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古人書之《韓非子》
- 邵永海
- 989字
- 2019-08-09 18:52:18
二、趨利避害的人往
1.欲不欲
原文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子罕,[1]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寶也,宜為君子器,不宜為細人用?!?span id="ct8dja9" class="math-super">[2]子罕曰:“爾以玉為寶,我以不受子玉為寶。”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3](《韓非子·喻老》)
注釋
譯文
解說
“欲”是個形聲字,意符是“欠”?!墩f文》:“欲,貪欲也?!倍斡癫米⒄f:“欲從欠者,取慕液之意?!彼^慕液,即現代漢語的口水,俗語稱哈喇子。幼兒看到好吃的東西,會不由自主地流出口水,這種心理欲望和生理反應的同步效應是很自然的,屬于人之天性。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人能夠慢慢明白,欲望需要節制,否則人將成為欲望的奴隸。即便如此,對于稀有珍寶,人通常還是會存有艷羨之心,希望據為己有。能夠修煉到子罕以不接受珍寶為珍寶的境界,確非易事。子罕的境界,正是老子“欲不欲”的真實寫照。
鄙夫以珍寶為珍寶,子罕以不接受珍寶為珍寶,這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韓非認為,普通人都還處在受貪欲本能驅使的階段。比如夏桀坐在天子的位置上,卻總還對自己的尊貴有不滿足,恨不得要將自己的權威擴張到宇宙;他擁有了四海之內的全部財富,卻總有缺憾的感覺。夏桀的心理可以代表普通人貪欲的基本特征。因此,為政者在制定政策時就應該正視人的實際情況,而不應該讓浪漫的理想主義主導大政方針的制定。他引述老子的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币粋€人懂得該滿足的時候就滿足,就不會招致羞辱;懂得在恰當的時候停止,就不會遭遇危險。老子確實明白滿足的界限,從而止步于羞辱和危險之外。但是,社會上能夠達到老子境界的人,實在少之又少。因此,對于儒家學派極力主張的為政首先應當“足民”(使人民富足)的觀點,韓非完全不贊同,他認為足民不可以作為施政的中心思想,因為民心永不知足。