,本來人與人就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提防,見面三分笑,背后下黑手;如今其中有人跟君主有單獨接觸,這豈不等于肉里扎刺?每人的小算盤打起來就只能更加小心翼翼了。在那樣一個時代,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韓非沒有考慮如何從制度建設的層面上限制官員的私欲和規范官員的行為,而是絞盡腦汁針對人性中丑惡的一面設計出種種的“術”;不知他有沒有想到運用這些術會導致官場的生態更加惡化呢?他建議君主要把術“藏之于胸中”,秘不示人,可能是明白這些“術”同樣丑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